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培育: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诉求

2021-03-17周蓉晖李宏亮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1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

周蓉晖 李宏亮

【摘 要】文化建设是实现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关键部分。在实践层面,班级文化建设虽然呈现出各美其美的良好态势,但价值式微却是班级文化建设挥之不去的深层隐忧,突出地表现为美美与共文化共识的缺少、文化活动价值的贫乏和价值说教规训机制的僵化。为此,需要坚持价值导向,实现文化重塑。那就是要坚持全局谋划让班级文化建设充盈全程的价值观照,通过文化赋意让班级标识呈现集体的价值追求,坚持载体创新让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切实的教育行动,谋求行动延展让班级文化建设型塑价值生长的实践样态。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价值培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4-0007-04

【作者简介】1.周蓉晖,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高级教师;2.李宏亮,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1)科研员,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最为重要的德育场域。各种育人方式的实践,最终必然通过班级来实现。正如马卡连柯对集体教育的阐释,育人需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是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品质的关键所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育人方式中特别强调要文化育人,就班级层面而言,则进一步明确要“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一、各美其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

相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思维,班集体教育思维正日渐成为学校德育管理者和班主任的共识,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将班级从行政管理单位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视其为一个不断生长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有机整体,这其中,班级文化建设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命题。

1.最美教室开启班级的环境育人。

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域,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可见可触的物质环境空间。传统的班级德育受知识教学的影响,倾向于将德育视为可教的道德规范(条目)进行传授,关注的是观点教化以及学生对作为知识存在的道德规范的记忆与遵守,因此,往往忽视环境的育人价值。随着生活德育观点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逐渐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的教育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由此,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开始了有益的探索。环顾当下,教室环境已经不再止于整齐、干净、明亮的“卫生达标”,各种个性化的教室美化蔚然成风。从生机盎然的植物角到图书漂流的小书橱、从教室前后的标语牌到四周悬挂的古风名言、从教室门口的现代化班牌到各具特色的班级评价展示板,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在用文化美化教室,以教室的美涵育人的美。

2.文化標识突显班级的主体性格。

传统的班级德育将学生视为一种标准化的群体性存在,缺少对学生个性的成全与支持,然而随着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生活的多姿多彩与个体的多样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影响着教育的变革。在现代的教育理解中,学生是个性的存在,教育旨在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如此进阶推演,一群个性化的人组成的群体,也必然具有群体的个性化特质,以区别于其他群体。这正是当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个样态,那就是寻求班级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当前,很多班主任,不仅重视班级物质环境文化建设,而且还积极营造班集体的软环境,这其中文化标识和班级制度建设是最主要的载体。放眼看去,在很多学校的运动会、春秋游、研学旅行等集体活动中,各色各样的班旗、班服,印有风格各异的班徽的帽子、背包,还有学生雄赳赳、气昂昂喊出的班级口号,以及余音缭绕的班歌,都在无形之中描绘出一个班集体的群像,也表达出班集体的主体性格。

3.文化活动丰富班级的德育形式。

传统德育在人性假设中视学生为被动的“接收器”,因此道德规范的说教与灌输,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对学生外在言行的强制约束与检查矫正,共同构成了传统德育的规训体系,在那里,学生是被动的、德育是单向的。如今,教育的共识在于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主体,学生德性的养成需要文化浸润,更需要文化活动的涵育。由此,在当下,活动化已然成为班级德育实践的主要样态。无论是晨会、班会、团队会,还是寻访实践、生涯体验、志愿者服务,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活动特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各种德育活动,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运动会,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是传统的田径比赛,而是转化为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化嘉年华,甚至融入了“一带一路”“冬奥会”等国际文化元素;比如春秋游,有些学校也以课程视野对其进行统整,引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森林学校”式的文化闯关体验。

二、价值式微: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隐忧

平心而论,相对于传统的班级文化“静默”甚至是文化“缺失”,当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努力的,也是成效显著的。管理层和班主任都普遍重视班集体建设,特别是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在班集体建设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活动的开展。然而,静心思考,在这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背后,有一丝隐忧值得关注,那就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式微。

1.各美其美的背后是美美与共文化共识的缺失。

相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尚美、致美的过程,是环境育人在班级层面的重要实践,也是一个以美立人的班级德育路径。环顾当下,无论是最美教室的环境升级改造,还是文化标识的形态各异,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德育规训对学生德性养成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学会与环境相处,并能从良好的环境因素中汲取成长的道德因子。然而,目前班级文化建设主要的驱动力是班主任个体,受到班主任自身学科视野、生活经验、审美品位等个体因素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会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浅层次的、个体化的实践探索。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集体教育行动的育人价值并不能很好地得到呈现,很多的班风、班歌以及班旗、班牌等往往只是满足于形式上的颜色绚丽、图案巧妙,对这些载体背后的内隐价值关注较少,因此本质上它们还只是一个文化标牌,而不是承载育人价值的文化标识,也就难以呈现班级的育人理念与价值追求。事实上,班级文化是内隐价值与外显标识的统一,各美其美是对环境“静默”的超越,但是要走向班级层面的环境育人、以美立人,还需要克服班级文化建设中过度个体化、表象化的不足,追求整体教育设计与全局育人谋划下的美美与共。

