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端棻家世考

2021-03-19赵青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父系家世母系

赵青

摘 要:文章针对李端棻家世中存在的诸多空白点进行考证、补充。李端棻父系家族原籍湖南省清泉县,至清乾隆年间始定居贵州贵阳,迄今二百余年。贵阳李氏对入黔始祖及以上家世知之甚少,通过考证得知李氏入黔始祖李之治及家人入黔,与当时国家鼓励向贵州移民有关。李端棻母系家族何氏先祖原籍安徽,明初时随戍边部队入贵州,后定居贵阳,迄今约六百年。何氏家族进入贵州后很快由武转文,自明万历年间何图出中举起,代代有举人、世世为官宦,逐渐成为贵阳有名的书香官宦世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亦滋养了李端棻的成长,使其成为提出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先驱,更使他成为助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李端棻 父系 母系 家世 书香官宦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1)01-92-101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御史、内阁学士、云南学政、多省乡试主考官、礼部尚书等职,以“敢言著称于时”。光绪十五年(1889)任广东乡试主考官时,录十六岁的梁启超为举人,后将堂妹嫁之。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疏朝廷《请推广学校折》1,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首倡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此后中国近代教育体系逐步确立。在戊戌变法前多次向朝廷荐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疏《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2,是支持戊戌变法的少数重要高官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设法资助梁启超逃亡日本。后遭朝廷贬谪,充军新疆,光绪二十七年(1901)获赦返回贵阳。在贵阳积极传播新学,主讲经世学堂,支持创办贵州省公立中学堂(贵阳一中前身),曾被推为(贵州)全省铁路矿务总公司总理。3有《苾园诗存》传世。逝世后葬于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大关口,其墓现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贵阳李氏入黔始祖考

贵阳李氏原为湖南省清泉县人,入黔始祖李之治。之治育有五子:朝显、朝杰、朝英、朝祯、朝仪,李端棻是大房李朝显之子。4李端棻为李氏入黔第三代。李端棻祖父是贵阳李氏入黔始祖,但贵阳无墓葬,不知其故,贵阳李氏2007年撰修的《贵阳李氏家谱》亦无记载,引为憾事。

贵阳李氏家族墓葬在贵阳有两处,一处位于贵阳东郊百花山,现已不存。一处位于贵阳南郊永乐乡大关口1。李氏墓葬最早的先祖是李端棻的祖母刘氏,第二代李朝显妻何氏、李朝杰妻周氏、李朝英及妻宋氏、李朝祯及妻唐氏、李朝仪及妻陈氏等,第三代李端棻及妻傅氏、王氏等人墓葬皆在此。李端棻祖父、父亲墓葬皆未在此,原因不明。

李端棻与曾任顺天府尹的叔父李朝仪是贵阳李氏家族成就最突出的两个人,叔侄二人逝世后皆归葬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李氏家族墓地。李朝仪与李端棻均中进士,入翰林院,二人政绩卓著,《清史稿》有传,但传记中皆未见关于家族世系的叙述。民国《贵州通志》为李朝仪、李端棻叔侄立传,亦未记载家族世系情况。李端棻无子嗣,族孙李良格、李良筑等编纂的《贵阳李氏家谱》(未刊本)对李氏先祖记载也很简略,对李端棻祖父,仅知其为“之”字辈,具体名字则不详。2

在梁启超所作《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中,对李端棻曾祖、祖父、父亲都有提及,但介绍极简略,仅称“某某”“其先湖南衡州府清泉县人,曾祖某,祖某,俱赠顺天府尹,复赠公官,祖始徙黔,乃籍贵阳之贵筑。父某某,以公贵,赠如其官。”3梁启超是李端棻出任广东乡试主考时拔擢的举人,李端棻又做主将堂妹李蕙仙嫁给他,二人既是师生,又是姻亲,情谊深厚。李端棻给予其教诲长达十年,将其从广东山乡带入京城主流文化圈。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是李朝仪女婿,但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在其文章中找到关于李端棻祖父(也即李朝仪父亲)的任何信息。

