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从桥上来

2021-03-16柏笙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21年1期
关键词:棒冰海螺同桌

柏笙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好的朋友

鹏修推荐:她从桥上来,是一幅那样美的风景;她又从桥上消失,徒留我那么多的遗憾。这是一个很安静的故事,娓娓中有数不尽的忧伤。风景总在远方,真情却总在身边。有时我们总是沉迷远方的风景,却忽视了身边真情的可贵。

董如婳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女孩子。

我们住在一个巷子里,可是我从没和她说过话。

偶尔路过她家,看见她安静地坐在门口的长木凳上,浅色的短发乖顺地垂在肩上。

沉默得像个瓷娃娃。

董如婳来自北方,和父母一起搬到这座南方的小镇,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却和她格格不入。

我第一次知道哮喘这种病,并亲眼见证它发作的过程——董如婳面色惨白,一呼一吸之间喉咙发出奇怪的声音,她大口喘气,仿佛缺氧濒死的鱼。

似乎下一秒就会死去。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不配活着。”她对我说。

我诧异她居然有这种想法,同时又不知怎么安慰她。

没有同样的经历,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任何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想陪着她,我很确定。

得知董如婳和我在同一所学校,我决定和她一起上学。

她外婆知道后,特地请我去家里吃饭,笑意盈盈地说道:“以后你们就像亲姐妹一样相处,互相帮助。”

董如婳捂嘴,偷偷地看我一眼。

我在桌子下悄悄地拉住她的手。

在很長一段时间里,我们一起上学放学。

走到巷尾要经过一座木桥,我踩着结实的木桥板,走到董如婳楼下。

二楼的绿萝藤蔓抽出细长脆嫩的枝芽,潮湿的巷子地面反着水光,我站在楼底的大门前,等着她从楼道里走下来。

放学回家,我把掰开的棒棒冰分她一半:“一人一半,感情不散。”

往后的许多年,我吃过很多美味的食物,却再没有比那些五角钱一根的棒棒冰更让我怀念。

太阳落山之后,气温骤降,是一天中最奇妙的时候。

学校后面有座低矮的山坡,我带着董如婳爬上去,在黄土覆盖的沙丘上,我和她肩并肩坐着,絮絮叨叨地聊起学校的趣事。

她坐在落日的余晖里,背后是一大片艳红的夕阳。

我想起以前在书上看过的一段话,于是把它说给董如婳听。

“我想和你去看那山川大海,那在遥远的地球另一端才会出现的北极光。和你并肩散步,在黄昏日落和太阳初升时分。不要太晚,就在明天。”

董如婳笑道:“明天我们还要上课。”

可是我依然觉得很美好。

董如婳送给我一个海螺。

这是她舅舅从海边带回来的,半个食指大,上面的花纹很精致,放到耳边还能听到风声。

我问她:“海螺是否能录音?”

她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说:“肯定可以。等里面的海风消失了,我就把想说的话录进去送给你作纪念。”

可是直到我们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海螺里的风声都没有消失。

我渐渐失去热情和耐心,不再期待无用功。

董如婳和我同校不同班,我依旧每天早早地起床,跑出家门。

而董如婳会默默地站在桥上,等我过去牵她的手。

偶尔我们会买一个棒棒冰,像以前一样,我掰开棒棒冰,递一半给她:“一人一半,感情不散。”

初二之前,我都笃定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散。

相处久了,才发现我和她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她孤僻阴郁,眼里总有化不开的愁。

我问她为什么不快乐。

她捂嘴,笑意不达眼底:“没有啊,我经常笑。”

董如婳太沉重,我努力地想带动她,但是这花费了我太多的心神和精力。

她曾经问我:“你觉得人死后会去哪里?”

