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心理健康 为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2021-03-24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坟墓咨询师小宇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宇,男,12岁,初一,独生子,身高163cm,体型偏胖。

二、问题行为概述

初一开学以后,小宇一改小学时听话的状态,每天都不情愿去上学,只要在学校遇到困难,就会借口说头疼、眼睛疼,让父母接他回家。老师布置了作业,妈妈不在家,他自己还是会写;如果妈妈在家,他会故意不写,甚至会在父母都睡着以后再起来写作业。对班级里的数学老师有敌意,觉得数学老师针对他,而且当着班级其他同学的面侮辱他,比如,越是某道题他不会,老师越是会去提问他。对于老师课外布置的数学作业更是不会完成,数学成绩很差。父母在外面找了课外辅导机构帮他补习,只上了一个多月就不愿意去了。

小宇的愤怒情绪很多,比如:吃饭时如果没有大荤类的菜,就会不高兴;想要的某样东西买晚了,或者当时没有买到,也会发脾气。只要不顺心就会大吼大叫,跟父母顶嘴,甚至一个星期都不和家人讲话。这种极端的脾气导致他离家出走3次,让父母很担心。学校老师建议小宇父母带他去做心理辅导,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个案生活背景

小宇出生在安徽省淮北市,刚出生时爸爸在外地工作,由妈妈和奶奶负责照顾他。小宇4个月大之后,妈妈去上班,照顾小宇的事情大部分落到奶奶身上。小宇的妈妈平时工作紧张繁忙,对小宇管教很严,比如:不许吃零食,不许和小朋友单独一起玩,不许说脏话、发脾气,平时喜欢拿小宇和别人比较,一件事情重复說很多遍,然而自己爱发脾气,负面情绪很多。

小宇5岁的时候,随家人一起来到爸爸工作的地方生活。爸爸平时工作较忙,很少在家,即使周末也会加班、应酬,一直都和孩子互动很少。小宇的爸爸脾气同样很差,夫妻之间缺少沟通,吵架时经常迁怒到孩子。只要小宇犯错误,爸爸就会责怪妈妈、贬低小宇,这严重地伤害了他脆弱的心灵。

后来因奶奶身体不适,小宇被送到大姨家寄养了几个月。在这期间,大姨喜欢拿小宇和表哥作比较,说小宇的运动能力不如表哥,也没有表哥懂事。这种比较让小宇对表哥充满了敌意,也讨厌大姨,同时还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害怕与孤独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

四、个案辅导策略

结合以上情况,由国家二级心理学老师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的专业判定,小宇被诊断为属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典型案例,并为他制定了10次心理辅导方案。

(一)第一阶段(3次心理辅导)

了解父母育儿的观念和平时与孩子之间相处的方式,统一父母的养育理念,释放父母对于养育小宇的消极负面情绪,教授科学育儿的理念、和孩子相处的方法及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次咨询:小宇的妈妈单独来到工作室。本次咨询只谈小宇妈妈的情况,不谈孩子,帮助妈妈理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释放妈妈的情绪,将妈妈的情绪和孩子的教育分开。

咨询师:“现在我们来聊聊您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

小宇的妈妈:“我的工作中杂事较多,意义不大,我不想让孩子和我一样,我希望孩子以后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被迫工作。所以我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害怕孩子考不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耽误孩子的一生。孩子现在的情况让我很担忧,他最近一个多月离家出走了3次,再这样下去还怎么能跟得上学习呢?”

咨询师:“是的。我能理解您这样的心情。您和孩子爸爸的关系怎么样呢?”

小宇的妈妈:“我和他爸爸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婚后他工作很忙,很少管孩子。现在因为孩子的事情,我们经常起冲突,有时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就吵起来。他不教育孩子,也不陪伴孩子,但对孩子的要求却很高,如果孩子成绩退步了,一是说孩子没有出息、不上进,二是说我没有照顾好孩子。”

咨询师:“这让您很生气,也很委屈,是吗?”