道光《贵阳府志》卷二十二“封荫表”中“父(伯叔父)”栏下记有“修职郎李之治”,本身栏下记有“教谕李朝显”4,由此可知,李端棻父亲李朝显之父名为李之治,李朝显因任教谕政绩突出,得到朝廷封赠其父李之治为修职郎的表彰。“封赠”是皇帝推恩臣僚的一种制度,该臣的父、祖等先辈可以获得与其同等级的荣誉官职。据清《光绪会典》载:“清代国家遇有庆典广予百官封典,谓之‘覃恩封赠。在官员本身者曰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封,殁者曰赠。”5如果获封赠的时候先辈还活着,称为“封”,如已去世,称为“赠”。

贵阳李氏原籍湖南省清泉县,查同治八年(1869)编纂的《清泉县志》,在“封赠”一栏找到了李端棻曾祖父、祖父、伯父的信息。 据《清泉县志》记载:“李文瑾及妻朱氏,以孙朝仪大名知府道衔貤赠;李之治及妻刘氏,以子朝仪道衔赠。”6李朝仪同治五年(1866)任大名府知府时,得到朝廷封典,获得封赠的有他的祖父李文瑾及祖母朱氏,父亲李之治及母亲刘氏,因四位长辈均已过世,故称“赠”。由此确知李端棻曾祖父名李文瑾,祖父名李之治。李朝仪任顺天府尹时,再次为其祖父母、父母请封“俱赠顺天府尹”。从《清泉县志》还查到一条信息,“李朝英及妻宋氏、宋氏以子端源宾州知州加一级封”7。李朝英是李朝仪的兄长,李端棻的叔父,其长子李端源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间任宾州知州时为父亲请封获得封赠。

二、清泉李氏入籍贵阳因由初探

同治八年(1869)编纂的《清泉县志》中仍将已入籍贵阳的李氏族人信息记载于该县县志中,除“封赠”栏有李氏先祖信息外,“選举”栏还记录了贵阳李氏考取进士、举人等信息。

《清泉县志·选举·进士》项下记有李朝仪、李端棻信息各一条:

(道光)乙巳(1845),李朝仪,直隶大名知府补用道盐运使衔。8

李朝仪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进士,同治五年(1866)起任大名府知府。故同治八年(1869)编纂的《清泉县志》仍记其为“直隶大名知府补用道盐运使”,同治八年时李朝仪已出任永定河道。

(同治)癸亥(1863),李端棻,翰林院编修。1

李端棻是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入翰林院,同治四年(1865)散馆授编修,故《清泉县志》记其为编修。

《清泉县志·选举·举人》项下记有贵阳李氏李朝显、李朝仪、李端源、李端棻信息各一条:

(嘉庆)丙子(1816),李朝显,贵州榜,清镇县教谕。2

李朝显是李端棻的父亲。查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贵州举人名单,无李朝显,但有李作霖,且亦是贵筑人。3再查《清镇县志稿》,任清镇教谕者无李朝显,但有李作霖,任职时间是道光十一年(1831)4,道光十六年(1836)教谕李作霖捐资重修清镇县教谕署5。另查,道光九年(1829)李作霖任遵义县教谕6。由此推测,李作霖即李朝显。李朝显任教谕时为父亲李之治请得封赠“修职郎”7。

(道光)丁酉(1837),李朝仪,贵州榜。8

查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贵州举人名单,确有李朝仪,与著名学者、西南硕儒郑珍同科。李朝显是李朝仪的长兄,李朝仪是家中幼子,李朝显比李朝仪中举早了二十一年,长兄如父,对小弟学业多有指导。李朝显早逝,日后其子李端棻的教育,五叔李朝仪多有提携。

(咸丰)辛亥(1851),李端源,广西宾州知州。9

查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贵州举人名单,有李端源,贵筑籍。

(同治)壬戌(1862),李端棻,贵州榜。10

李端棻同治元年(1862)参加壬戌科乡试中举,但他参加的不是贵州乡试,而是顺天乡试,故此处记载有误。李端棻以贵州贵阳府贵筑县人身份参加顺天乡试,考取第十二名。 11

像贵阳李氏这样,在《清泉县志》中有记载的清泉县人参加贵州乡试中举的人还有七人:

“(嘉庆己卯)谢鸿恩,贵州榜,石阡府教授。”查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未见。

“(道光辛卯)颜承泽、许宗岳,二人贵州榜。”查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辛卯科许宗岳,贵筑籍,更名寅,毕节教谕;颜承泽,贵筑籍。

“(道光甲午)贺鸣冈,贵州榜,华容县训导。”

