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修炼文本解读的功力

2021-03-24左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思维能力

左县

摘 要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也是普通语文教师向名师学习的要义。本文以周志恩老师的文本解读方法和路径为范例,论述了在向名师学习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文本解读的修炼途径,即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锻炼出色的品词析句能力,修炼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文本解读;学习名师;品词析句;思维能力

2020年12月,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第八次跟岗研修活动,有幸现场聆听了周志恩老师有关文本解读的专题讲座。被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全国中语会教学艺术研究中心评为“优秀教师”的周志恩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等40余家报刊发表700篇教研文章。他不仅是语文教育的专家,更是文本解读的行家里手,是我们普通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

周老师的讲座既有文本解读角度的总结,又有文本解读路径的阐释,还有文本解读方法的示范。他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的研究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就好像一位武林高手在你面前一招一式地演练和讲解,一场干货满满的专题讲座确实不仅让人受益匪浅,更是点燃了笔者的“思齐”之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研究名师,提升自己》一文中说:“研究名师,可以说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捷径。”活动之后,笔者认真拜读了周老师的多篇文章,不由自主地拍案叫好,被他文本解读的深厚功力和独到见解所折服。惊叹之余,开始运用周老师的文本解读“秘籍”解读文本,但令人沮丧的结局让笔者陷入了沉思:周老师文本解读的成就已经印证了“秘籍”的科学性,为什么却没有立竿之效?

沉思中,想起自己过去一些“东施效颦”的做法。曾经在某杂志中看到一位名师的课堂实录,觉得特别好,就满怀期待地在自己的公开课上照葫芦画瓢,结果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当时的不解和错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无论是学周老师文本解读之法,还是仿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在向名师学习过程中不完全正确的做法。

看来,如何学习名师是笔者应该突破的瓶颈。为此,笔者作了反思,向名师学习的重点,不在外在的形式,而在内在修炼。“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邹天顺老师在其专著《我本教研的十大核心能力》中把文本解读之功列为“我本教研”的第二大核心能力。余映潮老師也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既然是“功”,就该有轻重、主次、内外之分。显然,如同武林高手的一招一式,角度、路径和方法只能算是文本解读的“外功”。孙绍振先生曾经在《文学文本解读学》一书中说,“文本”是一座无比坚固的堡垒,只有一招一式的解读,是攻不破文本这座牢固的堡垒,更需要深厚的“内功”给予沉重的伤害。那么,周志恩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力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修炼而成的?这才是更应当关注的重点。

概括地说,就文本解读方面,除了角度、路径和方法之外,笔者更应该学习周老师文本解读功力的修炼之法。对于这“修炼之法”,倘能从周老师的文章著作中觅得一鳞片爪,“在余则弥自珍贵”。

一、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为结果,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文本解读观以“背景”的方式潜在地影响着解读行为,决定着解读者如何对待“文本解读”。有什么样的解读观,就有什么样的解读行为。因此,树立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观,才能有正确的文本解读行为和深刻、独到的解读结果。

周老师的《寻幽探胜析文本,看似崎岖却寻常——例说叙事性文言文中写作素材的互动挖掘》一文是从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角度解读文本,为学生日后写作不同论点的议论文储备论据材料;《〈张衡传〉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启示》一文从施教者的视角研读文本,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要义,探求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实路径与有效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小品文里蕴含大智慧——〈卖油翁〉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一文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提升的角度挖掘文本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和可借鉴的意义;《〈扁鹊见蔡桓公〉的时代性放谈》一文着眼蔡桓公“讳疾忌医”而身死的悲剧对现时代的警示教育意义,从桓公、扁鹊、“桓公”身边的“大臣与侍从”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蔡桓公悲剧的广泛性与丰富性。

从周老师的文本解读文章来看,他依据自己的职业身份,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确立了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观:从文本内容出发,准确而深入地发掘了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等丰富内涵。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文本解读方面有所建树,就要像周老师一样,树立自己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只有指导思想正确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二、锻炼出色的品词析句能力