妈妈:“是的,我想过离婚,但又想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于是,孩子的爸爸越是要求我,我对孩子的要求就会更严更多,孩子如果达不到我就很生气,有时候我把自己的情绪都发在了孩子身上,发过之后我又后悔了。”

从这一段咨询记录我们能够看出:小宇妈妈的情绪来源一是对自己工作状态的不满意,二是和孩子爸爸的关系不融洽。把更多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一旦孩子对生活不满意,妈妈就会发脾气,孩子就会更生气,这时妈妈觉得孩子没有发脾气的权利,强制压抑孩子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体内的情绪就越积越多。

第二次咨询:小宇的妈妈单独来到工作室。使用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让小宇的妈妈按照此时此地的心情画,妈妈的画以黑色、灰色和白色为主,表达的是她的担心、害怕、焦虑与不安。

第三次咨询:小宇的爸爸和妈妈一起来到工作室。咨询师先和小宇的爸爸沟通了20分钟,爸爸说话内容的大意是:“我工作很忙,教育的事情都是小宇妈妈操心的,我觉得还是妈妈没有尽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破坏性大,对于长辈也没有礼貌,甚至跟我说话都阴阳怪气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以后找工作都很难。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考上好的大学,但那时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我希望孩子可以去上好的大学。”

本次咨询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爸爸的状态,理清夫妻矛盾的激发点,处理夫妻关系的问题。从跟小宇爸爸谈话的情况来看,爸爸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工作赚钱,而教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事情。

(二)第二阶段(3次心理辅导)

主要释放小宇的消极情绪,启发小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自我表达的方式,了解情绪的运作原理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同时帮助提升和别人相处的能力。

第四次咨询:采用心理沙盘的方式,呈现小宇内心世界。小宇摆的沙盘是一个大坟墓,坟墓里面埋了很多小人,都是埋一起的,大坟墓的外面用栅栏围起来,在栅栏的接头处留着一条道路可以走出来。由此可见,小宇内心有着极强的破坏欲、敌意、攻击性和被压抑的情绪。

小宇的表述:“坟墓里埋着的都是老师和同学,我恨死他们了,最好他们都死掉,然后埋起来,永远都不被看到。这些欺负我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去死吧去死吧(动作:扬沙子)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人是我妈妈,我不想要我妈妈带我了,我烦她,她总是喜欢挑剔我,对我发脾气,总说我不如其他人。本次沙盘取名为:坟墓。”

本次咨询主要的目标是释放小宇压抑的情绪,了解小宇心目中的妈妈和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为后面家庭治疗打下基础。

第五次心理咨询:采用心理沙盘的方式,呈现小宇内心状态。小宇本次的沙盘主题还是坟墓,但不是大坟墓了,而是五个小坟墓,每个坟墓里都埋着一个人,在所有坟墓的周围都用栅栏围上,在一个方向上留出一条路。取名为:坟墓。

咨询师:“每个坟墓里埋的人是谁啊?”

小宇:“我的同学和老师。”

咨询师:这一次坟墓里,还有妈妈吗?

小宇:“没有了。”

咨询师:“被埋的是哪个老师?”

小宇:“数学老师。”

咨询师:“被埋的同学都是谁呢?你能把他们的名字都写在这张白纸上吗?”

小宇开始在白纸上写出名字,然后咨询师要求他把写好的名字撕下来,贴在坟墓里的小人上,再把小人埋进去。埋进去后,小宇轻松了很多。

第六次心理咨询:了解家庭关系,为修复小宇的家庭功能打下基础。将小宇的愤怒和敌意的情绪释放出来以后,开始呈现和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三)第三阶段:(4次心理辅导)

家庭治疗,修复家庭功能,促进亲子关系,提升家庭幸福感。

第七次心理咨询:一家三口通过绘画艺术治疗的“家庭金鱼缸”呈现家庭关系。

第八次心理咨询:一家三口使用“我的好爸好妈,我的好孩子”技术来转换家庭关系,修复家庭功能。一家三口离开的时候面带笑容,并且相互握拳,表示要更加相亲相爱。

第九次心理咨询:爸爸单独到咨询室,帮助爸爸重塑教育观念和提升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同时肯定爸爸在家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信爸爸一定可以和妈妈一起帮助小宇成长为更好的孩子。

第十次心理咨询:爸爸明白了自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会在工作之余多陪伴小宇,不去压制和评价小宇,同时也会尽可能去看老师推荐的育儿和自我成长的书籍。