2.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难掩班级德育的价值贫乏。

在学校德育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学生德性的养成是有别于学科教学的另一种教育实践,它是生活的,也必将是活动的。“活动的最初意义在于引发人与群体的自我发现与期待,而活动的另一个价值则在于可以实现人与群体的相互确证。”[1]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当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浸染和培育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形成已然成为一种行动共识。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会努力创设各种文化活动来凝聚学生,建设期待中的班集体。事实上,效果也确实可见!很多学生也正是在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学会了与人交往。然而,以育人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班级文化活动,不免有些许的隐忧,那就是绝大多数的班级文化活动往往追求的只是一个“动”,至于为什么要组织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如何指向人的德性发展,该活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定位如何,等等问题,却被隐没了。但关键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恰恰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实现班级活动育人的关键所在。缺少了价值赋能的活动,很容易成为形式化的走过场,甚至是为活动而活动,演变成有悖于學生德性养成的应景之作。

3.以文化人的班级德育未曾摆脱价值说教的规训逻辑。

在教育理解中,所谓文化育人乃是以文化人,既是以文化环境浸染生命的润物无声,也是以文化活动促发成长的气韵灵动。换言之,文化育人追求的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在场,是学生德性生长的自然而然。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文化环境方面着力于“让每一面墙壁说话”,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墙壁上的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心灵鸡汤,几乎都是成人世界的话语,是成人在说,缺少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在文化活动方面着力于“动起来”,但是很多活动遵循的还是成人思维,班主任依然习惯于在活动之后再进行意义提炼与宣介。在这里,活动只是一个动起来的说教“黑板”,既缺少学生对活动的真正参与,也缺乏活动育人价值的过程性呈现。由此可见,当下的班级德育在文化育人方面确有很大进步,但是在教育的逻辑上,还缺少质的突破。无论是墙上的文化标识,还是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其实都尚未摆脱传统德育的规训逻辑,价值说教还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样态。

三、文化重塑:指向价值培育的教育行动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价值则是文化的内核。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塑造切合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观念,并以教育的特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悦纳、践行,最终让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班级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文化氛围的营造或是简单的文化活动,而是内在地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文化重塑,是着力于价值培育的教育行动。为此,需要坚持把价值培育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诉求,统整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实现班级文化的内在重塑。

1.全局谋划让班级文化建设充盈全程的价值观照。

文化重塑不是对班级文化实践探索的推倒重来,而是要以价值培育的视角重新塑造班级文化的实践样态和精神气韵。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各美其美、个性凸显,但是文化建设对文化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教育诉求的关照相对不足,缺少对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理解,缺少对如何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整体应答。基于此,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回归文化初心,做有文化的班级德育。班级文化不是单纯的一群人的文化感知与表达,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价值认同,是应答时代发展的文化脉动,也是成就个体成长的道德滋养。因此,班级文化需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站在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交汇点上思考、表达、创造,这就需要树立文化全局观,着眼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全程与阶段的关系去谋划、去设计班级文化。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聚焦儿童的终身发展,结合班集体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整体的文化思考和文化实践,让班级文化建设从一开始便融入价值的滋养,汇聚价值的力量。

2.文化赋意让班级标识呈现集体的价值追求。

价值是内隐的,但同时也会外显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于教室环境的改造和文化标识的创设,都需要突显集体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换言之,对于班级环境,既要注重物理意义上的窗明几净,更要突显其文化层面的意义附着,让环境之中蕴含文化,特别是蕴含正确价值观念的表达。比如,环境布置中的名人字画,在内容上可以少一点传统的劝学套路,多一点人生哲思与家国情怀;在形式上,可以少一点成人说教,多一点儿童在场。对于班级标识,既要表达一般意义上的班集体个性特色,更要关注本阶段学生共有的价值认知与社会期待,以优秀文化赋予标识更多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呈现班集体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让文化标牌真正走向富含价值意义的文化标识。比如班训的制定,可以少一点严谨、勤奋、活泼、刻苦等泛泛而谈的词汇,多一点诚以立身、家国情怀、报国之志等富含价值观照的文化表达。

3.载体创新让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切实的教育行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德育的一个有机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场班级教育行动。然而,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无论是在过程设计,还是教育路径上都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缺少教育的行动意味。这就需要班级文化建设回归教育初心,以教育之眼审视和重塑班级文化,着力创造新型的文化实践。这里,除了要从物型载体、制度文化、文化活动等方面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之外,最为关键的在于,要以教育的视角创新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定位。学科化倾向的班级德育认为班级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都只是道德规范的载体(就像书本是知识点的载体一样),班级德育就是在呈现这些载体之后的言行“教化”,所以,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更习惯于教师掌控全部的内容选择与形式设计,少数有才艺的学生只是执行者,全班学生都被定位为简单的受众。事实上,“载体不应该也不可能游离于道德教育之外,它本身必须具有德育价值,是道德的,它的创设、运用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必然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2]因此,班级文化重塑必须要重塑班级中的文化载体的育人定位,从“德育载体”走向“载体德育”,让每一个文化载体形成的全过程都蕴藏并释放育德的价值,从而让载体创新本身成为教育内生的主体行动。

4.行动延展让班级文化建设型塑价值生长的实践样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处于某种幻象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在教育理解中,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特征,而活动则是人现实存在的重要形式,由此,文化育人不仅是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制度育人,也是气韵灵动的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建设文化环境,创作文化标识,更要在文化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方面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理解价值、塑造价值。基于此,班级文化建设要突破传统班级德育强调灌输与矫正的规训机制,走向现实生活、走向学生主体、走向社会场域,通过形式多样的具有社会延展性的文化活动,将学生的德性生长置于校园与社会、个体与国家、当下与未来的立体联结之中,引导学生从“行为人”走向“行动者”,进而描绘出一种置身生活、主体参与、多维互构共生的价值生长的实践新样态。

【参考文献】

[1]李宏亮.新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成长[J].江苏教育,2017(79):14-18.

[2]李宏亮.载体德育:班级德育工作的当代路向[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0(12):4-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966501908264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构建高中特色班级文化
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提升中职生素养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勃发成长,文化浸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