我故作深沉地望着天空:“人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骨灰会被埋进土里,灵魂也会消失。”

这太遥远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问这些。

元旦节,学校搞活动,我所在的班级有一个舞台剧,同桌和我负责编写脚本。

那段时间我忙得焦头烂额,一下课就和同桌商量着如何把剧情创作得更有新意。

晚自习下课,我和同桌讨论完新一幕剧情,准备一起去食堂吃宵夜。

一回头,就看见董如婳抱着书本,面无表情地靠着门。

我不知道她来了多久,于是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去吃。

“不用了。”董如婳的声音客气又疏离,“你们的东西我吃不惯。”

这话里的意思很奇怪,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我不明白她突如其来的生气,就像我从来不懂她眼里的愁从何而来。

那之后我们还是会一起上学,会聊起学校的事情,但很多东西又不一样了。

董如婳和我有了距离,我能感觉到她和我已经开始渐行渐远。

散学典礼上,校长笑容满面地给优秀学生颁奖。

董如婳在第二个,她的表情始终波澜不惊,似乎这样的结果早就习以为常。

所有的欢喜与荣耀,她都拥有了。

而我的成绩就是一摊烂泥,为此我经常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茶。

喝茶归喝茶,每次考试我依然考得一塌糊涂。

于是,“你看看隔壁班的董如婳”这句话从老师到父母,都没少对我说。

“小时候你和她玩儿得那么好,也没见你和她一样聪明。”

“都是一个学校的,差别怎么这么大?”

“你但凡有她的一半好,我也不至于头痛。”

一开始我并没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就很烦。

这种情绪逐渐转变成对董如婳的怨恨。

怪她过分优秀,怪所有人都逼我向她学习。

我不是圣人,也不够宽容,面对内心无处安放的慌乱,只能选择最直接的表达。

董如婳来找我的时候,我正在死磕一道数学题,来来回回算了好几遍,结果总是和参考答案差之甚远。

“这么简单你都不会?”董如婳随意瞥了一眼,自然地将解题过程说了一遍,“这题老师讲过啊。”

我握着笔,心里顿时升起一团无名火。

“就你最厉害,全世界你最优秀,我最蠢,行了吧!”我把笔一甩,积压已久的不满如开闸的洪水。

错不在她,这份怒火不该由她承受,她也很委屈。

这是我很久以后才想通的事。

如果双方的性格迥异、身份地位不对等,其实是很难相处长久的。

很多关系,都讲究对等。

对我而言,董如婳的优秀让我自卑,我只能仰望着她的光,活在她的影子里。

这很痛苦,我无法说服自己平静与她相处。

尽管这份痛苦本身并不是由她直接造成的。

初中毕业后,我和董如婳彻底失去了联系。

我想,关于我和她的故事,到这里可以画上句号了。我们都在奔向各自的人生,不会再见。

在这世上,人是很容易遗忘的,现实生活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事,活着的人依然要活着。

我渐渐地忘记董如婳,属于她的一切慢慢地退出我的世界。

后来的一年又一年,我转学,升入高中,毕业,过得顺风顺水,像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我的生活无比安稳。

我和董如婳,到最后只是相识一场。

国庆节放假,我跨越700多公里的距离回到家。

听说镇上的老房子要拆迁,桥对面的老街都被贴上封条。

董如婳一家也曾住在里面。

我问妈妈:“你还记得董如婳吗?”

妈妈正在叠衣服:“谁?”

“就是住在巷尾,不爱说话的那个女孩子啊。”

“她不是死了吗?”

断了的记忆终于被连上,我以为她过得很好,却不想她早就不在了。

我没有再问妈妈关于她的其他事。

后来她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死了呢?

我甚至不想说话。

初中时,董如婳有些碎碎念的习惯,拿一张草稿纸写几个字,课间休息时间悄悄塞给我。

“我们是不是好朋友?”

“你这问题好无聊。”

“是吗是吗?我们是好朋友吗?”

“算是吧。”

那場和董如婳的对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如今想来,我的那句“算是吧”一定让她很伤心。

今年,正好是董如婳去世的第三年。

她与我,天上与人间,永远都不会相遇。

编辑:李鹏修

猜你喜欢

棒冰海螺同桌
海螺与鲸鱼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棒冰棒书签
羡慕我同桌
捡海螺
蜜豆棒冰透心凉
吃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