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特点分析

2021-03-24田秀峰

传媒 2021年4期
关键词:移动阅读新媒体

田秀峰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移动阅读的优势逐渐显现。相对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阅读媒介具有灵活多样、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特点。多个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调查显示,虽然移动阅读对读者学习有辅助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娱乐性、碎片化的浅阅读趋向。本文以“扇贝阅读”APP为例分析了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产品的特点、运营方式和引导阅读机制,并对如何利用移动阅读平台提升阅读效果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 数字化阅读 移动阅读 “扇贝阅读”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图书、报刊和电视、广播等媒介,网络数字化新媒体逐渐赢得了大众的青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端应用程序的设计日趋成熟,购物、娱乐、学习等各种类型的APP层出不穷,尤其是移动端数字化阅读,大有超越纸媒的态势。根据2020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图书、报纸和期刊等传统纸媒的阅读率。其中手机阅读以76.1%的比率稳居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首位,并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以上调查可知,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我国国民尤其是中青年群体阅读媒介的主体。然而并不乐观的是,网上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明显,读者常常只顾及浏览表面信息,缺乏类似纸质图书阅读的深度和专注度,其阅读效果与纸媒相比弊端依旧十分明显。笔者以“扇贝阅读”APP为例,对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方式与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阅读APP的产品设计和理念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主要媒介,手机端阅读也逐渐成为人们学习英语的方式之一。笔者在针对大学生群体阅读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极高,138名参与者中选择几乎每天“机不离身”的学生达到98%;在其使用较频繁的阅读应用程序中,英语阅读APP占据了重要比例,其中包括“扇贝阅读”“薄荷阅读”和“流利阅读”等,而“扇贝阅读”因其丰富的免费资源排在首位。

“扇贝阅读”的前身是“扇贝新闻”,是最早推出的移动端英语学习类产品之一,其目标用户以30岁以下人群为主。自2017年以来,经过数次更新和升级,在阅读资源、配套课程以及激励机制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目前,这款APP以“短文”和“书籍”两大板块为主要内容,其上线资源不仅包括每日更新多篇的国外主流报刊媒体新闻,更包含多种类型和难易程度的长篇书籍。阅读笔记、生词本以及短文计划等栏目也为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果发挥了显著作用。读者只需经过简单注册就可以在平台上选择符合自身英语水平和兴趣的读物,并通过每日任务打卡来督促自己,将英语阅读长期坚持下去。

“扇贝阅读”在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除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多项免费功能外,“扇贝”家族一系列的APP也是吸引用户的一大亮点。“扇贝阅读”“扇贝单词”“扇贝听力”和“扇贝口语”这四款APP既能独立使用,也可以融合互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训练相辅相成,满足了用户不同的学习需求。“扇贝”将背单词与阅读融为一体,集语言学习和信息获取两个目标于一身,其用户不仅能够“学英语”,也能借助英语了解新闻时事、拓展知识面,实现了学以致用。“扇贝阅读”倡导“用英语学”的理念无疑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卖点,锁定了大批用户。

二、移动终端数字化媒介与传统纸媒阅读特点对比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移动阅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各种类型的中英文阅读APP与图书、报纸等纸质出版物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其所体现的浅阅读倾向和信息过载现象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1.碎片化。与传统纸媒相比,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阅读随时随地皆可发生。手机阅读使得学习者的碎片时间得以充分利用,相对提升了阅读总时长。以英语阅读应用程序为例,目前众多网络在线阅读APP都开发了每日打卡功能,像“扇贝阅读”一样,将长达几万字的英文小说分割成每日千字左右的阅读片段,借助APP自身或者微信小程序督促用户利用闲暇时间轻松完成每日阅读。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不但减轻了读者的压力,也增强了初学者们的信心,使他们不会因为书的厚度望而却步。

2.浅阅读。正是这样的碎片化阅读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一些学者担心读者的专注度不够,始终停留在浅阅读层面。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提到,由于屏幕小,手机端读者要不停上下滚动屏幕才能看完整篇文章,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思考;另外,网络上铺天盖地而来的资源和海量信息也会促使读者急于扫读关键信息,而后移步下一条,在单一的屏幕前停留时间短暂,也来不及深度思考和分析。因此,他们更多地采用浏览、寻读、跳读、读图、选择性阅读等这些能够让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其结果往往是无法持续而深入地进行阅读。一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表明,用手机学习英语时,单次英语阅读的总时长能够超过15分钟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24%左右,有些学生的阅读时长甚至不能超过5分钟。也有学者以微信阅读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手机和纸媒的阅读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微信阅读对纸质出版物起到了“补救”作用,但也给其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因为其挤占了学习者深度阅读的时间,且学习者使用微信阅读的满意度低于纸质图书。

由此可见,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阅读方式虽然比较便捷,有利于学习者分量、多次、高频地进行阅读,提升阅读量。但分散的阅读方式破坏了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度,影响了深度阅读和学习效果。