“道光丁酉,萧作霖,贵州榜,福建候补知府。”查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道光丁酉科,萧作林,贵阳籍贯,福建知县。

“(道光癸卯)颜卓之,贵州榜。”查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颜卓之,进士,大方籍。

“(咸丰辛亥)李启勋,贵州榜,清平县教谕。”12查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李良勋,贵阳籍。

“另有副贡一人,(道光乙酉)颜廷俊,贵州榜。”13

据《清泉县志》统计,自乾隆丙子年(1756)至同治八年(1869)的百余年间,清泉县共中举七十七人,其中通过贵州乡试中举的就有十一人,占比达七分之一。另这一时期清泉考中武科举人的有十四人,其中有“(乾隆己亥)谢扬声,贵州榜”“(嘉庆壬午),谢春元,贵州榜”“(嘉庆壬辰)王家燮,贵州榜”“(嘉庆癸卯)颜树勋,贵州榜。”,是通过贵州榜中举的,占比近三分之一。

为何有如此多的清泉县人参加贵州乡试?由政府推动的移民是原因之一。由于明末清初连年战乱,贵州等西南地区人口减少,清政府鼓励向西南地区的移民,“雍正年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实行,保证了中央有关政策的贯彻,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移民的迁入”1。据统计,乾隆六年(1741)“贵州从二百四十一万馀口,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达三百零七万馀口,八年间增加了六十六万馀口,平均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十四点二三”2,超过全国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快速人口增长率中有相当部分是移民的贡献。据道光年间数据,对清代贵州移民做的一个不完全统计,直接显示了贵州移民数字的庞大,全省清代移民贵州的客民户数达七万二七四百九十二户3(不包含清代前移民贵州者,且部分地区未统计,实际数字超过此数),以每户四人计算,总计达三十万左右,这一时期有可能是清泉县人移民贵州的一个契机。

根据清制规定,科举考试资格的入籍年限为二十年,贵阳李氏自李之治入黔,至其子李朝显率先中举,大抵二十年年限,符合入籍规定。仅有籍贯并不表示就有资格在本地参加科举考试,据“乾隆三年议准:定例,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盖为无籍可归者而言。如本有应考之原籍,而以寄籍地方现有田庐可据,希图两处考试者,此等侥幸之习,断不可长,应令地方官逐一确查。如果无籍可归,而入籍之年,又与定例相符者,方准收考”4。贵阳李氏入黔始祖李之治随军入黔,入贵州籍,在原籍清泉县已无籍,故其子孙便都以贵州籍参加科举考试。

清泉李氏来到贵阳的具体时间尚未见明确记载,后人所编《贵阳李氏家谱》亦未提及。从上述可推测时间最晚在贵阳李氏第一个举人李朝显以贵筑籍中举的嘉庆二十一年(1816)之前,又因为清朝有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可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其进入贵州的时间可能在嘉庆元年(1796)之前,也即乾隆后期。

三、贵阳李氏功名、事迹考

贵阳李氏自李端棻的父亲李朝显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考中举人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九十年间,三代人,有十余人取得举人及以上功名,有“叔侄四进士,两代九举人”的佳话。李端棻五叔李朝仪一房更是取得了“父子三进士,兄弟五举人”的科考成就。

李朝显,又名作霖,李端棻之父,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道光九年(1829)署遵义县教谕5,此时任遵义府学教授者是晚清著名教育家莫与俦。道光十一年(1831)任清镇县教谕,道光十六年(1836)捐资重修清镇县教谕署,道光十七年(1837)离任,先后在清镇任职达六年。

李朝仪(?—1881),字藻舟,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恩科进士,中进士后,在今北京、河北地区为官长达三十七年,服务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政绩卓著,李鸿章称其“服官顺直三十七年,勤政爱民,始终如一,有古循吏之风”6,上奏朝廷请求国史馆为其立传,“宣付国史馆立传,以示楷模而资观感”。《清史稿》有传。历任平谷县知县7、饶阳县知县、三河县知县、大兴县知县8、南路厅同知、东路厅同知1、順德知府2、大名知府、广平知府等职,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同治八年(1869)十月,经直隶总督曾国藩举荐,李朝仪任永定河道。永定河难于治理,多次决堤,每次决堤李朝仪都要受到免职处罚,待治理决堤再官复原职,他任职十年,历经七免七复官职的起落,得到曾国藩、李鸿章前后两任直隶总督的信任与赏识,永定河沿岸八州县绅士集体请求捐资为李朝仪设立祠堂纪念。离任永定河道后,李朝仪升任山东盐运使,署山东按察使,任顺天府尹3。遗憾的是天不假年,光绪七年(1881)四月,仅任顺天府尹一年余的李朝仪便因病逝世。

