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东南亚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情况调查研究

2021-03-24卢竑段宁贵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东南亚跨文化问卷

卢竑 段宁贵

[摘 要] 文章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分析了地方高校东南亚国际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情况,从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物质压力、社会生活压力、遭遇歧视五个方面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东南亚国际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而女性学生压力相对偏大;印度尼西亚学生心理适应性更强,老挝学生心理适应性相对较弱。最后基于调查结果就国际学生的管理问题提出加强信息化管理等相应措施。

[关键词] 跨文化心理适应;东南亚国际学生;调查分析;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037-03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院校的国际学生教育办学规模有了很大增长,国际学生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其教育质量得到各高校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解国际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时妥善解决国际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利于国际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特进行了本项研究。本研究以某地方高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调查该校东南亚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情况,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相应的管理策略,为国内地方院校国际学生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据统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017年共有来自11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万名国际学生在广西学习,其中东盟国家国际学生9465人,广西成为全国招收东盟国家国际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1]。某地方高校地处广西西部,在地理位置上与部分东南亚国家接壤,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多人,全日制国际学生近200人,其中来自东南亚国家(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共5个国家)共49人,所有学生将进行为期5~6年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

我们以李丽娟(2016)[2]编制的“东南亚国际学生心理适应量表”问卷为原版,结合该校学生特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模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修改部分项目后形成东南亚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水平测量表(中英文对照),计分标准为1~5分,得分越高即心理适应水平越低,反之越高。该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东南亚国际学生背景信息情况调查,第二部分则为量表主体,共涉及文化差异认同基本情况及心理适应5个维度(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物质压力、社会生活压力、遭遇歧视),共33個题。我们以该校在读所有东南亚国际学生为研究样本,在问卷星(www.wjx.cn)上制作好调查表,利用一次会议集中时间,让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匿名问卷。国际学生在会上20分钟内填写完毕并顺利提交,回收问卷共计49份,回收率为100%。数据经过导出和整理,显示所有问卷有效。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将有效问卷全部输入统计软件SPSS17后进行分析,基本背景情况如下:问卷中,男生占46.9%,女生占53.1%;18岁以下、18~22岁、23~29岁,30岁以上的学生分别为:2%、59.3%、36.7%、2%;越南国际学生最多,占40.8%,其次分别是柬埔寨、老挝、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比例分别为20.4%、18.3%、16.3%、4.1%;其中奖学金生有40人,自费生9人;这批学生80%为非华裔,超过一半(51%)拥有宗教信仰。他们来中国之前,66%以上的学生没出过国,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学生达68%,82%的学生是用当地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不能使用汉语交流,其汉语基础为零。

(一)文化差异相关性分析

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影响,同时宗教文化丰富,具有社会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家庭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使得这个群体更为复杂,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使得该群体在心理适应的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不同的特点[3]。针对这种情况,本问卷利用7道题调查东南亚各国与中国文化差异情况,其频数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差距不大,共均值和中值均接近中间值,这表明各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交流,能求同存异,互相交融。在文字、习俗和生活条件这两个方面,国际学生们偏向肯定;而在节日、食物、气候和社会活动方面偏向否定,广西与这几个国家都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农作物、气候方面比较接近,降低了这方面的差异。特别要说明的是语言因素(均值为4.20)的差异最大,即使这些国家在文化上与我国接近,但在语言方面,我国汉字是表意文字,与东南亚国家表音文字差异大,这表明语言问题是东南亚学生走出国门到中国求学遇到的一大难题。

(二)跨文化心理适应整体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抽取法,在对反向题进行反向计分后,对第二部分33道题进行因素分析,即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物质压力、社会生活压力、遭遇歧视五个因素(维度),删除3个同质性不高题目后,保留了30道选择题目,基中语言障碍(6题)、学业压力(7题)、物质压力(5题)、社会生活压力(7题)、遭遇歧视(5题),这五个因素可以解释变异性在53.5%以上,每一题目的载荷量都在0.76以上,KMO统计量为0.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国际学生各因子统计结果:各因子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2。首先,社会生活压力和学业压力因素均值分别为3.329和3.102,而另外三个因素小于3,可见即使突破语言障碍后,社会生活压力仍是国际学生们难以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国际学生更多情况下是与本国同学交往,与中国学生交流交往甚少,尤其在医学专业学习方面。同时,医学对于国内学生来说就是一门难以攻克的学科,对国际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在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他们的学习压力必然更大,需要极其努力才能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核。低年级国际学生对于语言障碍表现比较突出,但经过两三年学习后,这种问题趋于缓和;在物质压力上,学校给国际学生提供了相对舒适的住宿条件,加上本地相对较低的物价、便捷的交通和物流,使其压力减小。另外,东南亚国际学生都是黄色人种,除服饰以外,与中国人在外观上相近,并且随着当地国际友人的增多,其遭遇歧视方面表现极不明显。

