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发逻辑与价值分析

2021-03-24陈跃

重庆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陈跃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理论成果,而且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其生发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其内在的逻辑生成要素,在生成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而明确的指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最新理论阐释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逻辑与价值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研究”(18BKS071)。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2-0033-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2.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强调探究这一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生发的基础和逻辑,从而分析这一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此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系统研究。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党的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加以运用,并不断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党的人民群众观根植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形势和战争背景中,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正是基于这一具体历史阶段和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群众观。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人民群眾观的丰富和创新,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其形成发展体现出深刻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实践逻辑。

(一)生发的理论基础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群众观是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著作中提及并论述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等诸多概念,在其丰富的论述中,曾从不同角度深入论证人民、人民群众等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解决的仅仅是认识世界的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改变世界。在这一思想脉络下,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予以论证,指出无产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改变世界,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使无产阶级找到了解放自身、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无产阶级改造自身,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需求决定了无产阶级必然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通过理论武装,完成需求和理论的相互统一。马克思丰富而详尽的论述和论证,充分体现人民鲜明的革命立场,为《共产党宣言》论述“改变世界的革命力量是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有力批判了以往哲学家忽视群众,甚至漠视、否定人民主体作用的英雄中心论的精英哲学倾向。马克思这一哲学批判视野使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本质,正本清源,哲学应该是大众哲学,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哲学,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随着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人们改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必然带来人民群众队伍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奠定了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

列宁的人民群众思想第一次把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运用于具体的国家建设中,在继承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的同时,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进行深入论述,并在实践中予以转化和创新。对于俄国孟什维克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孟什维克的错误立场:“资产者(孟什维克)忘记了‘微不足道的人物,这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就是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忘记了人民,忘记了千千万万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正是他们的这些实践劳动为资产阶级、为资产者创造了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财富。”[2]在这里,列宁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且正是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丰富,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由此让我们看到了资本社会较之此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列宁不断强调人民的创造性,人民才是真正的劳动者,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论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权的巩固时,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革命斗争实践而创立的,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才能激发出来[3],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体现出社会主义自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相信人民,尊重人民,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才能在这种生气勃勃的斗争实践中获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这是我们取得政权、保持政权的法宝①。共产党员的使命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关爱,惟其如此,人民群众才会拥护我们②,才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列宁的人民群众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具体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具体实践,成为马克思人民群众思想的新发展。列宁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实践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范例,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毛泽东首先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群众路线,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人民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来自人民群众的调查、发现,来自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必须合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最大需求的满足,我们所有事业的标准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为最高标准。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运用,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服务人民到底的执政基础,。在党的人民群众观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还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邓小平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论证着人民的利益,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标准”[5]。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进程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立场,遵循人民主体性原则,重视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习近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系列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统筹新时代复杂的综合因素和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前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6]。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吸收和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民本文化的精华和优秀因子,将其和新时代的发展因子相互融合,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使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因子继续闪耀着思想文化的光辉,依然迸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民者国之本也”(《淮南子·主术训》)。“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贾谊·新书·卷九·大政上》)这些优秀的重民思想和民本意识,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发展的文化底蕴和重要思想来源。

(二)生发的实践基础分析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而且具有厚实的实践基础,这就是理念形成的实践逻辑。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科学真理。新时代的阶段性要求,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所决定的实践空间的无限拓展,对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凝聚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所体现的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实践经验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长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实践经验。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练使习近平初步形成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动力认知,长期基层工作经验不断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和需求,使习近平更深层次地形成对人民群众的理性思考,了解人民的意愿,理解人民的需求,在实践工作中致力于民生建设。这些实践认知和工作思路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使命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较之以前更为必要和紧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顶层设计到治国理政实践,再到民生建设的具体部署,都要求必须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推动力,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不断践行新时代党的执政宗旨。

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要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的重要论述为依据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思想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人民群众思想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呈现出理论的张力。

(一)坚持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立足点,是否坚持人民立场,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唯一标准。在无产阶级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的那一刻起,坚持人民立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更加聚焦人民,更加强调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的本质要求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而存在的,他们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无产阶级的这一历史使命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更加明确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顯著标志。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充分诠释了党的人民立场。

(二)确立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人民立场的根本体现,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的相关论述十分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和注重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主体力量。习近平在不同的论述和著作中都充分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核心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进行全面建设的力量源泉和基础前提等。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人民主体地位不是高深难懂的理论,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为此,习近平把人民群众从理论层面进行角色定位,用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表述方式,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主体的历史使命和主体意识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都具化为一点一滴的民生建设,具化为民情民生的落实①。

(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决定了人民在时代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的具体表达和实践运用,构成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更加聚焦、更加具体,更加侧重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人民群众的实践作用和角色地位进行界定,使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指向,使人民立场更加具体而明确②。这就清楚地告诉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无论是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还是实践发展上,都要心中装着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想人民群众之想、急人民群众之急,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实事,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与此同时,我们的政策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实效,不能由党员干部和政府部门自己来评价,而是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政策措施,就是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就必然能产生实效。对此,习近平也进行了相关阐述,人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人民生活真正得到的改善,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惟其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7]。