李端源(1825—?),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广西宾州知州、平乐县知县、河池州知州兼理思恩县事等。4同治五年(1866)因父亲逝世丁父忧离职,前后在广西任职六年。李端源是三房李朝英之子,李端棻的堂兄,先于李端棻十一年中举,是所见文献中贵阳李氏端字辈最早考取举人功名的人。

李端棻,见本文开头李端棻简介。

李端榘,字子方,号少舟,又号心壶。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进士,清代书法家,以工书名于乡。5历任陕西凤翔府千阳县知县6、留坝县知县7等。是李端棻堂弟,李朝仪长子,李蕙仙长兄,子李葆忠过继给李端棻8。

李端荣,字子肆,光绪十四年(1888)贵州戊子科举人。李朝仪子,参加公车上书举人签名9。

李端槩,字子节,光绪十七年(1891)贵州辛卯科举人。李朝仪子,参加公车上书举人签名10。

李端燊,字子芝,光绪十七年(1891)贵州辛卯科举人。李朝仪子,参加公车上书签名11。清末任中国驻日公使馆二等书记官,民国后任税务处第二股委员长。121908年任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副办,该校总理于德楷,副办李端燊、李裕增、乐嘉藻13。

李端棨,字子遇(家谱称字子卫),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举人,李朝仪子,参加公车上书举人签名14。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清代书法家,工于书法15。历任国史馆纂修官、编书处总纂官、广东廉州府知府等。16

四、贵阳李氏长春巷居住地考

贵阳李氏是“阖族而居”的大家族,李端棻晚年居住在王家巷(今勇烈路),弟子殷亮轩曾到访李端棻位于勇烈路的家17,李端棻故居即指勇烈路故居。贵阳李氏在长春巷亦有住所,居住的人亦不少。

李氏开始在长春巷居住是在光绪八年(1882),当时李朝仪的长子李端榘与长春巷胡宅房东胡月亭、胡芝亭、胡畅亭达成协议,租住胡氏在长春巷的住宅,李氏出抵押银三千二百六十两,房屋“任凭李姓居住”,抵押银交给胡氏后不收取利息,胡氏亦不另收取房租,每四年为期,胡氏退还押金,李氏就交出房屋。此后,李氏长期居住于长春巷,期间花费银约五千两用于修缮。民国十九年(1930),老宅原房东胡氏后人拿着先辈所签协议,提出收回房屋,此时住在长春巷的李氏后人有李子良、李宝忠、李耀忠、李端棨、李晋、李光忠、李端燊、李绳忠等。1

时隔已近五十年,又历经清、民国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李氏按照民国时期法律提出具有该房所有权的主张,同时主张胡氏若收回房屋,应承担五千银元修缮费,双方协商不下,付诸法律,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十五日,居住在长春巷的李氏后人们等到了司法院民事第二庭的判决(上字第四八一号)2。事与愿违,根据判决,李氏对该房屋的所有权主张没有得到支持,不符合“以所有之意思二十年间和平继续占有他人未登记之不动产者,得请求登记为所有人”的规定,李氏面临搬离长春巷的困境。据《贵阳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留有家训“勤奋、清廉、不购房、不置产”,李氏后人流传有“家族没有留下任何财产,连住房也是租来的”3说法,长春巷确为租住。

五、贵阳何氏入黔发展史考

李端棻母亲何氏出身于贵阳著名文化世家,先祖原为今安徽凤阳人,入黔始祖何济川随军入黔,迄今约六百年。

何氏初入黔定居格都堡(今修文县六屯镇)4,随着家族日益壮大,逐渐向周围扩散,后居贵阳开州(今开阳县),再后又居贵阳,称贵阳何氏。

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贵阳何氏第一个举人是入黔第七代何图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举人5,字起潜,曾任四川潼川州知州,因政绩突出,获朝廷颁发圣旨嘉奖,授为奉直大夫,封妻苏氏为宜人。父亲何极获赠为奉直大夫,母张氏获赠太宜人。6这是有史可查的何氏首次获得封赠圣旨表彰,开启了何氏书香官宦世家的荣耀历程。此后家族代代有举人,世世为官宦,是贵阳的名门望族。

