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企信贷业务风险

2021-03-24申海青

今日财富 2021年7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债务

申海青

国有企业把持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一旦在国企的经营管理当中出现财务风险或漏洞,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营危机,更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国企信贷业务的风险与国有企业传统体制、管理模式、经营决策关系密切,针对国企信贷业务的开展,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而有效降低国企信贷业务风险,保障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国企信贷业务风险,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近年来国企也在大力进行改制,在信贷业务逐年快速递增的背景下,国企的信贷风险也在随之增加。针对国企信贷业务所存在的风险,需要结合国企的体制、经营管理的模式和投资决策的制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国企在开展信贷业务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切实提升国企信贷业务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国企信贷业务的风险,为国企的转型与发展打好基础。

一、国企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大力的改革与转型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痛苦的转型改制,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沉重债务问题就是目前制约国企改革的重要因素,也正因如此给国有企业在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制度方面增加了很多的阻碍和困难。国有企业虽然规模庞大、体系复杂,但沉重的债务问题也是国企发展当中的重大为危机,是制约国企走向现代化、商业化、企业化的重要阻碍。而针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和信贷业务风险的問题,也是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就需要深入分析国企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这些不良贷款的有效策略,这对于加快国企改革,解决制约国企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针对国企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成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投资体制原因造成的信贷业务风险

由于过往国企投资体制因素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是造成国企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国企在经营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对某些投资项目出现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国有企业背负沉重的债务和银行的不良贷款。受制于国企过往的经营体制,在进行项目的投资决策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程序和因素,导致一些投资决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印象,造成这些投资项目非但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由于投资失败而使国企背上了沉重债务,造成了国企不良贷款的形成。其次,在国企的经营体制当中,国企进行投资所使用的资金主要是以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融资,虽然这种方式不会让企业产生较大的债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资金流向的严格监管,各层审计存在漏洞,导致在实际的拨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规甚至违法的操作,诸如“吃回扣”问题的频发,这就使得国企实际获得的投资资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再加上投资决策失误,或以高出市场价格的资金进行大规模投资等问题,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使得国企逐渐积累了沉重的债务问题。

(二)国企体制问题造成的信贷业务风险

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造成国企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一些经营管理问题没有被及时解决,造成问题逐步积累,最终给国企带来了比较沉重的信贷业务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由于国企的体制问题,导致组织架构复杂,审批流程冗长,再加上个别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导致国企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人员积极性差。使得国企的资本无法有效积累,经济效益低下,逐步造成了吃老本、甚至吃银行贷款的问题;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型,针对国企流动资金的补充投资形式由原本的政府拨款转变为了银行贷款,由于国企缺乏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在资金的获取上能力不足,导致国企的流动资金逐年下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只能依靠银行贷款保障资金流动,也使得国企将自身的经营风险转嫁到了银行身上。

(三)国企经营管理问题造成的信贷业务风险

由于体制原因国有企业缺乏对市场形势的敏感度,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加之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最终也引发了信贷业务风险的发生。首先,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造成了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不断提升,而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在相应不断增加。其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政府严格把控商品的价格,国有企业只能依照政府的定价进行产品销售,也无法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控,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的亏损。而针对这种亏损问题,国家没有相应的给予财政补贴,国有企业也缺乏自我修补的机制和能力,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补充流动资金,采购固定资产,这也是造成国企信贷业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防范及应对国企信贷风险的策略

信贷业务风险是国企经营发展中的重大危机,如果国企的信贷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良贷款率持续增加,会给国企带来比较沉重的债务危机,造成国企改制和转型发展的困难,增加国企的负担;同时,也会造成国企的流动资金不足,增加资金短缺的风险,引发国企资金链的锻炼,而这些转嫁给银行的债务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性。因此,针对国企的信贷业务风险,企业必须加以重视,通过深入分析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成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借助财政干预加以解决

根据目前国企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要求国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资金,提升经营效益,快速补充流动资金,解决积压多年的不良贷款虽然是解决国企信贷风险最为根本的方法,但受制于现实情况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如果仅仅依靠国有银行凭借自身的呆账准备金冲销历史积压已久的不良贷款难度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借助政府的干预,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对国企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视,通过政府拨款解决国企的大规模坏账和呆账,以此来帮助国有银行补充资金,冲销不良贷款,解决信贷业务风险。基于此,政府财政部门可以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式,通过政府财政调控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为国有企业盘活资产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物价提升国有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增加国有企业的收入,补充流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借助国企和银行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虽然前文提到的政府层面的财政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企快速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但是一方面这种方式不适合长期和经常性的使用;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对于解决银行的不良贷款从根本上讲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解决国企信贷业务风险从根本上还是需要依靠国企和银行自身的力量,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展国企和银行的转型和改革,积极的应对不良贷款问题,通过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加速创新与升级,提高国企获取经营利润的能力,增强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才能逐步解决积压已久的不良贷款问题,降低国企信贷业务风险。

具体而言,国企和银行的改革可以结合财政干预的共同作用,对银行的不良贷款释放一定的空间,为国企和银行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金融环境,通过出售国企债权、国企债务递延等方式,将国企的不良贷款以一定的价格折价出售,再通过在二级市场出售的方式获取收益。通过这些积极的手段,可以帮助国企加快改革转型的速度,减轻积压的沉重债务,逐步走向良性的发展之路。

(三)借助资本运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通过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使用效率极低的资产,限制资产造成了国企流动资金的减少,造成了国企的资金和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的利用和科学合理的配置。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盘活资产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沉重的债务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应当深入市场,了解资本运作的方式,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将现有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盘活,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产闲置的情况。国企可以通过资产合并、资产重组、资产兼并等方式解决资产的闲置问题,通过快速变现解决信贷业务风险。

三、结语

国有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国家经济体制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针对国企信贷业务风险,需要深入分析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解决,加快国企转型,提高国企抗信贷业务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债务
不知情配偶是否应承担另一方因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的所谓夫妻共同债务?
破解小额信贷发展难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增长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债务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