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线推进”为教师成长赋能

2021-03-16葛丽霞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

【摘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成长关乎学校的发展。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基于学校现状分析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四个维度为教师搭建深度参与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构建成长共同体,成就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梦。

【关键词】四线推进;教师成长;教研课题;成长发展轴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1-0061-03

【作者简介】葛丽霞,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山东威海,264205)副校长,高级教师。

作为一所传统老校的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以下简称“蒿泊小学”),近年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校每年扩班导致新入职教师比例增大,工作5年内的教师占比近50%,这些教师充满工作热情,但缺乏工作经验。二是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约占30%,他们或是认为职称评审难度较大,望而生畏;或是职称评定、各级荣誉等已基本获得,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力,教师职业倦怠严重。2020年9月,蒿泊小学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深感加强教师的专业修炼的迫切性,把“为教师成长赋能”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一份小约定——“教研公约”

蒿泊小学有一份每位教师熟知且认真执行的《蒿泊小学情智教师教研公约》(以下简称“教研公约”),“教研公约”共5条内容293个字。这份“教研公约”是学校经过中层以上领导办公会议、教研组长会议、各教研组会议层层研讨、多次修改后出台的。“教研公约”破解了长期以来学校教研活动高耗低效的问题。

1.有“备”而来,厚实底蕴。

为了让教师的专业底蕴厚实起来,提高教师有理有据、有逻辑的表达能力,学校引导教师主动查找专业文献。“教研公约”的第一条规定是“参加教研活动时要携带自己提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在蒿泊小学,每次教研活动结束时主持人都会公布下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教师每次教研活动前会在知网等平台进行文献检索,在教研活动中以文献资料为理论支撑,支持或者质疑同伴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观点。由此,为教研增加了学术色彩,实现了由经验到理性思考的转变。

2.聚焦处方,循证“医”课。

在对“教研公约”一轮轮的研讨、修订过程中,教师改变了对传统听评课的认知,大家达成了以下共识:每位参与者都要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姿态观课、议课,提倡“先备后观”的观课意识,提倡“欣赏+建议”的议课思维,提倡“描述+点评”的议课方式,提倡借助观课工具,根据观课点进行“寻根问据、聚焦处方”的循证“医”课。“循证‘医’课”即回答“课为什么这样上?”(理论依据、实践检验)、“课应该怎样上?”(原因分析、改进方法)等问题,变听课评判为教学研究,真正发挥了课例研究的作用。

3.工具支持,有效反馈。

为了解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公约”强调: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如实填写“情智教研3+2+1”反馈单。“3”为每人总结本次教研活动中3个印象最深刻的地方;“2”为写出本次教研活动中自己的2个具体收获;“1”是指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确定的1个可以立即去做的行动。这一反馈单的研发有3个作用:一是保障参与者全程、专注参与活动,提高参与度;二是较好地把握参与者的需求,为改进后续教研活动提供依据;三是通过“一个可以立即去做的行动”有效地将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引导教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二、一项微研究——教研小课题

面对专业成长中的瓶颈与困惑,教师应“自我”响应,寻找解决之道。课题研究也就成了当前一线教师的必修功课、必备能力。学校通过开展教研小课题,触发教师专业成长整体的裂变效应,引发教科研工作狀态向深度进发。在区教研中心的引领下,学校各教研组着眼小切口,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小课题,开展了“卷入式”微教研,其主要特征是:全员、全程、全面。

1.全员参与,主题引领。

学校紧紧跟随区教研中心“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工作室成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通过他们将工作室内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成果在教研组内进行二次培训,并将工作室的研究与学校校本研究结合,让全体教师都能及时获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水平。为避免研究主题多变,各课题组结合区工作室的工作重点,确定我校主要研究的小课题。在研究中,各课题组成员合理分工,全员参与。各课题组聚焦教学实践中的典型和共性问题,按照“课例聚焦—现场互动—反思提升”的思路,凸显了各学科团队的协作性。依托区域教研,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得到充分融合,学校教研生态发生可喜变化。