3.交互性。即使如此,在纸媒与数字化媒介之间,也仍然有许多的学习者青睐后者,尤其是“80后”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由于有着天然的操控电子设备和搜寻网络资讯的能力,同时也更擅长多任务操作,他们往往更喜欢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强大的交互性。以“扇贝阅读”为例,这款APP将平面阅读彻底变为“3D”立体式交互阅读,增加了用户阅读中的互动体验。阅读文本中不仅嵌入了配套音频和图片,还以超链接注释的方式添加了单词或长句释义。读者只要轻触生词,页面便会跳出词义解释,甚至还有例句和翻译。同时,短文阅读中嵌入的笔记功能充分体现了APP的交互性,读者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评論,也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理解和分析,实现在线互动。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嵌入大量链接的超文本可能会增加读者的认知负荷。尤其对英语水平较低者而言,超文本注释甚至能造成负面影响,降低阅读效率。纸质图书虽然没有复杂的链接功能,但也有很多读者因为能够方便自如地记笔记、做注释而选择了纸媒。

4.学习效果。为了检验使用传统纸质与移动终端两种媒介阅读的效果,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国外有学者认为,虽然喜欢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学生占大多数,但阅读测试结果恰恰相反,纸质阅读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数字化阅读,且通过纸质阅读能够回想起来的信息点要更多。国内研究中虽然也有学者提出手机阅读与纸媒阅读效果并不存在差异,但由于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所呈现的碎片化和浅阅读的特点,手机APP阅读可能并未完全融入学习领域。

三、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效果提升策略

新媒体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上文所述,数字化媒体带来的碎片化和浅阅读似乎已成为移动阅读的硬伤。但面对挑战,各大主流阅读APP纷纷设法应对,基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创新服务领域,为保证阅读效果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

1.词汇与阅读融合,强调学以致用。“扇贝阅读”由记单词软件起家,将背单词功能与阅读APP有机结合,用户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查词并收藏至“扇贝单词”的生词本;而背过的单词在阅读中出现时也会被标记出来,提醒用户词汇不仅要背诵,更需要在阅读中被“激活”。此外,即时查词的功能也保证了阅读理解的准确度,有利于用户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文本的意义,强化了阅读效果。

2.构建分级体系,促进个性化阅读。“扇贝阅读”吸引学习者的不仅仅是词汇与阅读资源的融合,完整的分级体系和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是备受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APP不仅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英文原著读物,并以入门、初阶、中阶和高阶为标准划分等级,为用户定期更新英语新闻,满足其获取信息的需求。新闻短文同样以诸如高考、四级、六级、考研等难度划分级别,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章。这种分级分类策略缩短了选择阅读资源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效率。

根据“i+1”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者接触的阅读材料应在难度上稍稍高于其当前水平,由此激发他们更强烈的阅读内驱力和高效的习得能力。扇贝读书社群服务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为用户提供测试词汇量的服务,并依据测试结果为读者匹配适合其语言水平的读物。同时每个章节设置了阅读理解测试,用以检测读者理解的准确度。另外,阅读界面附加的读书笔记功能以及读书社群的读后讨论环节无疑为用户深度阅读和思考创造了条件。

3.创建“有奖”激励与监控机制,提升阅读效果。“朋友圈打卡返学费”的营销策略不仅在“扇贝阅读”APP推广初期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对该产品的依赖性。虽然后期“朋友圈打卡”不再与返学费相关联,但用户的打卡意识已被培养起来。而且平台免费“短文计划”活动和“贝壳”奖励机制也同样成为有效的激励手段,用户依然愿意通过平台或者社群活动完成每日打卡,以此督促自己将英语阅读长期坚持下去。

此外,像许多阅读APP一样,“扇贝阅读”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除了提供高质量的阅读资源,扇贝平台为付费用户提供精读课程或读书营活动,安排类似班长或老师角色的负责人通过社群服务为其提供完善的学习指导。如给出词汇和长难句的注释、划分并发布每日阅读任务,定时提醒用户开始阅读,等等。这些举措让许多用户受到及时的督促和鼓励,使其有动力沉浸阅读并坚持到底。

四、结语

虽然娱乐化、碎片化的浅阅读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但“扇贝阅读”APP的风靡也告诉我们,利用移动阅读进行学习是可行的。阅读效果可以通过改善阅读APP的界面、增加阅读资源类型、创新监控机制等各项措施得以提升。除了利用好APP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各类媒介也应当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读者增强深度阅读意识,促使语言与知识融会贯通,有效利用移动阅读提升自身素养。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玉垒.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学生英语移动阅读调查研究[J].数字教育,2017(06).

[2]王翎子,庆海涛.“媒介进化”与读者选择——大学生微信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5).

[3]崔凤娟,于翠红.认知负荷视角下超媒体文本注释与阅读成效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

[4]LM Singer,PA Alexander.Reading Across Mediums:Effects of Reading Digital and Print Texts on Comprehension and Calibration[J].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17(01).

[5]马捷,张光媛,蒲泓宇.手机与纸媒条件下的数字原住民阅读效果实验——以新闻和小说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9(09).

[6]李磊,徐红彩.大学生手机APP阅读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6).

[7]张妙玲.浅析知识付费背景下朋友圈学习打卡现象——以流利阅读、薄荷阅读為例[J].出版广角,2019(19).

猜你喜欢

移动阅读新媒体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移动阅读初探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浅论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