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析

2021-03-24彭文刚李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自媒体

彭文刚 李娟

[摘 要]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境。挑战和困境的表现是什么?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教与学、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高校思政课的话语逻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 自媒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107-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明确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爱好娱乐化等趋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使其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堂,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课堂因“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而遭受一些非议,因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饱受诟病。枯燥、无聊、远离现实生活成为一些学生口中思政课的代名词,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这一现象较为突出。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思政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对思政课堂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模式认同度较低。由于年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差异导致的“代沟”,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合性较差。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加习惯于碎片化地获取最新、最具体、最前沿的知识,而对教师而言,他们更加注重于使学生通过艰苦而长期的学习而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学生而言,他们更注重学习是不是“有用”的、实用的,即能直接有效地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知识。而在老师看来,相对于有限的知识而言,理想、信念、正确的三观更为根本。对学生而言,思政课的理论过于陈旧已经不再适合于当前的时代,而在老师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依然是理解当代社会发展最深刻的视角。正是由于自媒体时代造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的差异,导致思政课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越没有兴趣的尴尬局面,教与学的矛盾特别显著。

其次,学生的接受模式与思政课的话语逻辑之间存在较大鸿沟。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往往喜欢使用轻松幽默的网络用语,乐于接受搞笑、接地气的短视频,习惯于通过图片、表情包等来传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着一套自己的信息获取习惯和话语表达方式,他们的精神气质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而思政课因其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其语言逻辑具有政治性、革命性与严肃性等特点,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思政课的政治性意味着它首先要堅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而绝不允许在基本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上“轻松幽默”;思政课理论的革命性特征意味着要始终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并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而绝不允许将信仰娱乐化、庸俗化;思政课课堂的严肃性意味着课堂讲授要忠实于马列经典理论并清晰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而绝不允许假马克思主义之名传播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知识接受模式与思政课话语逻辑之间巨大的差异,导致学生难以从内心真正喜欢思政课。

最后,思政课的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界限分明。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因而他们更关注一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具体理论。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习得规则并在社交活动中保持强烈的规则意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识,渴望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能够不断自我实现,展现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自我,所以他们更加青睐于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微小叙事”。于是作为系统性普遍性的科学理论——思政课理论,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宏大叙事”的特征就常常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合不上拍。尽管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但是它所关注的现实并非具体的个人生活的“小现实”,而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大现实”;它要联系的实际并非个人日常生活的“小实际”,而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大实际”。由于“高大上”的思政理论并不能直接指导学生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的具体问题,于是产生了思政课“脱离实际”这样的错觉。所以正是由于思政课的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鲜明界限,导致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课堂缺乏吸引力。

综上,自媒体时代学生对个性化、具体化的理论需要与思政课理论的系统性、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势所必须。

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探索一条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使教师有获得感的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此,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一,彻底否定、拒斥自媒体,坚持阅读原著、忠于经典。认为自媒体传播大量无根据、无内容、无深度的信息,而真理、科学理论一定要经过艰苦学习、认真思索才能有所收获,因而只有以科学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学好思政课。第二,彻底顺利、接受自媒体,认为时代变了,信息传播、接受的方式也必须顺势而为,严肃的思政理论必须生活化、时代化、“表情包”化,以迎合青年学生的口味才能有实效、有意义。这两种态度表面完全对立,实则两极相通,都以一种外在的标准来打量思政理论,以一种异在的立场来要求思政课。鉴于思政课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一定要注意尺度,否则创新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内容即思政课理论所传达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先进价值观、理想信念体系,这是“硬核”,只能忠实不可创新;而这些内容的传达形式却可以创新,依据时代、个体的不同而转换其话语表达方式。因而对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绝不是标新立异,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首先立场要正确、理论要透彻、观点要精确。因而创新教学模式不是讲段子、放视频、说笑话将思政课堂变成欢乐的养生课堂,将思政课娱乐化、庸俗化。形式的创新要有度,不能忽略内容更不能只注重形式而不管内容、脱离内容,而是要始终以内容为根据,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性和吸引力。