何图出兄长何图呈稍晚中举,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举人,官至金沧道副使7、广西太平府永康州知州8等职。与贵阳著名诗人谢三秀交好,三秀有诗《送何起易刺史之粤西》相赠。

入黔第八代何兆柳,何图呈之子,字星如,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举人。崇祯十年(1637),为争夺贵州宣慰使之位,发生彝族化沙、杓佐两目反叛之事,时任总督朱燮元“以兆柳有才略、知兵,使率乡勇土兵往援”9。何兆柳捐出家财,化沙、杓佐两目被消灭。顺治初年,孙可望占据贵州,“名为明臣,而跋扈自如,诛戮由己”10,何兆柳召集乡勇抵御,后被杀,子何东凤、何鸣凤也都遇害,家产全被没收,只有小儿子何人凤侥幸在家人的帮助下得以逃脱。何兆柳逝世后祀开州乡贤祠11。

入黔第九代何人凤(1628—1677),字羽侯,何兆柳之子,南明永历朝时因军功任游击,二十二岁时回到家乡开州转任南明朝开州知州,“宽和仁爱”1。清建立后,归隐山林。顺治十年(1653),洪承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途经贵阳时,何人凤为父兄鸣冤,得昭雪。何人凤逝世后祀开州乡贤祠2。

入黔第十代何子澄,何人凤之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补辛酉科举人,官广东琼州府昌化县知县(今海南省)。

入黔第十一代何普,何子渊之子,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举人,曾任江南临县知县3。

入黔第十一代何昂,何子澄之子,字清云4,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举人5,曾任福建武平县县丞。

入黔第十二代何允彝,何子澄之孙6,乾隆癸酉科举人。

入黔第十三代何学林(1761—1817),字昌森,号茂轩,何子澄兄长何子济之孙。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三甲三十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充国史馆纂修7。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湖南学政8、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9。嘉庆五年(1800)任江南乡试副主考10,录取举人中有娄东画派著名画家盛大士,曾长期随侍何学林。盛大士作《诰授中宪大夫、分巡浙江杭嘉湖兵备道、署按察使事、护理布政使事开州何公墓志铭》11。

入黔第十四代何正机,字梅皋,附监生,何学林之子。历任湖南省石门县知县、广西合浦县知县等职。

入黔第十五代何亮清(1829—1894),何正机之子,原名大懿,字孟寅,号雪衫,一号湘生。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二甲二十八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云南定远县知县12,官至四川保宁知府、署成绵道13。何亮清曾任状元翁曾源老师,是状元之师。著有《苍漪山房诗稿》14,以书法名世。曾为云南进士李云程所著《古文筆法》作序15。

入黔第十六代何庆恩,何子渊后人,何亮清族侄16,字兰舫,咸丰十年(1860)庚申恩科三甲七十四名进士,曾任福建永定县知县17。

入黔第十六代何麟芝,何亮清之子,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举人18,与贵州状元夏同龢同科。

入黔第十六代何庆崧(1872—1920),何庆恩之弟,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举人,曾参加公车上书举人签名1。曾为直隶试用知县2,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都察院代奏条陈提出禁烟3。

入黔第十六代何麟书(1878—1943),何亮清之子,号季纲,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举人。曾参与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今贵阳一中)、参与创办贵州最早的政党之一宪政预备会等。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司长、政务厅长、黔中道尹等职。

六、何正机事件辨析

何正机是李端棻外祖父,道光元年(1821)出任湖南省石门县知县,道光六年(1826)离任,在石门县任知县达五年时间,为石门做了不少实事,同治《石门县志》称其“清谨儒雅,勤于政事,百废俱兴”4。 道光五年(1825),组织重修清泉寺,著有《重修清泉寺记》5。清泉寺有一宋代古钟,何正机“饬砌砖围环护”,并题名“飞来钟”6。道光十三年(1833),何正机任广西合浦县知县。道光十四年(1834)正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的事情,时任广东学政李泰交在家中自缢身亡。李泰交是贵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道光十一年(1831)任广东学政,道光十四年(1834)即将任职期满。

