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的种子在萌芽

2021-03-21姚雨莲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雨柠檬植物

姚雨莲

幼儿发展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家长、幼儿三方。家长是与幼儿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需要共同参与幼儿的成长过程,并给予适宜的支持。然而,家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区,例如,将评价等同于评判,将自己的孩子与其同伴进行横向比较,完成任务式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和分析,等等。如何指导家长参与评价并形成评价共同体,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尊重与聆听,收集来自家庭的幼儿成长证据

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能提供在幼儿园里“看不到”的幼儿成长片段,家庭中发生的“事件”也更具个性化和多面性。教师想要了解幼儿成长的全貌,离不开来自家庭的证据。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尊重家长的评价主体地位,更多地聆听家长的想法,这才是形成评价共同体的良好开端。

种植故事之一:小雨和爸爸的柠檬发芽记

小班下学期,小雨放在种植角的那盆植物一直没有发芽,最后还发霉了,小雨有点不开心。临近假期,幼儿都把自己种的植物带回了家。

转眼中班开学了,小雨竟然带来了一盆发了芽的植物,其他幼儿都围着小雨问她种了什么。小雨骄傲地回答道:“这是我和爸爸一起种的柠檬。这个柠檬的种子是我吃出来的,它是一粒一粒的,我把它洗一洗,擦干净,然后把它的皮剥掉再种下去。我们又买了一些营养土。我天天去照顾小柠檬。”

我们把小雨种柠檬的照片(见图1)发到了班级微信群,家长们都在群里夸赞小雨爸爸用心。在活动室里,这盆小柠檬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的种植热情。幼儿了解到原来水果的核就是水果的种子,纷纷表示也想种水果,包括柠檬、苹果、火龙果、橘子等。我马上在班级微信群里公布了幼儿的这些想法,当天,家长在群里纷纷留言:“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霏霏在家里也很喜欢照顾植物。”“我猜不出我儿子会种什么。”“我儿子总是说的比做的好。他很懒的,之前在家里养小仓鼠,一开始都是他要养,可没两天全是我在照顾。而且我覺得儿子应该是不太喜欢种植的。”

不少家长随即表示了对种植活动的担心。有的家长认为自己都不会种植,就更别说让幼儿种了。就在大家将要退缩时,小雨爸爸的一番话缓解了大家的忧虑。

“我其实也不会种东西的。上个学期末,小雨因为种的花生都发霉了,很不开心,于是我就决定和她一起种。种植的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在过程中,我看到小雨天天都会蹲在柠檬旁照看它,我才发现小雨那么有爱心。”

在这之后,感兴趣的家长自发形成了种植小组。种植“小白”向群里的种植“大神”讨教经验。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在这个案例中,水果种植活动的发起者是小雨和她的爸爸。小雨爸爸为了满足小雨种植的愿望,在假期里和小雨一起感受种植过程。其实小雨爸爸已经有了评价意识的萌芽,他发现小雨的种植兴趣,观察小雨的种植过程,支持小雨的种植需要。家长只有了解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真正参与到幼儿的成长中去,才能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其实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家长在陪伴幼儿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就蕴含了很多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家长探讨如何共同开展家园一致的评价活动。所以,尊重家长的想法,聆听来自家庭的故事,是形成评价共同体的第一步。

二、沟通与互动,共同描绘幼儿成长经历

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家长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心情,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等等。观察记录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家长如果带着欣赏的眼光去了解幼儿,就能看到幼儿除了认知发展,还收获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究与好奇、对生活的赞叹与热情、对周围人或物的关心与爱护等。在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指导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与家长不断沟通与互动,逐渐展现了幼儿的成长变化。

种植故事之二:辰辰和妈妈的番茄成长记

随着种植活动的推进,幼儿种植的热情愈发高涨。在班级微信群中,家长们的讨论也很热烈。

辰辰妈妈:辰辰很喜欢吃番茄,我们就种了。不过我觉得辰辰在家里很懒的,他可能坚持不下去。其实我自己都没种过番茄,也有点怕。

教师:其实孩子偶尔放弃也是正常的,毕竟孩子还小。大人就是要保护孩子的探究欲望。我们和孩子一起种植,不仅是为了开花结果,更看重的是孩子在种植过程中获得的体验。

小雨爸爸:其实我也不会种的,也是第一次种柠檬,是网上查的视频资料。但我觉得番茄应该比柠檬好种一点,你可以去试试。我觉得老师说得对,重要的是在种植过程中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教师:可以像小雨爸爸一样,给孩子准备一本日记本,让孩子自己用画笔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见图2)。这样,家长就能看到幼儿的观察有多么细致。

