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理论对微课开发的影响

2021-03-24李强付志文金沛延黄序鑫贺佃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微课

李强 付志文 金沛延 黄序鑫 贺佃奎

摘  要 阐述课程与微课的内涵,揭示微课对课程概念发展的影响,从课程类别、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课程理论对微课开发的影响,分析在这種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微课开发的趋势。

关键词 课程;课程理论;微课;教学资源;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7-0012-03

0  引言

微课问世后,在国内迅速掀起新一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高潮,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还使基于网络的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有了新的内容和施展空间,翻转课堂、慕课平台、视频公开课等学习平台的推广实施便是例证。开发微课需要坚实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而思想和理论从何而来?教育技术以往的经验是将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作为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无疑,课程论的思想对微课的开发有重要意义,而形形色色的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也丰富和发展了课程理论。本文试图对这种关系作初步探讨。

1  课程与微课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推动下,课程的概念不断发展。课程在拉丁语中有跑道或履历的意思,转义为教育术语,就是指学习的路径。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的总和。以系统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从某一门学科中选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基本策略,并依据认知规律而排列组合构成静态的知识体系,是主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课程观,它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课程最初的含义。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试图调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的矛盾,从主观经验的思想出发,在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下,主张以活动作业为核心,提出“从做中学”的口号,在师生关系上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建立起以经验为核心的课程理论。经验不仅指以学科知识形态呈现的间接经验和学习者依据课程设计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而且包括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张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真实的经验,于是课程的定义有了扩大。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听媒体、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继融入教育教学领域,随之产生各式各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不仅延伸扩展了学校教育的时空,而且催生了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存贮和应用等层面与前两类课程有很大不同,微课便是其中一例。微课以信息化为表现形态,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师生互动能够异步产生,师生的角色发生改变,课程的设计、实施、组织发生新的变化,于是课程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了。

在教学理论上,当前对微课的定位仍不清晰,究竟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活动,抑或一种微小课程,目前还有争论。笔者长期从事微课资源的开发,赞同教学资源之说。本文界定的微课概念如胡铁生所述,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

2  微课开发与课程理论

从发展历史看,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历来存在不同的思想流派,对课程开发具有不同倾向,产生多种课程分类方式。从课程内容组织来分,主要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活动课程。

2.1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历史最为悠久,它是以学科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科就是依据一定教育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体系[2]。学科课程非常强调文化知识基础,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与规律性,关注间接经验的内容。学科课程问世以来,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至今未曾被其他课程体系所替代,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开发微课也必须从现实出发,学科课程思想对微课开发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主张在信息内容的组织上应该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早期开发的一些微课常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照教科书上的内容设计组织课程,微课资源变成学科课程、教科书、文字材料的配套资源。反映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摆到至尊的位置,以此为蓝本开展各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于是出现这样的现象:多媒体课件曾一度作为印刷教材的翻版,网络课程也是书本知识的数字化。而如今一些微课也变成教科书的视频再现。这些极端的做法无疑不妥,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应当主动转变观念,教学内容要由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3],这也许是当今教育教学仍然可以挖掘潜力的领域。

2.2  综合性课程,亦称融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是指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去探究一个主题的课程形态,旨在打破学科内容之间的分割,强调知识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学习者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世界。根据不同的综合形态,综合性课程有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儿童本位之分。

综合性课程思想在信息化课程资源中得到良好的体现。由于综合性课程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各内容之间的排列组合既不简单,也不具有良好的结构,随机浮现的是一个个问题,使情况更复杂。运行于网络中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以网状的链接实现各种排列组合之间的自由关联,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产生随机通达的条件。微课的网络属性和技术属性提供了达成这个条件的方法。在综合性课程中,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图库、短视频、动画,遇到随机浮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看、检索、查询等操作进行学习;视频经过巧妙设计,有字幕提示交互、视频自带的交互:看到某处弹出交互练习让学习者做完,再继续观看;弹幕、VR、HTML5等新技术也融入微课交互[4]。这在以纸质材料为媒介的传统教育中是很难办到的。

在综合性课程思想的影响下,具有半结构化、开放性的微课平台应当选择有综合性的主题或议题,以认知弹性的设计思想使信息自由通达,呈现丰富的媒体表现形态,提供信息的搜索、汇聚与策展工具等,这都反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性课程思想对微课开发的影响将会扩大。

2.3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

除了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间接经验和知识体系外,生活中还有大量生动鲜活的非系统、非良构的实际经验,这些经验是帮助学习者理解课本知识,形成理性经验的实践基础。活动课程是以学习者实际生活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形态,致力于学习者发展,注重学习者的兴趣、动机,旨在以培养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培养有丰富内涵与个性的人。

教育技术发展初期,用视听媒体充当学习材料来反映实际生活,帮助学习者建立感性经验。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称之为替代经验。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替代经验的获取,不仅突破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多媒体属性更有利于学习者获取感性经验。微课以视频为核心资源,自问世以来视频形态不断发展,除了教师人像视频,还可以是录屏、动画、三维演示、抠像、图片展示、短视频素材等,展示课程内容的媒体手段空前丰富,有助于在快与慢、静与动、宏观与微观等方面展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差异造成的困难不易解决,跟不上节奏的学习者将有问题滞留与叠加的困难。而由学习者控制操作微课视频,可回放、可跳转、可慢放、可快播、可反复播放,自定节奏,在相对宽松的时间里与现实中的经验做参考对照,能够形成较为稳固的经验基础,活动课程的开展有了技术支撑,发展中注入技术动力。

3  微课开发的趋势

3.1  目标的全面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应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微课不能止步于认知目标的获得,也不能满足于系统传授科学知识。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科课程,强调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目标的实现,而情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习者智力的发展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关注其非智力因素,要涉及诸如情感因素、价值观、动手能力、运动技能等方面,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注意学习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5]。

3.2  类型的多样化

学校教育历来坚持学科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系统化、高效率地传授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应当避免学科课程体系的缺陷。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不同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的作用下使知识融会贯通,促发新的知识增长点,既是素質教育的呼唤,也是当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发综合课程尤为必要。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然而需求总是走在学科体系形成之前,这是学科课程始终面临的困境,各类课程的开发也许是解决困境的途径,受此影响,微课开发就会呈现出类型多样化的趋势。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各类课程在教育中所面对的情形有很大差异,适用范围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取代替换的关系,即不能为了反对学科课程而盲目追求综合性课程或经验课程。

3.3  学习方式灵活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课更有利于开发综合性课程和经验课程,会引发学习方式的一些变化。纸质时代,实际生活几乎是获取感性经验的唯一来源;读图时代,微课为学习者提供替代经验,很有可能形成同化新知识的条件。学习是自由的、主动的,上网搜索、浏览,上网提问、答问,等等,无一不是学习者主动为之[6]。学习活动线上线下随处可以发生,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各种学习资料如同空气一样弥散在学习者周围,学习同伴如影随形,各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如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有了新的施展空间和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曾亮,谭玉霞.课程类型的历史回顾与利弊辨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3(2):80-82.

[3]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8,39(5):111-115.

[4]陈明选,胡月霞,张红英.理解取向的微课设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5):54-61.

[5]李康.课程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3(7):10-13.

[6]汪学均,熊才平,刘清杰,等.媒介变迁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3):49-55.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