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永开:一生追随党

2021-03-20何小美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3期
关键词:村民

文/何小美

2020 年12 月3 日,《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卢永根、张小娟、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看到这则消息,电视机前的周永开眼角湿润了。就在上个月,周永开在家写下“我的初心不变——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这位有着76 年党龄的老人拿出2019 年党组织赠送他的画册,自言自语道:“唉,70 多年了,感觉为党和人民做得还不够。”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1945 年的一个夜晚,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小学的后山坡上,17 岁的周永开郑重地向他的入党介绍人、化成小学教导主任王朴庵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庄严宣誓入党。

20 世纪80 年代,周永开被任命为达县地区纪委书记,他主持查处了当年轰动全国的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李作乾违法乱纪案。李作乾作为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头顶光环无数,奖状就有50 多张。办案时,各种“保护伞”天天来阻挠。案情查清后,对李作乾的处理又出现分歧。周永开坚持“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的原则,最后李作乾因违法乱纪受到法律的制裁。

1995 年,周永开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迄今为止已举办年会15 次。

2011 年,在庆祝党的90 华诞之际,周永开出资2 万余元,请来石匠,将“中国共产党万岁”7 个大字錾刻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每个字高9 米,寓意党的90 华诞,宽7.1 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7 个大字巍峨雄壮,气势磅礴。同时,周永开与另一名老党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了一部《共产党宣言》长卷。该卷长90 米、宽7.1 米,同样寓意着对党的拳拳感恩之情。

他还曾以巴渠12 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在达县第五高级小学,他参与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蒲家英烈园”。他还经常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对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他最爱说的话。

2020 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周永开夫妇每天通过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平台关注武汉的疫情。看到武汉疫情严重,周永开“在家里踱来踱去干着急,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老两口一合计,决定委托儿女从银行取出10 万元现金,捐献出去。

对人民无限热爱

1991 年离休时,周永开已63岁。“虽然从组织上退休了,但是事业上不能退休”,他把目光投向了洒满烈士鲜血的花萼山。

周永开用一生践行座右铭:党是我一生的追随

花萼山是川东北最高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当时的花萼山,当地老百姓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这让周永开感到万分痛心,他认识到植树护林才是首先要做的事。1994 年,周永开花费数万元积蓄到陕西汉中市购买了一批树苗,在花萼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在植树护林的同时,周永开走遍花萼山11 个乡镇30 多个行政村52 个村民小组,苦口婆心宣传,劝阻村民伐木。

不砍伐树木,村民没了收入怎么办?周永开经过调研发现,花萼山的野生萼贝品质一流,小小一颗萼贝居然能卖近10 元钱。他想:能不能靠这个增加村民收入?1995年,周永开买来一批萼贝种子,找当地村民试种,几年后,初见成效。如今的项家坪村,成立了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萼贝年产值数百万元。

在花萼山的20 多年里,周永开多次受伤,却从没想过放弃。在孙女周婧的记忆中,爷爷摔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06 年,当时78 岁的周永开在巡山时一不小心栽到近3米深的石坎下。当人们发现时,他头部鲜血直流,不省人事。幸亏被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发现不停吠叫,引起村民警觉,才被及时送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

付出终有回报。在周永开的带动下,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 亩,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 年,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永开在护林的同时,还捐资助学,助力山里娃的成长。1998年,时逢《共产党宣言》 发表150周年,周永开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化成小学、奇章中学设立了“共产主义奖学金”,共表彰师生397 人,奖励资金12 万多元。2018 年,他再次捐赠奖学金10 万元。

对己及亲人近乎苛刻

周永开现在居住的房子是住了近30 年的60 平方米的老房子。家里陈设简朴,一个老式沙发,因为皮革破损,上面铺了一张床单。室内只有一台小电视机、一台挂式空调体现出一些现代感。多年来,周老没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地方领导要改善他的居住条件,周永开摆摆手,“群众住好了,我们才放心;大多数群众住上好房子,我们少数人差一点,我没有怨言。”

周永开的孙女周婧回忆,2005年,达州市纪委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他应第一个选房,但他却放弃了。“爷爷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我们后辈也已经习惯他这样了。”

20 世纪80 年代,周永开任地委副书记,他的妻子吴应明是一般干部。当时组织部门拟提拔她为副县级。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当时的地委书记说,吴应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也影响党的形象”。后来组织要提拔他儿子,他说,还年轻,再锻炼锻炼。

周永开夫妻俩年纪大了,生活不方便,子女们请了一名保姆来照料老两口的日常生活。在保姆眼里,“他俩平常都是省吃俭用……净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衣服,吃饭都是简单的两菜一汤”。

周永开家中20 多人,有10 名共产党员。对家人和后辈,周永开要求严格。8 年前,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家魂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在家庭成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考核内容很特别,不是技能才艺,而是一年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首先要是共产党员且坚定不移跟党走,其次还要在工作中是先进,并且为社会做了公益事业,才能得这个奖。”周永开说。

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一直到死,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周永开的初心,更是他毕生的追求。

猜你喜欢

村民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爱管闲事”的“快递书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收费听课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