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2021-03-27李雄锐朱志有

河南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李雄锐 朱志有

摘 要:近年来,高原地区复杂地质条件的演变及环境恶化影响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川西高原复杂地质条件下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了高原环境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治理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31-0142-03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nder the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Plateau

LI Xiongrui ZHU Zhiyou

(Southwest Company of China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Chongqing 4041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plateau area have affe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and the impact for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plateau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西部高原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快速发展。在新世紀的战略部署中,西部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1]。公路和铁路的基础建设作为打通东西部经济联动的主要通道,在其搭建的过程中也会对高原复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同步推进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川西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

1.1 独具特色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

高原地质条件下,海拔的升高带动了自然因素的变化,气候恶劣导致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季节变化大、昼夜温差大,氧气、水分含量不足。在高寒的自然条件下,高寒草原、草甸分布较为广阔。高原地域跨度广、高差大,形成了灌丛、草甸、草原、荒漠的水平向过渡景观与垂直向的冰雪地带、草甸、草原的生态景观[2]。高原地域的宽广性和独特气候孕育了不少高寒地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也包括多种受保护的高原濒危野生动植物。

1.2 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高原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其物种食物链单一,生物结构容易遭到破坏,植被生长缓慢,土地退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体积缩减[3]。川西高原地区建设施工会影响土层结构,其主要表现在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深度结构变化。由于高原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脆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长时间内难以恢复甚至会导致环境发生可逆变化,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2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影响

2.1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原地形地质活动比较频繁,高寒地区气候多变,因此地震、雪灾、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暴发[4]。高原地区可利用资源量相对较少,冬季时间长,且在高原地区木料燃烧不充分,滥砍滥伐引起植被资源遭到破坏。高原植被覆盖以草原、草甸为主,生长期在6~7个月,地区又以游牧民族为主,冬季草资源匮乏,过度放牧加快了草资源的消耗,草畜矛盾加深[5]。独特的生态环境也形成了高原特有的生态景观,不仅景观资源丰富,地域人文资源也非常出众。但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载客量是有限的,无节制的开发以及过大的观光人流量造成区域内的景观面积减少,景色消失,游客所制造的垃圾量增大。西部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铁路建设对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施工过程中挖取的土方、建造的路基都会对原有土层造成破坏,施工污水和垃圾堆放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2.2 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改变了川西高原的生态环境,对生物资源和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危害。例如:气候改变造成高山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湖泊面积锐减、森林植被资源减少、草原退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环境发生改变,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河流中的含沙量增加,影响区域内河流的水质和泄洪能力,动植物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导致部分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高原气候受环境影响发生变化,高原居民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基础建设难度大,交通运输受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6]。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极易产生变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的生产能力也会下降,土壤受到侵蚀后水土流失加剧,引起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现象。自然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一些破坏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由森林资源的消失引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连锁反应,从而影响生态环境。

3.1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较大

高原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变化较大,易形成多种自然灾害,且受灾面积大。受气候条件影响,植被的生长速度缓慢,土地受侵蚀度增加,土地沙化、草地退化速度加快,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和气候灾害都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

3.2 对人类的活动管理不足

川西高原的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没有合理地规划放牧区域,导致草原和草甸面积骤减,草原退化,地表裸露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加剧。高原环境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原景区进行大量的建筑施工和交通规划[7],景区的不合理开设和人流的大量涌入,以及土地占用和垃圾处置,都容易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3 自然重建力度不够,缺乏专业保护

生态重建恢复过程极易受到高原恶劣环境的影响,高原生态修复的范围广、难度大、成本投入大[8];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机构不健全,区域内修复能力不足;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械设备;当地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重点地区的保护力度弱,易形成重建后缺少巡视、放弃管理的现象。

3.4 基础建设善后能力不足

川西高原地区的建设过程中,土石的开挖、回填、废料堆放、工业废水的排放都会对高原地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建设完成后,周边生态环境还原差,保护力度低,善后能力不足,导致地质结构和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发展方向。

4 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

川西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制約经济发展,要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川西高原可以以“三江源头保护”为主[9],配合人工干扰调节,建立川西高原保护区,同时推动区域内长期、有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业是当地旅游发展的一个优势,加强旅游宣传,既有利于人们了解地域文化,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遵循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寻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1 重树生态保护意识

近年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些破坏。政府要积极向大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保护制度,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人们自觉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一切生产活动都应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自然中索取资源,同时也要回馈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发展。

4.2 建立生态保护区

近年来,国家建设不断推动,在高原地区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但其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多数自然保护区地广人稀,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政策,也缺少资金与民众的支持。生态保护区的规划需要划分出涉足区与非涉足区,破碎化严重的地区要明确禁止人为活动,保护区可作为生态旅游的景点给当地提供一部分经济收入,但是要控制游客的活动范围[10]。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对生态链的保护,也就是对动植物和环境资源的保护,要采用科学的建设与养护方法。

4.3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区域内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划定科学的游牧区域,转游牧为圈养的畜牧方式,可以大力推广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退耕还草还林,有效改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开发地的保护,减少开发中产生的污染,才能保持资源的再生利用。

4.4 水土保持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对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治理过程中以预防保护为主[11],加强观测,保护现有植被不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大,无法一次性做到全区域保护,可以依靠现代科技监测和保护技术先从小区域进行保护,多区域进行保护对比,形成保护区域内的样板工程,总结出富有成效的水土流失保护措施。

4.5 基础建设善后修复

在基础建设前,应对征用场地以及周围场地进行考察观测,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制订合理的施工保护方案,对一些无法避免的特殊地质进行人工改造,控制工程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施工前可对周围场地进行表土及草皮剥离保护,建设完成后再对剥离的表土进行回填,保留原有的植被环境系统[12]。材料的取放场地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完工后应对场地存留材料进行清理,使土壤质量达到绿植生存的条件。

施工期间要对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进行清污分流,严禁随意排放,防止水源污染,如图1、图2所示。工程完工后可结合场地周围环境进行景观绿化改造,既可以改变道路沿线的景观,也可以提高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

5 结语

高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生态重建保护难度大,对于自然环境,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可为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水土保持是保证生态环境体系运行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向高效保护、科学保护的方向转变,推进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的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佚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 西部大开发正紧张有序进行[J].能源基地建设,2000(3):1.

[2]席新林,许兆义.青藏铁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119-121.

[3]施雅风,刘时银.中国冰川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J].科学通报,2000(4):434-438.

[4]李代明.西藏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难度初步分析[J].西藏科技,2001(1):21-24.

[5]师燕,周华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J].生态经济,2005(1):71-73.

[6]更阳.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6(3):62-65.

[7]喇明清.论青藏高原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3(6):118-120.

[8]张惠远.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保护进展[J].环境保护,2011(17):20-22.

[9]曹志翔.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西藏水土保持关系[J].西藏科技,2006(10):26-28.

[10]顾延生,陈雪梅,景芳.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及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3):8-11.

[11]张显扬,王建群,王同奎.西藏的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工作[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4):45-48.

[12]黄在智,孙侃,周晶,等.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实践[J].公路,2021(6):371-374.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