其次,要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价值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终极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由此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以价值性为指引,由此与资产阶级的狭隘的科学性相区别。因而马克思主义不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如果将思政课变为价值无涉“纯科学”“纯理论”,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政课的宗旨。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纯粹的道德说教,如果将思政课变为一种纯粹的“你应当如此”的抽象政治宣传,那么思政课将变得毫无生气。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始终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既不能将因其科学性而放弃价值维度,也不能因为价值性而放弃科学维度,否则这种课程可能变得非常“深刻”或“生动”,但并不科学,并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

最后,要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并非与现实相割裂,现实并非与理论相排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特点,它强调始终要以理论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否则人们难以洞穿世界、历史、现实存在的秘密,只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另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的特点,它关注现实、解释现实并以改变现实为己任。尽管这里的现实指的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现实”,而非个人生活的“小现实”,但是个人生活的“小现实”如果脱离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现实”,将会变得“不现实”。因为个人作为政治的动物,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存在与发展不能独立于或凌驾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之上。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绝非与个体生活无关的东西。因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而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变为无理论地看世界和无现实的纯理论。

综上,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既要坚持思政课自身的内在特征,又要顺应自媒体时代的特殊潮流,寻找抓手以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使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有灵魂的金课,真正使大学生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反思中去。“也正是在这种对真理的参悟与努力的反思的过程中之后学习者最终领悟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核对真善美的追求”[1],如此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才有意义。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既需顶层设计,更需可具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因而在坚持基本原则和标准的前提下,还需积极制定实际的条目,以顺应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交往方式,努力使思政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要办好思政课,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我们聚焦教学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这一突出问题,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加强建设、推进改革,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思政课应聚焦现实社会焦点问题,直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爱听课、爱思考,进而达到“传道”的目的。如果说传统的思政课堂是原理加案例式的教师独白,教师只是告知真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递只是单向进行,整个课堂显得非常沉闷。那么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使理论变得吸引人,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而教师可以采取案例、事件进而理论、原理的道路,让学生通过对公共社会问题、能够引起青年学生共鸣的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探索、讨论、争鸣而使原理自我呈现。如此,思政课所要表达的理论,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而得到,且理論并非抽象而无用的教条而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具有强大生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与深刻性。因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导入课程、如何收集案例、如何引发学生的争鸣,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其次,思政课应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思政课堂不受学生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方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思政课堂可以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慕课、微课、思政沙龙、有奖知识竞答、主题演讲、分组研讨、实践考察等方式,推动思政课堂的多元化、立体化、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思政教育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同时,不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思政课一般较为注重知识考核忽视过程考核,其知识导向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却依然获得不错的分数,这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平时学习不重要考前突击很有效。但思政课的初衷并不在于死的知识,而在于理想、信念、价值观,但后者更多地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所以在整体的考核评价中应加大过程考核、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方面的权重。如此一来,思政课就不再是无须认真对待就能拿高分的易学课程,而是不学就难以及格、不认真学不积极参与就难以拿高分的课程,这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就成为提升思政课质量、转变学生对待思政课态度的关键。

最后,思政课应积极探索话语逻辑、交流方式的“00”化。思政课要真正地与00后学生擦出火花,就必须切实地将教材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一种00后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逻辑;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要借助微信、微博、QQ群等实现交流的常态化、生活化。“00”后大学生的话语习惯、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政课的形式创新首先应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群体,尊重他们的习惯、特点;主动与他们交流对话,发现他们的偏好、情绪;深入洞察他们的困惑,及时加以引导。只有真正地全方位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才能有效地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相同的理论、价值观以不同的话语方式、交流方式来表达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因而面临新时代的特殊接受主体,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转变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逻辑、交流方式,如此,才能真正地使理论贴近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化外于行,切实展现思政课的功能。

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教师职能的转变是关键环节。教师需要自我革命,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形式等综合性的变革,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此才能真正使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真正变革。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就要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当代学生特点,不仅从指导思想上夯实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标准,避免使创新成为形式主义的标新立异。而且要在实践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避免使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只停留于口号而不具备具体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之,思政课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只有切实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使思政课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娟.“情景再现”教学模式在高校“马原”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社科纵横,2018(9).

[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自媒体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