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永运用加味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2021-03-26薛立鹏指导

中医药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饮心阳真武汤

●薛立鹏 指导:王 永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因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能力受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影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8》[1]统计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已达到450 万人,可见心衰已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临床问题。尽管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衰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较过往已大大提高,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中药治疗心衰,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和体质,提高远期疗效。

王永主任从事临床三十余载,经验丰富,善用经方,对于运用中药防治心衰有独到的见解。其认为本病常见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中多投以加味真武汤化裁治之,效如桴鼓。笔者有幸侍诊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永主任运用加味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王永主任对心衰病机的认识

王永主任认为,心衰常见本虚标实之证。心衰初期病位主要在心,常累及肾,后逐渐涉及肺、脾等脏腑,因心气、心阳亏虚,引起多脏功能失调。心为血之主,而气为血之帅,若心气、心阳亏虚,心脏无力鼓动气血运行,血液运行不畅,不能周流全身,则血脉瘀阻,而血停则水生,从而导致瘀血阻滞,水湿痰饮内停。

1.1 “虚”为病之本

1.1.1 心阳虚 心衰本虚标实,其本虚以心阳虚为主要表现[2]。心为火脏,为阳中之阳,同时心主血脉,血脉运行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阐述了阳气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血证论》载:“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可见心脏阳气对于心乃至五脏功能的发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心阳充沛,则心脏跳动有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周流全身,五脏六腑得养,可见面色红润光泽、精神饱满、脉象缓和而有力等征象;若心阳不足,则心脏无力搏动,血行不畅,血脉壅塞,五脏六腑失养,可见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脉细涩或结、代等症。故心阳亏虚为心衰之内因,同时亦是心衰发病及其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3]。

1.1.2 肾阳虚 肾为水脏,内含真阴真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温养五脏六腑,心阳发挥作用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而肾阳亦依赖于心阳的温养。吴佩衡于《医药简述》中言“少阴君火位居于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可见肾阳为“元阳”“真阳”,可以上资心阳助其发挥生理功能。君相安位,相火在下,蛰伏潜藏,发挥温养君火的作用[4]。心衰出现心功能失调,初起多为心阳亏虚,久必损及肾阳,造成心肾阳气俱虚。有医家[5]认为肾阳为先天之阳,而心阳为后天之阳,二阳相通,一气贯之,互相滋生、资助,共同温煦全身,通达经络血脉。若心阳亏虚,即后天之阳不足,无以资助先天之肾阳,则肾阳逐渐衰弱。因心阳虚衰,久致肾阳亦衰,心肾俱虚,导致通体阳虚阴寒,血行缓慢,血脉凝滞,继而血瘀、痰浊、水饮并见,病发于心,则出现气喘、胸闷、心悸、水肿、尿少等慢性心衰之症候。

1.2 因虚致实心阳无力鼓动血脉,久病则见血脉艰涩,血运缓滞,瘀血乃成。瘀血阻塞脉道以致脉络不畅,则血运更艰,瘀滞难消。《灵枢·百病始生》载:“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瘀血内阻脉道,津液与血液并行脉中,脉道不通,津液泛溢脉外,发为水邪,即“血不利则为水”,水邪凝滞,积聚不行,久则酿为痰湿水饮。实邪困阻心脉,以致心阳负累更甚,加重阳虚,互为因果,故疾病逐渐加重,迁延难愈。

2 阳虚水泛型心衰的治法

2.1 温通心肾是根本王永主任认为,心衰本之虚,虚在功能,虚在阳气,故心气、心阳亏虚是心衰的发病基础。心主血脉,依赖于心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心阳亏虚,则心气无力鼓动心血运行,心阳不足以化赤为血,继而血液停滞,阻塞脉道,痰、饮、瘀等浊邪壅滞脉络,累及肺、脾、肾多脏,最终将导致阳虚、阴虚,甚至阴阳两虚。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且心肾关系密切,心为君火,而肾为相火,君相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若心阳不足,久则累及肾阳亏虚,而肾主水,主脏腑气化,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因此心衰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少尿、水肿等与肾相关的临床症状。因此,王永主任强调温通心肾是治疗心衰的根本,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肾阳气充沛,血行通畅,血脉通利,则瘀血渐去。因此只有恢复阳气,气行则血行,阳运则水行,心脏功能才能恢复。

2.2 利水是关键心衰标实之证多见血瘀、水饮、痰浊,因心气心阳不振,不能温运行血,血脉瘀滞,血停脉中,血不利则为水,继而出现水饮湿痰等病理产物。水饮痰湿阻络,反过来进一步阻碍心阳复生,使阳虚更甚。因此造成因虚致实,因实致更虚的不良循环,故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王永主任认为,利水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温阳的同时,需兼利水化湿,祛除水饮痰瘀等实邪,血脉通利,本虚方能更好恢复。