学政自杀,事关重大,两广总督卢坤立即向朝廷上奏,道光皇帝“命卢坤彻查”7。卢坤立即将正在合埔县任知县的何正机“调取到省”,接受审查。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卢坤认为此事与何正机及李泰交幕僚有关,“知县何正机捏款入控,幕友家丁与何正机通同一气”8。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卢坤上奏朝廷提出“拣发知县何正机,著暂行革职”9。被革职的何正机接受了长达一年的审讯。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卢坤上奏报告审讯结果,“广东已革知县何正机于该省前任学政李泰交考试廉州府属,辄敢向该学政恳求多取该县前列童生,实属玩法。何正机着发往新疆效力赎罪,以示惩儆。”10

何正机为何冒险向李泰交请求“多取该县前列童生”已成未解之谜。李泰交身为广东学政,主要负责科举考试相关工作。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学政是朝廷钦派大臣,不受地方政府管辖,有很大的科举考试事务处置权,为何会被七品县官及身边幕僚逼至自杀?似乎不符合常理。郑珍在《播雅》一书中谈及的一件事或许可作为这一事件的合理解释,“荣,字白初,遵义人。嘉庆己卯(1819)举人,庚辰进士。白初为宦衡园婿,诗笔颇似之。归班家居。其同年贵阳李泰交典广东学政,招之往。大病,值鐍试,泰交方丧心,猜防异常。白初又素谨,因失医药而没。至今谈者怜之”11。李泰交的同年好友李荣受邀来到广东成为其幕僚,期间大病一场,原因是李泰交“丧心,猜防异常”。李荣亦是进士,应当有较强承受能力,但李泰交精神异常,过度猜忌,竟让他一病不起以至病故。也就是说李泰交在自杀前已出现精神异常,疑心很重,甚至出现了幻觉等情况,并且这一情况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其自杀可能与其精神异常有关,而何正机之事可能正巧与此事交织,故朝廷作此处置。历史真实已难以知晓,对国家而言,只是一个官员被处置的小事,但对何正机及其家族而言,这是关乎家族兴衰的大事,“时吾家亦中落”12。

七、李端棻母亲何氏考

李端棻母亲何氏是何正机之女、何亮清之姐。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是优雅、舒适的,祖父何学林是翰林,官至浙江布政使等职。但因父亲何正机宦途受挫,导致家道中落,没过几年,丈夫又早逝,只留下何氏与独子李端棻相依为命,生活由此陷入困顿。

当时的贵阳李氏入黔时间不过几十年,家族刚在贵阳稳定下来,难以给予孤儿寡母更多帮助。贵阳何氏家族尊重女性,家中的女儿一般会得到如儿子一样的关照,即便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也都高看几分,有“姑妈为尊”的传统。1童年的李端棻更多得到来自何氏家族的帮助,“公幼而孤,依母以育”2。因为父亲何正机的遭遇,家道中落,尽管何家有“尊重姑妈”的传统,但依然是家道艰难,已到了“家无儋石”的地步。童年时的李端棻是悟性极高的少年,自小就知如何支撑起一个家,“日必竭蹶备甘旨以奉母”3。

道光十九年(1839),被贬谪新疆的何正机带年仅十岁的儿子何亮清在兰州见到了正出任甘肃按察使的贵州同乡陶廷杰,陶廷杰与何正机不仅是同乡,而且还师出同门,都是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状元顾皋的学生。顾皋嘉庆九年(1804)出任贵州学政,拔识了一批人才,其中就有陶廷杰、何正机4。陶廷杰将何亮清留在了身边,亲自教诲,“自是滞迹六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正机病逝,十六岁的何亮清无钱“扶榇归里”,又是恩师陶廷杰“复解俸金,为买舟之盼”5,才得以带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何亮清自小随父亲在外为官,又有学识极高的翰林、官至陕西布政使的陶廷杰为师,加之历经磨难,虽仅十六岁,却也是少年老成、见识高远。回到家乡后,何亮清自觉担负起关照外甥李端棻的职责。因为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的李端棻母子生活艰难,何亮清竭力给予生活上、学业上的帮助。

