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阅读课堂教学

2021-03-24吴庆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散步中学语文

吴庆霞

摘 要 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诠释“什么是支架式教学”;指出支架式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性,说明“为什么要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最后以《散步》为例探索如何将支架式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解释“怎么运用支架式教学”,以此来探寻更为有效的、适用于中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散步》

在中学阶段,多数中学生还未接受过系统的阅读训练,阅读经验也不丰富。对此,语文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积极引导中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掌握阅读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而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改革阅读教学的不二选择。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模式,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认为支架可以逐渐摆脱建筑行业用语的标签,成为教育领域也认同的概念。目前,关于支架式教学的确定概念,最为权威的解释就是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①虽然学术界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都是以建构主义的思想理论为基础进行诠释,各种概念的共同点都强调教师“教”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方面,学术界主要认为支架式教学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社会学习观”两个基本理论。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称为“现有水平”和学生即将达到的水平,称为“潜在水平”两种类型。而“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环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判断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哪,潜在水平在哪,搭建合适的支架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由现有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一方面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运用,尝试进行问题解答;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而产生新的知识。支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准来教,以学生的“潜在认知水平”为目标来学,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搭建支架辅助学生到达潜在水平。

(2)社会学习观

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观主要认为学习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们是通过社会活动进行内化,发展自己的心智功能。“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②所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观认为任何高级心智技能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并不能完成所有的认知活动,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学习者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以此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实现高级心智技能的发展,促进自己认知水平的提升。语文阅读过程也是学生自己不断进行文化“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及编者之间的对话,通过不断的对话过程实现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遇到独自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及时搭建支架进行协助,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对话”。

二、支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以最近发展区和社会学习观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突出教学过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强调教学设计的“合适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使得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学习的互动性与自主性。

1.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在进行支架搭建之前,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这一过程使得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支架辅助学生的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及时观察到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在哪里,及时进行支架调整,以免造成问题扩大化。这样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不仅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能协助教师发现学生的短板所在,为以后的教学设计做好学情调查,也更加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变动情况。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对于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自然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而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教师提供合适的支架,学生凭借支架一步步分解问题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激励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学生对成功地完成下一次阅读任务有良好的主观判断。

3.增加学习互动性与自主性

支架式教学是以社会学习观为基础,强调学习活动的社会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独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或是同伴都可以為学习者提供支架帮助学习者进行理解,学生通过提供的支架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才能推进自己的建构过程。而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没有过多的阅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逐步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受教师等外力的过多干预,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文本探究,凸显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支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自主建构知识,作为建构主义的模式,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上课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支架;其次,教师的支架搭建完成后,要发挥支架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去运用这个支架,学生通过“支架”这个好帮手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独自解决问题后,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团队之间的协作学习,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不断内化知识,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在学生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可以逐步“隐退”支架,学生能够再次独立解决问题时,便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效果,而效果的优劣需要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只有得到良好的效果评价,师生才能真正了解到学习的成效,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铺垫。结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散步》,具体分析支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按“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

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很容易忽略“珍视亲情”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散步》以“珍视亲情、尊老爱幼”为道德目标,学生虽然对其有一定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尚不能实践,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学生“珍视亲情、尊老爱幼”的理解是重点。《散步》一课,文本篇幅较短,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这样更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搭建“情景支架”,通过设置与“散步”相似的情景活动,将学生带入新的问题中,以此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德育内容。例如:外出用餐时选择孩子喜欢吃的菜品还是老人喜欢吃的菜品为情景活动,这里孩子喜欢吃的菜品与文中孩子选择走小路是一样的性质,老人喜欢吃的菜品相当于文中“母亲”走大路的情节,这种情景教学将教学情景进行替换,但是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主题思想并没有改变。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提供情景支架后,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情景。七年级学生自我内驱力较强。学生渴望通过学习任务赢得地位与尊严,表明自己是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所以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采取比赛或是竞赛的学习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或者演讲的方式进行。例如针对文中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围绕“在生活中是选择孩子喜欢的观点还是尊重老人的意见”为辩论焦点,开展模拟辩论;或者开展主题演讲活动,通过学生演讲感受亲情的可贵。

3.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为学生搭建好支架后就要发挥支架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利用支架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支架进行探索,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学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将结果告知学生。例如,“在生活中是选择孩子喜欢的观点还是尊重老人的意见”的辩论过程中,学生不管是选择哪一方,教师都要予以尊重,让学生自己准备论点、論据。

4.协作学习,团队合作

支架式教学以社会学习观为基础,在保障学生独自探究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学生的认知体系也是在不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建构的。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对于《散步》一课中学生对亲情的感悟与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只能建立起珍视亲情的认知意识,有的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能做到珍视亲情的实际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认知不同,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名句积累这一项目,引导各个小组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佳句进行小组展示,通过比较的方式感受亲情的主题。例如,小组收集好名句后,每位组员分析自己收集句子的不同意思,同伴可以进行补充或质疑,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分析,这可以让学生分享观点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达成统一观点,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协作,避免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

5.效果评价,积极反馈

通过评价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散步》一课,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评价,以学生的视角进行课堂评价,教师更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成果,知道学生的关注点。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反馈也可以是多元的,学生可以采用书面评价以“我与父母的一件小事”为题写作,以写作成果作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对尚不明确的地方提出质疑。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十分在意自己在同伴心中的形象,所以获得同学的认可对他们来说十分特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互评,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在这个环节进行反馈,针对“自主学习”环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指导,针对学生是否参与文本的阅读理解,是否参加小组讨论等进行评价,并总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认知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

将支架式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可以在教学中达到师生互利的效果。教师在搭建支架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在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最后的评价反馈中,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更是可以全面掌握教学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架式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将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自主性较大,这就会出现“断层”情况:有些学生真正运用支架培养起阅读习惯与能力,有些学生偷懒、搭“合作学习”的便车、混沌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①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0.

②邓尤佳.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作者通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散步中学语文
散步的收获
散步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