没过两天,我们看到家长们上传了孩子照顾植物和植物成长日记的照片,有的直接记录了孩子的原话“露珠太可爱了,挂在叶子上,荡来荡去像荡秋千”;有的在孩子的画作旁边用文字记录幼儿的想法;有的反思了种植失败的原因;有的说自己的孩子每天蹲在苹果籽旁边,天天祈祷植物发芽……家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学期末的种植分享会如期举行。我们邀请辰辰和妈妈一起来园分享一些种植小技巧,比如一开始可以用保鲜膜把花盆包起来,再用牙签戳两个洞透透气。等快要结番茄时,补充一些营养……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天,辰辰妈妈特别高兴,特地留下来和我们交流。

辰辰妈妈:通过这次评价活动,我发现辰辰在种植过程中特别勤快,有责任心,也很能说。本来辰辰是因为喜欢吃番茄才种的,种出来后却舍不得吃了。而且我发现他现在还蛮崇拜我的。

教师:其实辰辰看到了你的付出,你的支持也让辰辰对种植更感兴趣。这可能是辰辰能坚持到底的原因。

在这个案例中,辰辰妈妈为了保护幼儿的探究意愿,以“试一试”的心态陪伴幼儿整个种植过程,记录幼儿的话语和表现,慢慢看到幼儿身上新的进步。在沟通中,教师发现家长的评价观念在转变,逐渐从关注事情的结果转为关注幼儿过程中的成长。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教师从家长的观察记录、沟通交流的内容以及对待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中,真实地感受到评价带给家长的收获与成长。

三、影响与联结,让更多家长成为评价主体

随着对幼儿发展评价的深入了解,家长除了更善于收集幼儿在家的真实“事件”以外,还表现出了更加关心幼儿的在园生活和给幼儿提供支持的愿望。我们发现,通过个别家长的真实感受来引发更多家长参与评价的兴趣,似乎更能营造良好的评价共同体氛围。

种植故事之三:把阳光引进活动室

种植分享会结束后,幼儿把植物搬进了活動室。没过两天,植物都蔫了。就在我对着种植角一筹莫展时,突然想起前两天翻看扬扬的成长档案时,有一张扬扬爸爸的设计图纸(见图3)。扬扬爸爸想要支持扬扬的奇思妙想——把阳光引进活动室,而我决定支持扬扬爸爸的想法。我把这张照片放在了班级微信群中,马上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我们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的设计图。我们感动于家长的热情支持和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在整理家长的设计图之后,我们最终形成了几个项目组,包括“行走的镜子组”(见图4)“大镜子组”(见图5)“温暖的灯组”(见图6)。

在后续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家长们陆续来园,有的带来了植物生长灯给植物补光,有的带着孩子在操场找太阳,有的拿着反光板和孩子在活动室做光反射实验,还有的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反光镜。家长来园参与活动让全班的幼儿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经验(见图7)。

这次活动结束后,家长也有了很多新的收获。有的家长看到幼儿身上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的家长发现幼儿有很强的动手制作能力,有的家长观察到幼儿很多时候都在主动思考,有的家长表示在家里也想和幼儿一起把阳光引进室内,等等。

最终能把多少阳光引进活动室、这些植物能不能长大,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长看到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独特表现以及收获的惊喜。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结,让更多的家长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高兴地看到幼儿在此过程中的观察和探索,更欣喜于看到家长和幼儿共同经历了整个探索过程: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动手实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加强沟通,更多地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一起创设满足幼儿成长需要的环境。当家长成为评价主体时,教师可以获取幼儿更多更全面的成长信息。教师可以多了解家长的想法或困惑,给家长提出合理适切的建议。家长也会根据幼儿成长的需求,自主调整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评价成为家园协同支持幼儿成长的助推器。

家庭和幼儿园都是评价实践的主阵地,在评价中,教师与家长逐渐形成共同体。教师从以往的“指导家长”转变为“与家长互相影响、共同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家长开始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发掘和调动自身在教养幼儿中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幼儿习惯、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评价心态,学习从多角度赏识幼儿,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审视自己,认识到自身在陪伴幼儿成长和引导方式上的问题,并努力让自己从任务驱动走向主观能动。

3282501908258

猜你喜欢

小雨柠檬植物
旧柠檬
自制柠檬汽水
忠实的柠檬
卧薪尝胆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