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理解”的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

2021-03-24刘星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

刘星喜

[摘 要] 当前,随着大学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加快,对大学文化育人提出了新要求。以“国际理解”的理念,按照“尊重了解—学习掌握—理解宽容—共处发展”四个要素,开展适应性教育引导,推进专业性学习教育,创设包容性文化体验,建立互助性共处机制,探索构建基于“国际理解”的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际理解;隐性文化;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014-02

一、“國际理解”与大学隐性文化的内涵要义

(一)关于“国际理解”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包含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际理解”包含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不难看出,“国际理解”具有对于在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他国、他地区文化,学习、掌握与他国、他地区交往相处的修养与技能,理解、宽容文化多元化,从而促进共处与发展的深刻内涵,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有力促进了全球文化与精神的交流。

(二)关于大学隐性文化

大学隐性文化是相对于显性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类型和层次,是硬件、软件设施和环境在髙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大学隐性文化以文化为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营造,在润物无声中塑造着学生的理想人格。国际化背景下学生多元、教师多元,开放多元的文化交融交织,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大学国际化的显著特点。我们需认识到大学国际化进程中隐性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在国际化的文化场域中,从“国际理解”的理念、内涵、目标上看,大学隐性文化在学生新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引导、专业和技能学习的氛围营造、理解包容的文化与体验设计、互助性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上可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构建基于“国际理解”的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一)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高校具有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都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由此在校园内通过隐性濡染形成了特有的大学文化。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大学生在多元的国际文化氛围和跨文化交流适应中,应更好地提升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成长为国际化人才。

(二)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内在需要

应充分发挥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在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历史演变,包含地域文化、海洋文化、诸子百家、神话传说、中华服饰、教育、文学等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元素,要让国际学生系统感知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国际化的大学隐性文化使中外学生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更为深入,既能使国际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又能使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充分感知他国文化,从而通过文化的交融互动,让中华优秀文化不断辐射出去。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视角建设好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应该为远离家乡来中国学习的国际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另一方面,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在育人模式中,更好地提升国内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的校园文化体验与实践作为一种隐性文化资源,是育人的关键性土壤,对服务中外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理解”视域下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及策略选择

(一)强化“尊重、了解”的意识,打造校园新生教育文化,开展适应性教育引导

新生入校后是典型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往往还来不及体验成为“天之骄子”的喜悦,便会遭遇“文化休克”。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新生入校后的适应性教育,加强对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缩短“磨合期”,打造校园新生教育文化,这是构建国际理解视域下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的基础。应全面开展文化适应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新生介绍校史、校情、校貌和文化传统、校园精神、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制度规范等,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尊重文化背景差异,尤其是校园国际化发展中多元的国别文化差异等,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新生主题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减少他们的紧张与不适,缓解文化适应压力,提高新生对大学文化校园建设的认知和认同。同时,让新生在自我和环境认知基础上明白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着力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新生建立起新的发展目标体系。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关系、兴趣爱好甚至生理心理等各有差异,应着力打造校园新生教育文化,开展适应性教育引导,有效帮助新生加快角色转变。

(二)提升“学习、掌握”的能力,打造校园优良学习文化,推进专业性学习教育

大学需要依靠学校教学与服务功能来唤醒、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与大学文化存在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一种实现主体价值的学习文化。提升“学习、掌握”的能力,推进专业性学习教育,打造校园优良学习文化成为国际理解视域下大学隐性文化育人的核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期望,而文化的差异对教育传统与实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专业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从事专业性工作的基础。需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通过交流会、主题研讨、专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增强专业认同,激发学习兴趣。而课程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单元,必须强化其育人主导力。要在第一课堂专业理论教学中强化课程的前沿性、设计的科学性、结构的合理性、评价的有效性,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建立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打牢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完善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学风建设,强化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由于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要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形成实践育人文化,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学生在优良的校园学习文化中系统接受专业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理解、宽容”的心态,打造校园多元体验文化,创设包容性文化体验

国际化带来的大学校园文化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主流性与多元性冲突、有序性与无序性交替的挑战看似矛盾,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在与国外高校学术交流、人员互访、學生互派、国际学生教育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加速了大学国际化战略的进程。因而,创设文化体验的活动与场所,打造校园多元体验文化,提升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的凝聚力,努力挖掘共性因素,交融共生,培养学生“理解、宽容”的心态,这是构建国际理解视域下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的关键。文化体验活动对学生成长有浸润功能,应精心设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分阶段、有层级地系统安排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形成目标清晰、操作科学的完整体系,不断提高组织者的跨文化管理素养和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搭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平台,让国际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在参观考察中让他们领略中华山水自然之美,在传统节日中让他们感受优良风俗之美,在亲身参与中让他们体验书画、文字、曲艺、饮食之美……同时,建立外国文化交流体验展台,营造良好的校园国际文化活动氛围,集中展示多国文化元素,如美食、歌舞、服饰、工艺等,让师生不出校门就充分感受多元文化,体验异国风情,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国际化、特色化、品牌化,形成中外文化互通共融的新局面,使中外师生在文化活动体验中加深理解与互信,尊重与包容。

(四)实现“共处、发展”的目标,打造校园融合发展文化,建立互助性共处机制

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与成长,会因受到语言、政治、宗教、历史、习俗、地域与价值观等情景要素,影响文化理解。要建立互助性共处机制,努力打造校园融合发展文化,实现“共处、发展”的目标,这是构建国际理解视域下大学隐性文化育人机制的效应。建立互助共处机制需要打造合作团队。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建立课外互助学习交流小组,让不同国别的学生在互动中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多了解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从而形成和谐相处的氛围。同时,开展多元融合教育,打造温馨家园。一方面,大学要改善学生公寓居住环境,按照融合共享的国际化理念来设计公寓,并能丰富学生寝室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学生要共同打造温暖和谐的氛围,可以说良好的寝室文化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学生身心健康。还要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共处发展目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校内协同作用,强化主体责任,明确职能分工,让学生在全员关注、全程指导、全面覆盖中实现共处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既让多元的国际文化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旅游发展、农村文化,又让学生在社会中广泛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服务自身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韦良.大学隐性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0).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家校合作育人探索研究
学术型新媒体育人机制浅议
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浅谈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先决条件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