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路径

2021-03-24汪均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中互联网+互联网

汪均裕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来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探索德育新路经,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有效工具,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开创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9-0064-03

互联网作为一种科技手段,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态度、生活习惯等。“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进一步融合,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观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德育方法单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积极应对新挑战,找到解决办法,探索出德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现状

1.教师德育观念滞后

过去德育工作大多以口头说教为主,向学生灌输生硬、呆板的思想品德知识,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因此,传统德育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收效甚微。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尤其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但纵观大部分学校的做法,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排斥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态度。如贵州某中学教师公开砸学生手机、河南某中学教师将学生手机扔进水里、河北某中学禁止手机进校园等极端做法,显示出的不是学校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而恰恰反映出了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教育方法的粗暴。他们只看到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视网络为猛兽,拒绝学生使用网络。这样做的后果,便是教育工作者不仅不允许学生接触、使用网络,而且也不会借助网络技术来开展德育工作。长此以往,必将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德育资源匮乏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国家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实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国家已颁布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法律文件,提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应由过去重知识、重成绩,转变为重能力、重品德,以素质教育为先,抓好德育工作。但不少学校在面对升学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不得不把德育工作放在次要地位。德育是一项长期的、隐形的教育工作,不可急于求成,因此,许多学校虽是口头上讲德育为先,但真正做得好的却寥寥无几。这些学校在应试教育要求的驱动下,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放在学科建设上,而投在德育建设上的则少之又少。德育网络资源大多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网站、博客上的,重复率高、时效性弱、形式单一,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

3.德育队伍松散

首先,互联网下的德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德育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但目前有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弱,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没有通过远程或其他途径进行相关技术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因此,在网络时代下,这类教师由于自身技能不强的限制,无法将德育工作与先进的网络技術较好地融合,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校的德育教师都不是专业人员,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学校如果要求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德育会沦为可有可无的工作,这会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德育工作机制

1.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

正确的德育观有助于确定德育目标、开展德育实践、形成德育评价。因此,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如何让“互联网+”与德育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创新德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和手段,是推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辅助工具,德育是核心,借助互联网可以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若把两者的关系互换,无疑是舍本逐末,不仅无法完成教育的任务,也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互联网既能提供德育资源,也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打破了地域、文化、阶级等局限,加强了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可以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的思想素质、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德育活动的效果。

2.革新传统德育内容和方法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教师要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寓教于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需要转变过去不顾学生实际、生硬灌输的德育方式,将德育寓于有趣生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于无声处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也应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升教育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没有意识到现代教育手段的重要性,而在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能为学生开设一堂堂精彩生动的德育课,学生可以从中看到丰富多彩的素材,从而更好地受到启发,丰富学习体验,有利于后期教育活动的开展。

3.构建高质量的德育工作队伍

首先,学校要转变德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意识,明确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一环的特殊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教师要树立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对德育教师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德育教师的网络应用技能。最后,引导德育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了解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的相关特性,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实际工作中,从而促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德育新途径

1.创建校园德育网站,构建网络信息平台

学校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搭建校园网络平台。鉴于当前德育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创建切合本校实际的德育网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一切潜力,利用网络平台,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深厚的国学传统、正确的价值观等融入其中,创建“校园德育网站”。

在“校园德育网站”上,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各具特色的栏目。“班级主页”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是展示班级文化及特色、凝聚人心的窗口;“我型我秀”为在书画创作、文学写作、摄影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其能分享交流,共同进步;“翰墨书香”网上图书馆让学生不仅可以读到世界各地的名著,还能发表书评、读后感等,分享读书心得;“家长学校”介绍家教方法,为家长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设有“清音雅韵”朗读专栏、“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室、“校长邮箱”等特色栏目。“校园德育網站”由学生负责制作、维护,既展示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协调能力。

2.整合优质德育资源,扩充德育资源库

德育资源的分散、凌乱,给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因此,创建德育资源库,有利于及时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安排人员跟踪落实,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确定德育目标,收集、整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资源库,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更新资源库,确保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德育理念,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优质的德育资源。

任何网站都要有丰富的、吸引人的内容,德育网站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着手,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具体细分为立志、爱国、感恩、尊师等活动主题,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动画等,建立德育资源库,供教师使用。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发德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了网上心理辅导、网络班会、空中课堂等,及时推送相关教育内容、热点话题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辨是非,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对德育资源库的补充,又是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新探索。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德育新课堂

首先,教师要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选择出适合的德育资源,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适当的德育情境。根据相关德育主题,筛选出经典案例、名言警句、图片、音乐等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经典案例、名言警句等制作成教学动画或视频。通过教学动画的展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增强情感教育的感染力。其次,教师可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公祭日、宪法日等,借助一体机组织学生接受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普法宣传等网络专题教育。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讲解或谈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国不同时期英雄人物的影像视频,制造视听和情感冲击的效果,让学生在浓烈的英雄情感氛围中,体会到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

教师可通过网络技术创设德育情境,把德育说教寓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这样的“理论+实践”模式下,学生不仅接受了道德教育,而且体验了生活,最终在体验、感受中取得进步。

4.开辟家校联系新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股教育新合力。学校和家庭应该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普及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保持家校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能更快、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德育问题。创办微信平台,开辟“热点资讯”“家园共育”“学生风采”等栏目,让家长及时把握学校发展动向,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工作。“校讯通”作为一种新兴的家校通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家长通过手机可随时进入管理平台查询孩子的学习成绩、考勤情况等,能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家长也可以就孩子的表现向教师反馈信息,或与教师沟通、交流。

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知悉学校的各项活动,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家长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与学校、班主任进行更快捷更有效的沟通,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总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走向多元化、多样化。互联网不仅是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手段和工具,更是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隐形环境。巧用互联网技术寻找突破点,创新学校德育模式,切实发挥德育活动的影响力,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成广.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贺优琳.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曾长秋.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J].中国德育,2015(15):18-22.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高中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