小宇分享了一周的故事,觉得学习没有那么难了,数学老师也没有那么可恶,而且还单独和同学一起看了电影。小宇的妈妈脸上有了笑容,焦虑感减少了很多,小宇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生活还是要自己去经历,作为妈妈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分开。

五、心理辅导结果

小宇对周围人的敌意减少;日常生活中和父母关系缓和,可以进行正常沟通;在家里发脾气的次数减少;对去上学和做作业都没有那么反感了;开始去结交朋友,现在已经有两个一起玩耍的朋友了;在10次咨询期间,没有离家出走过。

六、心理辅导评估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身上如果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跟家长密切相关。有些家长把问题都放在孩子身上,觉得是孩子的错,而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缺点;有些家长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没有学习过家庭教育的知识和原理,更没有家庭教育的技能和心理学知识储备,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导都是源于长辈的教育方式、身边朋友的养育方式及书本上介绍的养育方式,这些方式各不相同,常让家长们觉得无所适从。

心理咨询师先从家长入手,帮助孩子心理成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老师教家长们学习情绪运作的原理和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家长们改正之前打压孩子的方式,了解到孩子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作为家长应该真正读懂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情绪。

心理咨询师呼吁家长,需要学习更多的关于孩子心理成长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习家庭教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更加幸福,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个案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母亲:负面情绪多,自己对工作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而浑然不知;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归结是孩子的问题,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自己出现的问题从孩子身上找出口,而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直到孩子出现问题,才找到自己身上需要成长的地方;缺乏和孩子沟通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一直采用强压的方式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喜欢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使孩子更加有敌意;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关注孩子的情绪。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方面参与太少,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却“只要结果,没有付出”;“爸爸”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个称谓,不具有任何的意义和温情,把养儿育儿的责任多数归结给妈妈;在育儿上没有和妈妈站在同一战线,而是和妈妈处于对立的状态。

2.童年体验。孩子在被奶奶照顾期间,没有不愉快的经历,在被大姨照顾的几个月时间里,却有很深的伤害。孩子觉得大姨拿自己和表哥比较,让自己很没有自尊,觉得自己被父母遗弃。家人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和课外辅导班,让孩子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3.心理能力。从孩子的成长经历和目前的状态来看,孩子的心理品质较低,心理能力比较欠缺,比如:问题解决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自信心。这跟教育环境有关,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智商的培养,也要开发孩子们的心理能力,提升孩子们的心理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4.身处青春期。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是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开始去反抗成人,其中反抗最多的是父母,其次是老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自我评价较低,而且情绪波动较大,这跟身体的发育和激素的分泌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在青春期,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感会增加,冲突更加容易激化。而且由于心理成熟的速度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导致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更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八、应对策略

1.父母学习家庭教育和与育儿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发展的特征,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养,适时调整和改变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及位置。应该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在0~6岁,父母应该是在前面的位置,以引导孩子成长为主;6~12岁,父母应该时而在前、时而在左右,有时是引导的角色,有时是辅助和陪伴的角色;12~18岁,父母的位置应该是时而在左右、时而在后,有时辅助和陪伴孩子成长,有时是在后面起支持作用。18岁以后,父母在后面位置的机会越来越多。

2.父母要具备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同时,父母需要知道孩子在每个阶段需要的心理是什么,及时给孩子添加心理营养,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3.培養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好奇心、喜好学习、创造力、开放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独特的视角、勇气、坚持不懈、真实性、仁慈、善良、慷慨、爱与被爱的能力、领导力、公平、自我控制、精神、谨慎、适度、谦虚、欣赏和感恩、希望和乐观、有目标和宽恕、幽默和热情。可以通过家长课堂和家长成长工作坊的形式,让家长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提升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

4.加大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庭受益。践行积极青少年发展观,不能等孩子出现问题了再去咨询或治疗,而是在孩子还没有问题的时候进行干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幸福的家庭生活提供途径和帮助。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一起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而不懈奋斗吧!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坟墓咨询师小宇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安福寺
祭奠
猜猜我是谁⑨
猜猜我是谁⑤
济公与飞来峰
猜猜我是谁
白色的坟墓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