3 加味真武汤的源流及病机分析

针对心衰初起心阳虚,继而累及肾阳虚,最后导致血瘀、水饮、痰湿等实邪内聚的发病机制,王永主任在临床中通过反复实践及临证,探索出加味真武汤之经验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效果显著。加味真武汤由桂枝甘草汤合真武汤化裁而成。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64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后载:“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此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该方药少、力专、量大、力猛,可用于急救心阳。桂枝配伍甘草,辛甘相合,化生君火。二药相配具有温通心阳的功效,此为温补心阳之基础方。真武汤见于《伤寒论》第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和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为张仲景为阳虚水泛病证而设,可温阳利水。一则温阳药与利水药相配,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湿以治其标,补消兼施,扶正祛邪;二则育阴药与利水药同用,使育阴不滋邪,利水不伤正,脏腑精气复生,浊邪乃祛;三则温阳药与育阴药同用,温阳利水不伤真阴。两方相合,意在温补心肾,化气行水。虽心衰早期病位在心,以心阳虚为主,尚未累及肾阳,或肾阳虚不显著,但早期预防是关键,根据其发病机制及发病趋势,温补心阳的同时,温养肾阳,可早期截断心衰的发展病势,预后良好。因此,无论在心衰早期、中期或晚期均可用此方温补心肾,改善症状的同时可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4 加味真武汤的方药分析

加味真武汤药味精简,组方巧妙,疗效肯定,由制附子10~20 g,桂枝15~20 g,白芍10~15 g,茯苓20~30 g,白术10~15 g,生姜10~15 g,炙甘草10~15 g配伍组成,主治心肾阳虚,水湿泛溢之证。方中制附子大辛大热,壮肾阳,化气行水,使水有所主;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此二药相须为用,共为君药,温心肾之阳以化气利水,此为治本。茯苓、白术为臣,入中焦脾土,以脾喜燥,二药相合,健中燥湿,利水消肿,攻补兼施,此乃治标。佐以白芍,一则利小便以行水气,二则以制制附子、桂枝温阳太过伤阴;生姜既助制附子、桂枝温阳散寒,又能温中以助苓、术宣散水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补心阳,为使药。上述药物相互配伍,从而达到温阳利水的效果。

5 验案品鉴

李某,男性,73 岁,2019 年5 月14 日因“反复胸闷、气促5年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0余天”初诊。患者于5 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反复出现胸闷、气促,间断于社区就诊,口服西药(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稍缓解。4 年前因上述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后,长期常规西药维持治疗,症状时有反复。20 天前上述症状复发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辰下症见:胸闷,喘促气短,夜间及活动后加重,甚则呼吸不畅,双下肢水肿,夜寐欠佳。平素畏寒神疲,纳呆,小便清长量少,大便每日一行,色黄,尚成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 年,平素血压控制不佳,服药情况下血压波动在150~160/80~95 mmHg。查体:血压140/80 mmHg,心率100 次/分,律齐,舌淡胖,苔薄白而滑润,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颈静脉充盈,心尖区可闻及Ⅱ/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稍粗,肺底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外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心室、左心房增大,室间隔增厚,二尖瓣中度反流,左心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EF)为40%;NT-proBNP:4500 pg/mL。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喘证,证属阳虚水泛。治以温阳利水。方拟加味真武汤,药用:制附子10 g,桂枝18 g,茯苓15 g,白术10 g,生姜15 g,白芍15 g,炙甘草9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30 min温服。

2019 年5 月21 日二诊:胸闷气促明显缓解,夜间可高枕休息,纳谷渐馨,双下肢浮肿减轻,尿量增多。查看舌体渐小,脉沉但较前有力。守原方续服7剂。

药后胸闷憋喘基本缓解,夜寐尚可,下肢浮肿基本消退,乏力减轻,定期于吾师门诊中药调理,随访至今,病情平稳,胸闷气促未复发,生活质量提高。

按根据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所示,阳虚水泛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证型之一。王永主任认为,此证当以阳虚为本,水饮为标。心衰病变部位早期在心,心阳虚,血脉不行,因心肾二阳相通,久则损及肾阳,继而二阳俱虚,心肾皆病;而一身气水津液,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阳气亏虚、气化失司者,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以肾主水、脾运水故也。脾阳虚则水无所制,肾阳虚则水无所主,以致水饮之邪泛滥周身,或上凌于心而心悸,或上射于肺而咳喘,或上攻于胃而呕吐,或外溢肌肤而水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因此温补心肾、渗利水邪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而加味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药切病机,效如桴鼓。若患者久病心衰,未得诊治,反复发作,阳虚日久,阳损及阴,出现阴虚,或气血阴阳俱虚,此时需调整用药,同时兼顾阴液不足之证,阴阳双补,使其阴平阳秘,方能标本兼治,更好地恢复脏腑功能。

猜你喜欢

水饮心阳真武汤
标点符号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真武汤为主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4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