APP下载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21-03-28史慧君孙志华杨夷平

今日畜牧兽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兽医疫病防疫

关 团,史慧君,孙志华,杨夷平,付 强★

(1.新疆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839000;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830052;3.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832003)

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是实现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为建立健全新型动物防疫体系提供了政策基础。据有关文献报道,动物疫病对动物健康产生影响,严重降低饲料和饲草资源的转化效率,每年给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30%[1]。动物疫病还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做好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于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落实不够

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动物防疫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养殖户防疫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对动物疫病防控主体责任认识不清,在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治轻防”的现象。养殖户防疫主体责任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往往由政府部门承担了其本应承担的免疫任务和责任,“要你们防”的要求常常在执行层面产生了“帮你们防”的结果。养殖户缺乏动物疫病防控常识,疫病防范意识不强,对强制免疫工作配合度不高,甚至存在不配合防疫工作的情况。政府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对动物防疫工作了解程度不深入,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防疫经费投入不足,未纳入财政预算;据有关文献测算,全国动物防疫总投入不到养殖业总产值的0.2%[1]。同时还存在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划分不明确,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落实,乡镇级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制度不完善、划分网格不清、责任人不明,有留空档、存在免疫盲区等问题。

1.2 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水平不高

基层兽医实验室普遍技术检测能力不足,技术方法单一,检测病种相对较少,县级兽医实验室实际开展检测病种普遍低于国家规定监测病种(16种),检测项目覆盖面窄。基层兽医实验室普遍存在硬件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老旧、布局不科学、生物安全隐患等,且多数不能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专职人员匮乏,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不够,检测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当前检验工作的实际需求,且人员流动性大,老龄化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据统计全国有1/3的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中的兽医专业人员平均不足2人;县级以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超过2/3的人员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国有单位畜牧兽医领域正式在册工作人员数量不足20万人,同比下降近20%,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同比下降近20%[2]。基层兽医实验室日常主动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相对较少,主动发现免疫漏洞和疫病病原的能力弱、动物疫情分析评估能力弱、预警预报能力相对薄弱。

1.3 动物防疫屏障存在漏洞

兽医领域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实践应用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如无纸化动物防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手机app)等现代化动物防疫技术没有全面铺开,建立市、县、乡三级免疫信息管理网络,实现从传统免疫信息的“手工填表、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模式转向“实时录入、实时分析、实时监管”的一体化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可以缓解人员缺少的矛盾。“月月补免”措施落实不到位,新生畜、外调畜禽仍然存在未及时补免现象,存在防疫漏洞。村级防疫员工作任务重、待遇低,据有关部门测算,2019年全国动物防疫人员人均需承担9万多头(只)畜禽的强制免疫工作、近10万头(只)畜禽的产地检疫和近4万头(只)畜禽的屠宰检疫工作,工作任务重和工作人员缺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

1.4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职能弱化

据了解,机构改革后,部分乡镇涉农机构整建制划转到乡镇政府机构中,改变了机构改革前乡镇涉农机构单独设立的现状,各级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为科室,动物卫生监管的职能有所弱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真正起到“以检促防、防监结合”的综合防控效果,尤其在调运环节和落地环节,处于较大范围的管理盲区,动物疫病输入性风险剧增。

1.5 人畜共患病防控力度减弱

人畜共患病防控经费投入不足,未形成专项预算机制,在检测采样、生物防护和无害化处理环节存在资金缺口,扑杀补偿标准较低。阳性群复检工作依旧存在滞后现象,畜间布病阳性率反弹风险加大。基层人畜共患病检疫、净化、检测操作等流程不规范,环境、设备和人员责任心仍需提升。

2 对策

2.1 落实各级防疫责任

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动物防疫工作宣传力度,重点是对新《动物防疫法》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引导养殖场(户)发挥主体责任,主动开展防疫,积极配合监测、检疫和净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力度,建立动物防疫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强化行业监管责任,细化职责分工,完善执法监管、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形成村委会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控网格,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2.2 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

加大基层兽医实验室投入,改善实验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确保正常开展检测工作,保障生物安全。区县级兽医实验室要拓展检测项目,重点提升分子生物学初筛检测能力,开展兽医实验室检测人员、基层兽医人员、村级防疫员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动物疫病防控的本领和能力。采取日常监测和集中监测相结合,免疫学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月月监测、月月评估、月月预警”机制。

2.3 筑牢动物防疫屏障

每月对新补栏畜禽进行补免,重点是养殖大户、散养户以及外购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月月补免”工作行之有效。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考核机制,选用好村级动物防疫员,多渠道解决村级防疫员待遇低的问题。积极探索兽医社会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参与动物防疫、品种改良等工作,弥补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及防疫员力量不足的短板。

2.4 强化动物检疫监督

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启运地-途径地-目的地全过程链监管和问责机制。启运地要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电子出证要求,把好调运第一关,途径地应切实履行部门职责,防止查证验物“走过场”,把好中间环节,目的地应严格落实落地监管职责,守好末尾关,防止启运地、途径地“问题”积压到“目的地”。

2.5 强化人畜共患病防控

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的原则,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联防机制,采取检疫净化的防控策略,落实“检、杀、消、管、宣”防控措施,逐步控制和净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单位开展“布病无疫区”“布病净化场群”的建设与申报;优化畜间布病监管,规范检疫净化流程,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适时调整扑杀补偿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做好阳性畜扑杀工作,规范隔离扑杀程序。

2.6 加快推动动物防疫智能化转型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数据深度挖掘,引导养殖等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电子生产经营档案,全面推进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生产经营单位基础信息全国联网备案,用好动物疫病防控及动物卫生监督云平台,推进全产业链各环节监管监测信息互联互通。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加快推动畜牧兽医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有效增强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能力、追踪溯源能力和防控形势研判能力。

3 结论

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到防疫工作存在的短板、弱项和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要从根源出发,提升养殖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建强基层兽医服务机构,落实各级防疫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筑牢动物防疫屏障,强化动物检疫监督,推动动物防疫智能化转型,不断改善养殖业的环境,使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促进畜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兽医疫病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我是兽医志愿者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