周老师特别强调品词析句能力。他在文章中这样说,品词析句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影响着一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高度,也决定着一个人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与创新性。语文教师品词析句能力强,就有可能读出自己对课文词句的深刻理解,读出自己由课文词句引发的个性化的人生感悟,对作品写作技巧之奥妙与言语背后之深意能洞幽烛微。语文名师肖培东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在《那儿,多余的东西是没有的——〈祝福〉备课与教学手记》说,语言是传情入理并带有温度的表达,非用心体会不能感受其妙。很多的妙处,只有沉潜文字中才能体悟。借用周老师的话来说,文本解读“要沉下心来,静读默思,细细咀嚼语言的句式特点与表达方式,反复捉摸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潜心意会文学语言的情境意义,真切感受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蕴涵,准确把握作品的形象与人物的个性特征,真切感受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周老师在《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门径指要》一文中举了《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句子:“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他分析说,倘若能够从“惊天动地”中感受“巨响”震耳欲聋、地动山摇的无穷威力,从“喷射”中感受“烈焰”燃烧时的迅捷速度与强劲力量,从“托举”中感受“烈焰”承重之大、“载人飞船”上升之平稳,从“拔地而起,直刺九霄”中感受到载人飞船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强,飞行高度之高,从整个句子中感受到载人飞船发射场面之宏大、震撼,并能身临其境一般涌起难以言状的激动、兴奋、自豪之情,那么就可以说语感能力很强了。周老师在《“吾其还也”意蕴探析》一文里将《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吾其还也”一句话,分别读作判断句,读成陈述语气;读作祈使句,读成商量语气;读作祈使句,读成猜测语气,从而读出了这个句子的丰富内涵:晋文公能够综合权衡复杂的内外形势作出的正确决策,沉着理智、深谋远虑、有长远政治眼光;晋文公能充分尊重信任将士、平易民主有仁义情怀、懂得以退为进有忍耐性,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官;晋文公当时有一种复杂纠结的心理,既有对秦伯突然变卦、阵前反戈的震惊与愤恨,也有试图说服自己撤军而内心极不甘愿,更有为失去这一次灭郑良机而深感懊丧痛心。由此可见,培养语感能力,一定要培养对词、句的敏感性,要能对词、句所表达的意义、呈现的节奏、蕴含的情感等要有敏锐的感受力、感知力、领悟力。

周老师总结出来的文本解读路径有作品中人物的命名、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典型事件、细小处等,无论怎样的路径,都离不开结合特定情境品词析句,可见出色的品词析句能力是文本解读的核心素养。

致力于文本解读的语文教师,需要刻意训练品词析句能力,要真正静下心来,沉潜词句中,在词句中“出生入死”,在多重话语之间穿行,切实训练、增强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力、体悟力、穿透力。

三、修炼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高品质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凡是对事物有敏锐独到眼光的人,必然有着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周志恩老师对文本深刻独到的理解、体悟、发掘,正是源于他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周老师所写的《〈木兰诗〉: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一文是对《木兰诗》的主题解读。学术主流往往将《木兰诗》的主题定性为歌颂和赞扬木兰的英雄本色,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特质。如刘彬荣、华雪的《须知木兰是女郎》认为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中国文学史》认为,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雌,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北方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等。

当代文本解读大家孙绍振先生认为这种看法是脱离了文本实际,没有抓住木兰作为“女性”的特点。他在《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一文中说,“女英雄不同于男英雄,这是全诗主题所在。诗歌最后出现了复杂的比喻,表现女性的自豪。”在《从〈木蘭诗〉看木兰的女性特质》一文中,他又说,《木兰诗》一诗着意突出了木兰的女性特质,一个“女”字,是木兰此英雄而非彼英雄的特质,是《木兰诗》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特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自鸣得意的,竟然不是自己立下的功劳和应该接受的赏赐,却是对自己女性性别长期成功地掩盖。”

周老师认为,《木兰诗》一诗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

比较三种不同的观点,不难发现,他们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在传承“花木兰是英雄”的基础上,突出其女性特质,表现女性的自豪感。周老师的观点又是对孙绍振先生观点的传承和突破,从更高更广的层面对“自豪感”的强化和拓展。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经说过,做好一个教师,在思维品质上需要做到清晰、提炼、开阔、合理和精细。而在笔者看来,做一个好的文本解读者,在思维品质上需要做到敏感、广阔、深刻、创新。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像周老师一样,通过长期的认真阅读、潜心思考、拓展延伸,去粗取精、变隐为显、化繁为简,追本溯源、洞幽烛微、发现规律,锻炼出自己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周志恩老师的《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角度、路径和方法》专题讲座,让笔者懂得了学习名师的要义,凡事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优化思维品质,训练出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诚如是,学习名师,就能够借名师的思想与智慧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

[作者通联:广东清远市清新区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