道光二十九年(1849),何亮清参加贵州乡试中举,得到时任贵州学政翁同书的赏识,请他担任儿子翁曾源的老师。翁同书一门仕宦,父亲翁心存官至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是三朝元老重臣;兄弟翁同龢是状元,官至军机大臣,是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翁同书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起担任贵州学政6,期满后留任,至咸丰三年(1853)正月卸任7,前后在贵州近五年时间。翁曾源是翁同书长子,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一直随父在贵州。何亮清有了教职,“以舌耕自给”,时常拿出自己的薪资接济李端棻母子,“间分馆谷周继之”。更为重要的是他对李端棻学业上的指导,以至晚年李端棻仍感念跟随舅舅学到的“为学之道”。李端棻与翁曾源都师从何亮清,可算是师出同门。

咸丰二年(1852)年初,何亮清进京参加壬子恩科会试,拜访了学生翁曾源的祖父——工部尚书翁心存,在咸丰二年二月十日(1852年3月30日)的翁心存日记中记载有“贵州小门生何亮清来,授源、松两孙读者也,品学俱长,人亦温雅”8。年轻的何亮清给翁心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对他教育孙儿翁曾源非常认可。咸丰十年(1860)何亮清再次进京参加庚申恩科会试,考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翁心存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七日(1860年5月7日)的日记中记下了此事:“贵州小门生何亮清,新科进士,覆试一等十三名,源孙等之师也。”9同治二年(1863),李端棻与翁曾源二人一同参加癸亥恩科殿试,李端棻得中进士,而翁曾源则大魁天下、高中状元,何亮清因此有状元之师的美名。在状元学生翁曾源的会试履历中“受业师”记有“何孟寅老夫子,名亮清”10,可见对何亮清教学的肯定。遗憾的是翁曾源因身体病弱,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自同治二年(1863)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起,李端棻一直在京城为官。同治十一年(1872),李端棻获任云南学政,在京任职九年后首次离京,他把母亲带在了身边,一同远赴云南。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十九日,何氏“在署病故”1。按例,李端棻丁忧扶柩回籍守制。何氏灵柩返回贵阳后,葬于永乐李氏祖坟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已出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为母亲请建牌坊,得到朝廷批准,“以遗命捐俸恤嫠,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之母何氏建坊”2。但该坊建于何地?至今不得而知。

由李端棻家世可知,李端棻早年的家庭变故及所遭遇的苦难,磨炼了他刚毅、坚定的性格。其童年、少年的成长更多得到母系何氏家族的帮助,尤其是同样历经坎坷的舅舅何亮清对他学业的教诲和生活的指导、示范,使其形成了更具张力、无所畏惧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成年后李端棻投奔在京城为官的叔叔李朝仪,多得叔叔教诲。李端棻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中举,第二年考中进士,后多年在京城为官。李朝仪曾经历七免七复官职,宦途跌宕起伏,仍恪尽职守、敢作敢为,其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对李端棻产生很大影响,使他在自己仕宦生涯里敢于直言、勇于担责、励精图治。深厚的家学渊源,滋养了李端棻的成长,使其成为提出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先驱,并最终成长为助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

Abstract:There are still many gaps in Li Duanfen's family history,which needs to be verified and supplemented. Originally from Qingquan County,Hunan Province,the patriarchal family of Li Duanfen was settled in Guiyang,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i family in Guiyang knew little about the ancestors and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This paper proves that Li Zhizhi and his family's migration to Guizhou was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s encouragement to immigrate to Guizhou at that time. The ancestor of Li Duanfen's matrilineal family He Clan was originally from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he came to Guizhou with the garrison troops and settled in Guiyang for about 600 years. After entering Guizhou,he's family soon changed from Martial arts into culture. Since He Tuchu was elected as an official in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ere have been scholars and official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i Duanfen's family background has nurtured his growth and made him become a great scholar in China. The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s the pioneer wh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Li Duan Fen;Paternity;Matrilineal;Family background;Scholarly official family

責任编辑:厐思纯

猜你喜欢

父系家世母系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青海省同德牦牛群体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探析
姓与氏
杜洛克与纳雍糯谷猪杂交母系选育效果观察
《海岳圆》作者宫敬轩家世生平考
北魏寇猛家世生平考释——以墓志和本传为中心
饲喂能量浓度不同的等蛋白质日粮对来自不同杜洛克父系杂种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长链非编码RNA母系印迹基因3(MEG3)通过p53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损伤
義凈譯《佛說大孔雀明王經》中的唐代北方方言聲母系統
鸣晦庐主人王孝慈家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