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合类单元的教学策略浅探

2021-03-16许荣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许荣璇

[摘 要]统编教材除了习作单元、策略单元等特殊的单元外,都是组合类单元。学习组合类单元时,要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整合为抓手,采取一线串珠、多方对比、举一反三等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课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组合类单元;单元课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26-02

在统编教材中,除了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文体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等特殊单元外,其他单元所编排的课文都是以组合类的形式呈现的。这些课文文体各不相同、内容各异,但被编者安排在同一人文主题下,承担着共同的语文要素训练任务,课文之间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特殊关系。这种独立是由每一篇课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而关联则是编者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它们组成的一个临时的整体。对这样组合类单元课文,需要教师根据具体课文内容结合学情组织教学,既要一篇篇地学习,又要从关联入手,采用整体性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达成一课一得的阅读目标,又能完成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教学任务。

一、运用一线串珠的学习策略

单元内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作者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创作的结果。课文在内容上各有千秋、表达上追求独特,相互之间不存在关联,但经过编者的挑选并安排在同一个单元中,并共同承担某一语文要素的学习,就像被种植在一起的几棵树,无论是地下的根须还是地面上的枝叶,互相之间就有了交叉,关系也就由此产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组合类课文之间可能存在的多种组合关系,选择与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紧密联系的关系作为教学的主线,组织学生把每篇课文的学习点有效地串联成一条主线,指向单元目标的完成,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单元的人文主题“金秋时节”与学生学习时的自然时令十分匹配;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既包括阅读教学内容,又包括写作教学内容。不难看出,这四篇课文的文体完全不同,不仅有古诗还有现代诗,更有现代散文,彼此也完全独立。但是,经过编者将其组织在一起,它们又体现出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来:在集中表现秋天的主题下,每篇课文都表达了对美好秋色的赞美之情。《古诗三首》中,《山行》的作者在秋日的山中转悠一天之后,目光定格在经霜红枫叶的美艳上,流连忘返;《赠刘景文》初写的“荷尽”“菊残”,似乎是一种秋日的衰败之景,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橙黄橘绿”的秋景定位为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夜书所见》一诗,描绘儿童沉醉在逗引促织的情趣上,竟然忘了秋风的寒意。《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将被秋风秋雨打落在水泥道上的梧桐叶看成了无数金色的小巴掌,美得让人仿佛进入童话世界。《秋天的雨》在多个形象独特的比喻中,让人觉得秋天的雨不仅神奇无比而且可爱迷人。《听听,秋的声音》在诗的旋律中让秋天里的大树、蟋蟀、大雁等多种声音传递出一首首秋的赞歌。综合起来看,这些课文中的秋天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金色秋天”中“金色”的韵味,而且能够深入体会“金色”的内涵。这就是这些组合类课文的教学主线所在。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安排整体性教学活动。一是找出四篇课文中的秋色、秋景,主要是通过朗读课文、圈画词句来完成;二是对比分析不同课文中的秋色、秋景的表达内容,注意感知在秋色、秋景的描绘中作者的立场、态度;三是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秋色和秋景,圈画出那些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子,感悟作者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赞美之情;四是以不同主题阅读课文,如寻找秋声在不同课文中的表达形式,体会秋声的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五是课文中哪些难懂的词语与秋色的关系密切,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方法加以理解。这样在整体教学中,这一组课文的人文主题“金秋时节”多姿多彩的世界得到了领会和体悟,带有明显特点的句子从语言表达上进行了重点理解,语文要素的学习也得到了落实,学生由此习得了表达秋天的一些重要方法。

二、采用多方对比的学习策略

在组合类单元学习中,最能体现整体性教学的策略就是对比。对比,可以是一篇课文内部的对比,也可以是同组课文之间的对比,还可以是课文与课外内容的对比。不论是哪一种对比,从整体的策略出发,所关注的结果是学习的规律性,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寻找文本的相似点,以此来完成单元目标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深入体会文本中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表达,并尝试迁移运用。

如,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在“留心观察”的主题之下,安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从课文体裁、内容、作者等角度看,有诗有文、有古有今、有中有外,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学习“留心观察”这个主题,懂得连续、细致观察的方法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在这样的组合中,《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都是非常适合用来学习连续、细致观察的,而《古诗三首》通常被认为是难以承担起留心观察的方法及表达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其实,在古诗中开展观察的过程及方法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挖掘、筛选出适合学习要求的语言材料。把《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连续、细致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在不同诗篇中的不同体现。虽然一首古诗不到30个字,看上去难以体现连续、细致观察,但是细讀古诗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连续、细致观察的内涵。《暮江吟》时间上是从“一道残阳”到“月似弓”的连续观察,“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细致观察所获得的结果。《题西林壁》的细致观察在诗句中体现得很明显,即“横看”“侧看”;看的结果是“各不同”,这能够体现出确实看得很细致。但连续观察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在“远近高低”和“庐山”中。对一座山的观察,如果只看一眼或者只从一个角度去看,肯定看不出山上的各种事物。可见,“远近高低”不仅是看的结果,而且是看的过程。《雪梅》中,一个“争”字表现诗人观察得很细致、想得深入,尤其是“逊雪三分白”“输梅一段香”更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有所收获;一个“费”字表明了诗人观察经历的时间长。经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发现,古诗也同样有连续、细致的观察,只是常常为大家所忽略罢了。因为,在古诗的学习中,大家关心比较多的是诗句意思的理解、诗歌意象的领悟等,而作者的观察通常不在学习内容之列。只有借助对比的策略,寻找出能够表达连续、细致观察的语言,才能够有效对接单元语文要素,进而领会编者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落实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在组合类课文教学中,最常用还有举一反三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从其中的一个文本中选择能够开展语文要素训练的、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作为例子,开展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然后,让学生在其他类似的语言材料中开展自主学习,举一反三,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慢慢习得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主题下,编者安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其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要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就要在整体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选择一篇课文中有典型意义的、借物抒情的片段,组织学生体会作者所借的物、所抒发的情感,重点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从描写事物到抒发感情之间所需要的纽带、桥梁。这几篇课文中,虽然都称得上是名家名篇,但相比较而言,《落花生》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落花生》中选取典型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方法。《落花生》一文中,最典型的片段莫过于第十自然段:“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一段话通过父亲的言语表现出花生生长的特点——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下,挖起来才知道,从不炫耀自己。同时,父亲认为这是花生众多好处中“最可贵”的,这样父亲对花生的喜爱之情就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父亲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特点,又用他们平时很熟悉的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的情形与花生来做对比,这样使孩子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出父亲在果实呈现方式上所赞同的观点,进而懂得要像花生一样做人。这种情感最后通过“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得到了很好的抒发。根据这样的学习路径,学生在其他课文中选择类似的片段,自主领悟其描写的事物,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作者抒发的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的。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习作时,不会不顾所写的事物特点而随便抒发情感,懂得抒情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特点进行。

总而言之,学习组合类课文时,要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整合为抓手,采取在共同的学习点上发力的多种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组课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