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互联与人机共生

2021-03-24吕欣许倩

传媒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字智能用户

吕欣 许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核心场域,公众对于社会空间与情感生活的感知与理解已深深嵌入网络媒介之中。人工智能、5G、智能传感器、推荐算法、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正不断同时延伸网络媒体与公众的数据感知力、情感表达力以及社会连接力,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人脸识别、网络直播、在线教育、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等网络应用几乎将所有公众都纳入网络空间之中。可以说,互联网正不断溢出其媒介属性,而逐渐形成一个肌理健全、社会角色完整、生态完整的虚拟网络社会,其自身社会组织脉络与运行机制日益成熟。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彼此相互关联,跨越身份背景,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带来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从健康码到疫情地图:身体连接与媒介互嵌

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中健康码的使用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2020年2月9日,深圳率先推出“深i您-健康码”,成为全国首个凭“码”出行的城市;2020年2月11日,杭州市推出健康码管理模式,实施“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健康状态动态管理,并与钉钉平台打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聯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的“防疫健康码”,累计申领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支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一码通行”。

“健康码”的快速普及生动彰显出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即人与信息之间正在由之前的主客分离状态,迅速融为一体。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等数字新媒体科技的到来,“身体”这一在信息传播领域凋敝已久的元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移动互联时代,智能电讯终端与人体深度“黏合”,形成一种“具身关系”(Embodied Relationship);由于移动电子设备均安设LSE 定位系统,身体就仿若“位置媒介”(Locative Media),成为网络社会地图上行走的“光标”。通过健康码,它把原本存储于特定封闭系统内的孤岛式、静态式个人健康数据,与移动通信数据库、疾控中心数据库、交通运输系统、出入境管理系统等相互整合,形成一个动态的网络数据链。借助由这些动态数据实时勾勒出的网络疫情地图,一方面可以准确描绘出个体的行动轨迹,帮助防疫防控工作实现精准化管理疫情;另一方面也给身处物理隔绝环境的公众创造了一种感知社会环境的新方式。公众通过智能手机等媒介终端,实现了身体数据连接以及与公众媒介的互嵌,智能科技、媒体、人、社群与社会之间正在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共生关系。

从推荐算法到智能传感器:情感AI与共情媒体

根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的互联网行业在线时长和日活数量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2020年春节前用户使用总时长约50亿小时,而在春节和疫情的双重刺激下,用户使用总时长甚至达61.1亿小时,较春节前增加了20%。根据CNNIC报告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18亿。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承载我国公众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与娱乐的核心场域。用户在长时间的网络媒介使用中,实时产生出海量数据,从而不断赋能给基于内容推荐、协同过滤、混合推荐模型等推荐算法,使得网络媒介的智能分析与内容精准投放能力不断得以增强。

此外,为了有效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我国很多单位在办公场所、交通枢纽、校园、社区等公共场所大规模部署了AI人脸识别与人脸测温系统;在工场内部部署了智能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等,可对工场的温度、湿度、空气指数、污染指数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居民社区中普遍安装了集物联网、远程通讯、GPRS定位、自动控制等电子科技融为一体的智能快递柜;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生活,也不断促使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智慧家电、智慧医疗、Switch健身环游戏等在公众中不断得以普及。

可以看出,当社会的各个角落都被接入数据传感器时,当代公众的生活中正不断嵌入进越来越多的“感知技术”,这些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体察着人类生活。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情绪识别与情感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网络与智能媒体正在逐步实现可以读取、倾听、感受、分类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读取”媒体图文信息、“捕捉”和“感知”用户面部表情、注视方向、手势动作、声音、使用行为等初阶能力,还包括利用智能设备与传感器来测量用户的心律、体温、呼吸、皮肤电阻等身体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实时反馈的高阶能力。如此一来,网络媒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正在逐步发展出可感知用户身体和情感的能力,“共情媒体”(Empathic Media)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媒体行业主要发展方向。“共情媒体”目前在智能家居、网络游戏、广告、数字助理、智能机器人等行业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他们能够感知和识别对人们有意义的事物,能将用户行为归类标记为不同情感标签,能够识别用户的情绪状态并触发相应反馈行为。

