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应“以大观小”

2021-03-25颜丹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颜丹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以大观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3-0065-02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颁布与实施,名著导读作为一大亮点,与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并重,成为教材编排体系之一。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往往缺少全书意识,只关注一本书的局部细节而没有触及全书的精华要义。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矣。”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立足于整本书的主要脉络、突出手法、主旨情感和写作背景,挖掘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进而引导学生“以大观小”,充分吸收全书精华。

1.从全书主要脉络切入。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指出:“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即一本书的脉络。因此,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时,不妨从脉络出发,使学生轻松走进名著的内核。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推荐的名著《骆驼祥子》为例,这本书涉及的人物众多,所展现的时代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也有一定差距,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难题。江苏省特级教师韦存和先生在教授《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时,却很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整堂课的流程大致如下:(1)回顾悲剧,画流程图——明确“三起三落”的具体过程;(2)结合表格,探究原因——探究祥子悲剧的外在原因;(3)完善导图,探究内因——探究祥子悲剧的内在原因;(4)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学生谈感悟。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紧扣《骆驼祥子》的行文脉络,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可谓匠心独运。

2.从全书突出手法切入。

统编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作品等,而在所有体裁中,小说无疑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体裁。而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何种表现手法来展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跌宕的情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如此,教师不妨试着以整本书的突出手法为突破口,开展名著导读。

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推荐的名著《儒林外史》为例,作者吴敬梓以独特的视角、讽刺的手法,深刻剖析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封建社会中那些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丑恶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但对九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其辛辣的讽刺意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尝试以整部书的一大亮点——“对比手法”为突破口,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明晰题目含义;(2)聚焦书中人物匡超人,阐述匡超人发生了哪些变化;(3)聚焦匡超人的“哭”;(4)明确对比手法,提炼人物形象;(5)延伸拓展,从“个”入本,寻找《儒林外史》中其他前后有鮮明变化的人,思考其变化的共性;(6)思考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的用意。

整堂课由发散到聚焦再到发散,围绕书中人物匡超人的前后变化,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并在对比解读中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3.从全书主旨情感切入。

所谓主旨,是文学作品通过系列形象显示出来的主导性情感或思想,是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是作品审美意蕴的主旨。任何一部作品,不管它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不管它运用何种表现手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主旨来观照名著,并由此展开名著导读。

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的名著《昆虫记》为例,它的内容翔实、语言诙谐。但由于书中涉及大量昆虫,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会感到零碎和散乱。为了让学生对法布尔笔下的昆虫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产生更强烈的探索兴趣,笔者以主旨为统摄,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投影展示学生制作的各种昆虫的图片;(2)从所给昆虫中挑选一种,说说它最显著的特征或者你最欣赏的理由;(3)由同学在最欣赏的理由里提炼观点,从而体会作者在《昆虫记》文字背后寄予的深厚情感;(4)以“情”为核心,升华对《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感悟;(5)结合罗丹、巴金等名家的评论,写阅读心语,从更高层面理解《昆虫记》。

整堂课围绕法布尔对昆虫的人文关怀展开,既串联起所有看似互相独立、毫无关联的昆虫,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高度。

4.从全书写作背景切入。

每部名著都是独特的存在,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生动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如果在导读名著时,撇开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那么名著的多重意义将会肤浅化甚至无法展现。因此,我们不妨以作者为切入点,深化名著阅读。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的名著《朝花夕拾》为例,如何让学生对这本书感兴趣并能读出点作者传达的兴味,笔者以为,不妨试着以作者鲁迅先生为切入点,进行《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以正高级教师徐飞老师的《重读(朝花夕拾)》教学为例,在课上徐老师先从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出发来引导学生初识鲁迅,接着将《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按照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类,进一步理解鲁迅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对鲁迅多元化的情感产生好奇和探究欲望的前提下,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整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而引领学生探讨鲁迅写这本书的缘由。深思之余,教师又引导学生给书的封面选照片,以加深学生对鲁迅的理解。最后,教师借助对“爱与恨的关系”这一话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鲁迅。整堂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可以说是名著导读课不可多得的典范。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