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木一拍金嗓开

2021-03-24王尤

共产党员·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说书人评书鞍山

王尤

“世间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是对评书的真实写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评书重要的一派,鞍山评书的艺术价值不限于书目和表演,更孕育着地域文化。20世纪80年代,评书曾让一家几代人听得如痴如醉,饭菜变冷,几未举箸。

醒木一拍,金嗓一开,鞍山评书的江湖由此展开。

可证之史

评书起源于说故事。狭长的街道上,观众坐满街头巷尾,这是说书人最早的从业环境。评书表演艺术“可溯之源虽长,可证之史甚短”。据清光绪四年(1878)缪东霖《陪京杂述·杂艺》记载:“说书人分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平词,次漫西城调,又其次为大鼓梅花调……”“次平词”一句可引用为辽宁地区评书最早之文学记载。辽宁省博物馆曾经展出民国拓本清代楷书《江湖行碑》,首行刻有“评词、变彩、八角鼓、大鼓书、弦子书”五种艺术形式名称,同时拓片上印有“光绪四年”的字样,从而旁证了辽宁地区评书历史已超过百年。

鞍山评书的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据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鞍山评书》记载,在鞍山解放初期,赵玉峰、黄福财、张殿山、张树岭、黄秉刚、杨呈田、石长岭、张香玉、杨田增、孙慧文、王全桂、杨田荣、张素钧、周洪海等书曲艺人相继进入鞍山,政府组织成立戏曲协会,有计划地安排这些书曲艺人在市内六个书曲茶社轮换演出。这时候的评书段子大多是传统书目,随着鼓书艺人改说评书,一些鼓书书目及话茬被带到评书中,鞍山评书从那时起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鞍山评书的兴盛期是从1951年开始,根据评书艺人石连壁老人回忆,当时鞍山市曲艺团有156名书曲艺人。1956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号召下,杨田荣在茶社和电台播讲新评书《三里湾》,为鞍山评书名扬全国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鞍山曲艺界出现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三芳”,将鞍山评书推向了巅峰,誉满全国,使鞍山获得了“说书之乡”的美誉。

鼎盛傳奇

在评书盛行的时代,一度拥有任何一种戏曲唱腔都无法企及的社会渗透力。当时,评书引发的参与热潮,也制造了20世纪50年代鞍山地区的社会性痴迷。

到底有多痴迷?根据鞍山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旭提供的历史资料,20世纪50年代鞍山地区的茶馆大量兴起,鼎盛时几十家茶社都是书场。

大幕拉起,醒木一拍,金嗓一开,随着先生们娓娓道来的声音,浮现出金戈铁马的厮杀征战和世间的人生百态。评书演员安身立命,靠的是对评书深深的眷爱,而能够打动人的评书艺术,其形式和内容,恰恰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江湖、他们的劳动创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20世纪80年代,鞍山评书艺术在广播的推动下达到繁荣顶点,晚上6点半鞍山电台《评书连播》准时开播,人们早早地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听书,大街小巷行人稀少,据说连犯罪率和交通事故都大幅下降。鞍山电台的录播档案里记载,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被全国100多家电台播出,在同一时间段播放的电台就有60多家。评书节目也成了广播文艺中的常青树,是全国所有电台的保留节目、王牌节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也是广大听众心目中的最爱。这样万众欢腾的景象,在鞍山地区文化中,为评书所独有。

评书制作人李威告诉笔者,从1955年至今,鞍山电台录制评书1万多集,既有《岳飞传》《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学良》等经典评书,还有《大隋演义》《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金盒春秋》《战国春秋》《走马春秋》《剑锋春秋》《五虎出世》等几十部家传的独家传统评书,不少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山评书”传承与保护的重点书目,很多名家通过电波走向世界,鞍山评书也由广播走向全国。《评书连播》这个开办了30多年的“长寿节目”,在广播不再是强势媒体的现在,也始终拥有一大批忠实听众。直到现在,广播电台里这类节目也并未消失,人们打车时常常跟着司机师傅没头没尾地听上一段。

薪火相传

进入21世纪后,现代人更乐于接受爆炸性的信息,匆匆的生活节奏已经没有了安静聆听的心绪,鞍山评书开始成了“老物件”。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书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鞍山评书的继承和发展,已然成为一个社会课题。

时间回溯至2008年,“鞍山评书”被确立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作。申遗的成功,让鞍山评书艺术重焕青春与魅力,也让评书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欣赏。刘兰芳、单田芳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贺芳、黄佩珠、王双凤被确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虽然难觅专门的评书茶馆,但是还有人在为评书的传承努力着,因为鞍山评书界一直不乏新评书、新说书人。创作新评书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题材上的“厚今薄古”,而在于说书人的艺术观、价值观的革新。

以评书《孟泰传》为例,孟泰这个人物在鞍山这座城市已经家喻户晓,但如何用评书这种艺术形式讲述孟泰故事、再现孟泰精神,是评书演员周壮觉得最挠头的问题。在传统评书大量套路性的言辞之外,周壮需要寻找自己新的语言。老词儿不能说,新词儿又不能脱离实际,要在更大范围弘扬普通人所能接受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既要保留传统评书的内核,同时还需融入单口相声的许多元素。

评书演员裴冠红是评书《钢铁侠》的表演者,她告诉笔者,“李超是现实中的人,不能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而杜撰一个故事。而且他数十年如一日加班的内容,放在新闻里适合,放在评书里就不成了,要把这数十年如一日拆分成情节,不能脱离实际,又要制造戏剧情节。”裴冠红跟李超一起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搞清楚点检长、冷轧机、活套车都是什么意思,接着采访李超工友、邻居,还原了20世纪的鞍钢职工生活,凭着自己的想象与采访将细节填充丰满,将故事娓娓道来。

从《郭明义》《钢铁侠》到《孟泰传》,如今的评书创作,已经不再是师徒“口耳相传”,更像是建立在文献资料和生活采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这正是现代评书演员区别于传统说书人的本质特征,诸如周壮、裴冠红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评书演员,也在逐渐改变着昔日说书人依靠门户师承和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

鞍山评书延续至今,不断在发展中寻找新题材、新主题,使传统的艺术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适应新时代、感受新理念、酝酿新创意、书写新人物,正在成为鞍山评书演员的共识,以传统艺术形式再现新时代钢城全面振兴的精神风貌,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众提供新的精神榜样,鞍山评书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说书人评书鞍山
鞍山烈士纪念馆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蒙养山房评书法
Max讲故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
鞍山“网格式”服务解难题
鞍山的新突破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