从在线课堂到“我的世界”:虚拟在场与虚拟仿真

回望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线教育作为一种应急方案迅速走到了教育领域的舞台中央。而中国则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在校教育试验场:全国有上百万教师、上千万家长、上亿学生相聚“云端”。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分别为3.42亿,已占网民整体的34.6%。此外,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大部分学校在2020年取消了线下毕业典礼,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师生却于当年6月下旬在“Minecraf(我的世界)”网络游戏里用1∶1的整个地图还原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建筑实景与花草景观,并举办了一场颇具仪式感与趣味性的“云毕业典礼”。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活动迅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并登上了微博与抖音的热搜榜,其中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达1.5亿,抖音热搜话题讨论度达797万。一场不足上千人的毕业典礼,却引发全网上亿人围观。可以说,新冠疫情让处于物理隔离的人们,通过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网络游戏、在线直播、朋友圈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了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在场与情感互动。电视时代的“全世界在观看”已经转变为“全世界在感受”。这种虚拟全息式体验极大地凸显了身体与感官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数字技术放大、切割、延伸、拓展、重造的身体感官,创造出人类前所未有的感官经验。智能感官捕捉外界的刺激,并自行组织判断,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身体则作为实践主体,借助移动终端,成为行动的承担者与推动力。

此外,随着虚拟现实、虚拟仿真以及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孪生技术也不再囿于工业界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而不断与网络媒介进行着深度融合。数字孪生通过借助5G的mMTC(大联接)功能,相应的减轻云端负担、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和并行计算提高性能,进行边缘计算、网络切片和异构计算,最终建造和某一物理事物高度吻合的虚拟模型的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城市管理中。如IBM一直在使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大量工作,将增强现实(AR)引入资产管理,可以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查看资产,并立即访问关键数据。同时,也可以使用其他语音或视频的AR设备将这些内容反馈给其他人,这使得人和物的交互成为工作的下一个发展趋势。在城市管理中,新加坡的案例向我们证明了数字孪生的未来以及它如何使城市整体上更安全、更高效。Virtual Singapore计划在五年内开发平台以及研究最新技术和先进工具,耗资7300万美元,目的是建立一个动态的以新加坡的3D地图为基础的三维城市和协作数据平台,并提供给全体公民使用。虚拟新加坡将现有景观与正在进行的、未来升级的或翻新项目进行可视化,使各机构能够协作,协调各自的项目,并优化整体设计和实施。

相較应用于工业制造和城市管理的数字孪生,虚拟数字人正在不断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角。2020年春节期间,由于当时疫情严重,居家隔离的中国经济网主持人无法按时制作播出节目,中国传媒大学AI虚拟主播实验室与中国经济网合作,通过AI虚拟主播技术,设计制作了名为“金媛”的虚拟主持人,可通过输入文字直接驱动三维虚拟主持人播报节目,先后完成了100期“AI主播教防疫”等视频节目。此前,新华社还率先在全国推出了首个新闻虚拟主播“邱浩”。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四名现场主持人还拥有了他们的AI副本,他们是由ObEN创造的与其相一致的智能驱动型虚拟主持人。它们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读取并解析识别外界输入信息,根据解析结果决策虚拟数字人后续的输出文本,并驱动三维角色模型生成相应的语音与动作来与观众互动。同时,虚拟数字人技术在社交网络上也得到了深度应用,在2019年的Oculus Connect 6(OC6)大会上,Facebook发布了全新的VR社交平台Facebook Horizon,Horizon外观乍一看与前一代应用Spaces很像,不过对于VR社交的定位更明显,功能更成熟,而且还加入简化的VR虚拟世界编辑平台World Builder。在每位用户的视野里,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虚拟化身,Horizon并没有限制VR用户人数,用户可以在这里结交陌生朋友,也可以和朋友在仅支持邀请的封闭房间里玩。

在不久的将来,VR一体机、AR眼镜有可能会继智能手机之后成为人体的新配件,每个人都会在虚拟网络社会中拥有不同的网络虚拟形象,并体验着不同的网络生活。数字孪生、数字虚拟人、虚拟现实、5G等技术正一起合力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深度联通,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借助VR、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体感识别等技术,实现虚拟社交、多人VR游戏、VR新闻等新媒介业态以及多感官的新型媒介体验。

作者吕欣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许倩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网络文化对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9BH14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数字智能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智能烹饪机
答数字
信用卡资深用户
超智能插秧机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