(四)明确人民是发展主体

人民是社会发展主体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推动者的理论体现,又是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定位,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灵魂。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的实践开展和实践行为“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人民群众从事社会历史的实践渗透在日常生活的个体行为之中,其行为的实践走向和价值取向取决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现有状态和这个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上。这一鲜明的“人民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在治国理政的大政方略中。人民是发展的主体,理应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习近平在相关论述中把人民主体性理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新境界。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9],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这一理论体系下,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人的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客观性在实践劳动中实现了统一和融合。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人人都感受到自身的不可或缺性,人人都感受到自身劳动价值对于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唯一选择性。这些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习近平不仅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把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立足人民,为社会发展指明发展路径、方向,设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使个体主体清晰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个体劳动的从属关系,劳动价值以崭新的内涵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人的个体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进一步为人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更加优化和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这种双向的发展逻辑最大限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迸发出最大的实践能力,这重新回应了马克思人在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客观世界的经典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从中国梦[10]的角度构建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发展逻辑理路。

(五)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肯定人民是社会发展主体的目标要求,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归宿。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基本内容的界定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初心和使命”的回应和承诺。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具体化为新的民生内容: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环境、孩子成长等共同构成新时代民生建设的辐射网格,民生内容不仅覆盖到人民各种需求领域,民生建设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和综合要求的实现。党的这些对民生工作的新界定,是建立在对人民群众诉求的客观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践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主线,是党对加强社会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政治自觉和执政要求。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数量上更为全面,质量上也更为精尖,品质上也更为优良等。这些诉求的新变化就要求党在治国理政中,必须精准具体地把握到这些不同于以往社会发展阶段的诉求,在基本理论上有所创新,在理论指导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中有所丰富完善。例如,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生态是和谐共生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回应人民群众诉求的根本举措。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特征分析

一个时代的思想和理论一定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呈现,才能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造提供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性。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系统全面,在社会发展规划中呈现出强大的理论覆盖力和辐射性,分析整个理论体系,研究其内在逻辑,无论从历史逻辑层面、现实逻辑层面、理论逻辑层面和实践逻辑层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仅是单一逻辑层面的体现,综合体现了各个逻辑的整合和统一。

(一)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历史传承性。不仅如此,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又充分体现新时代社会历史发展新要求,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党的理论自觉。党所具有的这一高度自觉,源于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新时代综合因素悄然发生变化的特殊阶段,能适时地迅速做出理论应对。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关注民生,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诉求更趋于全面而复杂,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也随之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自主、自由的要求不断激励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自我意识的跃升又不断刺激着人对自身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关照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内含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等核心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知来处,方知去处,传承性和时代性相互交织和融合,共同构成新时代党的人民理念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二)发展性与共享性的统一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上,而是站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为人民群众谋划民生福祉,更重要的是这一理念比以往更重视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中的发展主体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彰显人民群众作为发展主体的同时,又在实践中诠释着劳动的价值内涵,人民群众的劳动和个人对自身劳动成果的占有程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协调统一。劳动的强度,劳动的种类,劳动的质量,劳动所投入的成本(包括知识、时间、思考、智力、财富、创新性思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本等),直接决定了人对自身劳动成果的占有率,决定了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这一劳动概念在实践中的呈现,不断刺激着新时代人们对劳动概念的正确认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意识不断激励和规整着人们在实践中的劳动行为,人们在创造和占有自身劳动成果的同时,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就使得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劳动成果所福泽的范围越来越广阔。

(三)人民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与民族利益的高度一致。有学者评论指出,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执政行为概括起来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实现民族复兴两大核心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置于发展的最高目标,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看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民生建设水平和建设程度直接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否,民生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基于民生建设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是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人民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个人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特质贯穿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始终。

四、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价值分析

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达到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实现着理论的不断跃升和创新,并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彰显其理论所具有的时代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对于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重视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和发展党和人民群众良好的关系,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然选择。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1]。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公开宣布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政党。一部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人民群众路线的发展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们党在一次又一次紧要关头,坚定立场,正本清源,始终明晰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为欣欣向荣、正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正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宝。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大程度上回应着人民群众的社会诉求,并创造着实现其诉求的主观和客观现实条件,这是党的建设的时代延续,更是时代要求,这是党的使命應然,也是使命必然。

(二)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实践价值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关于“人民是创造世界的历史动力”[4]1031的论述,确立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地位和主体动力作用,正是这一思想认识,奠定了毛泽东人民群众路线的理论前提。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众①,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进一步论述人民的主体地位。他强调: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从个人的梦出发,为广大人民群众勾画了一个具体的发展目标,个人的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实现我们的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个人的梦连在一起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梦②。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更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指引和价值引领。

(三)对于人类文明愿景的价值引领

马克思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的思想阐述,都是基于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构想,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主体力量就是人民群众。在这些思想理论的论证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到了一个“群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蕴藏着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马克思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完成自身使命的思想指引、目标旨归,并必然具有着眼于世界,着眼于全人类发展的胸襟和境界。正如马克思从来没有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对立起来,而是始终强调两者的一致性[12]这一理论胸襟一样,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充分体现和关照了这一一致性和人类未来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中国发展的理论高度和世界胸襟,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出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视角,寻求各国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随着全球化进程走向纵深,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所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所关注和指向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展望,终将在各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主导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2]  列寧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9.

[3]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3.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6]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2012-12-07(01).

[7]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9]  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27(1).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

[11]  陈学明,马拥军.走进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66.

The logic and Value Analysis of the Party's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in the New era

Chen Yue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 Qing 400715)

Abstract: Marx's thought of the masses is an ideological theory the constantl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partys thought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not only inherit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Marxist thought of the people, but also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value appeal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party centered on people;s thought has its germinal theoretical logic,has its intermal logic to generate elements and for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to the clear and highly directiv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latest the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s consciousness to interpret and valve guidance.

Key Words: new era; people-centered; logic and value analysis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