(三)不同性别的东南亚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情况比较分析

以不同性别的东南亚国际学生心理适应各因子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男性与女性在这五个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均值最大差距的是学业压力,男性比女性低0.181;最小差距的是遭遇歧视,仅相差0.014,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且所有因素中男女性的标准差也比较接近。再对每一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国际学生中男性在语言障碍、物质压力和遭遇歧视这三个方面高于女性。反映出男性在语言方面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交往范围广泛,生活开支变大,造成物质上的压力增大。另外问卷中显示男性更愿意同中国女性交往,可能会导致受到国内学生歧视状况的发生。但是男性国际学生在学业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方面略低于女性,女性压力更大。这一方面与女性学生内敛、含蓄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与她们国家的传统观念有关。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多数女性学生表现比较拘谨,不够自信,这无疑会增加她们的学业和社会生活压力。此外,这些国家女性的法定婚龄普遍在16~18岁之间,婚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她们的学业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困扰。因此,需要我们在管理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四)不同国别的东南亚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情况比较分析

将五个国家国际学生心理适应各因子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整合数据后结果见表4。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亚国际学生心理适应水平各因素的值都比较偏低,其5个因素之和为11.736;而老挝国际学生心理适应性表现最明显,其和为16.702;其次是柬埔寨,其和为15.472;越南和泰国则比较接近。这表明印度尼西亚学生在该校学习有更强的心理适应性,更能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老挝学生的心理适应性相对较弱。各因子的标准差值都比较小,说明学生的选择趋于一致。另外,在其他方面各国学生未见有显著性差异。

三、东南亚国际学生管理应对措施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十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窗口,廣西与东南亚多个国家接壤,在东南亚国际学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某地方高校在国际学生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际学生们整体心理适应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不同国际学生个人心理适应压力有较大差别,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根据调查情况,我们认为地方院校在东南亚国际学生管理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第一,建设网络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建立相关网络化平台,既提供教学资源,也提供日常交流服务,为国际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提供便捷的反馈渠道,实现沟通顺畅,提高沟通效率,减少国际学生的烦恼。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国际学生相关信息能在全校各管理部门实时共享,以利于建立健康高效的国际学生管理机制。

第二,搭建中外学生交流交往良好平台,构建中外学生“联动互助、携手共进”机制。通过组织一些中外学生的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可以让中外学生结成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帮扶活动,增强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尽快扫清语言障碍,为后续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沙龙,鼓励国际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社团[4],利用节日开展各种特色文化活动等,使中外学生能合作学习,互相促进。

第三,加强国际学生资助的力度,减轻物质生活压力。上述国家经济实力低于我国,其他各方面条件也有较大的差距。除了在每月统一发放生活补助外,学校管理机构可专门针对国际学生设置一定的助学金名额,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在水电费、网络通信费和国际机票上,学校管理部门可与相关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争取一定的优惠,进一步减轻国际学生的物质压力。

第四,给女性国际学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由于各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女性在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承受着更大的社会生活压力,这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

总之,随着地方院校不断重视并提升国际学生教育软硬件条件,国际学生的社会支持、生活条件、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压力有所降低。但是,为进一步推进地方院校国际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教学及管理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我区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成果丰硕[EB/OL].广西日报(数字版)http://gxrb.gxrb.com.cn/html/2018-11/28/content_1553029.htm,2018/11/28.

[2]李丽娟.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理论模型建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48-58.

[3]林琼芳,巫丽霞.东南亚留学生期望的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98-100.

[4]孙乐芩,冯江平,等.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41-48.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东南亚跨文化问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问卷网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问卷大调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