2.全程融入,思维碰撞。

课题研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课题组成员在共同研究中相互激励、发展思维、感受自我成长的变化。一旦“卷入”课题研究,所有成员都变成了主角,交流时“百家争鸣”,所有全程参与的教师都得到锻炼且有所收获。“卷入式”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3.全面提升,共享发展。

“卷入式”课题研究是指教导处“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和教研组“自下而上”的“研磨聚焦”相结合,为每位教师的研究建构了一个“学术场”。这个“学术场”不仅营造了一种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还汇聚全体学科教师的智慧,共享全校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师“集体行走”和“抱团成长”。

三、一个共同体——青年教师成长学院

新任领导班子把赋能教师成长定位为学校长期的工作重点。于是,在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之际,蒿泊小学青年教师成长学院正式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学院通过每日读书打卡、每周教学反思、每月线下沙龙活动等形式,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高理论素养,厚实文化底蕴,促进主题研究成果在青年教师层面落地,让青年教师稳步、快速步入成长快车道。

1.從模仿开始,打造教师成长着力点。

学校借助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开展与“名师同行”工程。这一工程主要是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青年教师成长提速。这一工程下设两个子工程,一是名师论坛,定期组织校内名师分享经验,如葛丽霞副校长做过题为“漫谈读书”和“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的讲座,特级教师杨冰冰做过题为“把我说给你听”的分享,从为师之“道”上促进教师成长。二是名师仿从课,以校本教研为平台,每位教师深入研究一节名师名家的课例,并将课例在组内进行共享,人人都对名师名家课例进行赏析,借力“3+2+1”课例研磨机制,深入剖析名师名家课例的成功之处,切身感悟名师名家的教学艺术,在对比中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从为师之“术”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从阅读开始,打造教师成长发展点。

青年教师成长学院的重要活动之一是开展线上与线下读书交流会。我们选择的阅读书籍分两类:一类是通识类,如《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精准教学系列》《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等;另一类是区教研中心推荐的各学科专业书目。专业书籍的深度阅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因此,我们提出了“悦读,不孤读”的倡议,“汇贤阁”读书亭QQ群就这样应运而生,与同伴共读为专业阅读增添了乐趣。目前,在线上分享自己的读书片段及心得体会已经成了教师的一种习惯。我们每两周开展一次线下交流会,在定期开展的线下读书交流会中组织教师交流答辩,展示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学理论悟精髓”的效果。

3.从反思开始,打造教师成长增长点。

青年教师成长学院的学员每周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得失,取长补短。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每周的教学反思会由特级教师杨冰冰逐个批阅点评,并在每月沙龙活动中进行交流。一个学期下来,教学反思不再是被动地应付检查,而成为教师主动的意识习惯。

四、一条时间轴——“1—3—5—X”教师成长发展轴

人都有惰性,或多或少有“拖延症”,但教师的专业发展时不我待,所以学校要求教师为自己绘制一条成长时间轴,用来时刻提醒、督促自己不断进步。“1—3—5—X”教师成长发展轴(如图1)是贯穿教师成长的一条时间轴,时间轴上标刻的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不同的节点对应不同的目标。

“1”代表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成长目标,主题是“站稳讲台”。这一年教师要接受教学基本功考核,包括普通话、粉笔字、简笔画、板书设计等传统教学基本功,电子白板的运用、微课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此外,我们还要求青年教师至少每两周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每月上一节研讨课,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年开展一个小专题研究,促使青年教师校本研训制度化、常态化。

“3”代表入职3年阶段考核,成长主题是教师自我发展。届时,学校会组织中层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工作满3年的教师进行全面考核——教学实践考核,全方位考察教师的能力,并推荐优秀者参加区级赛课活动。

“5”代表任教5年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成为学科骨干。我们始终认为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就在前5年,这5年是教师历练打磨的黄金期。要想让教师练好基本功,学校应该为其提供平台,形成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X”代表未知,未知即所有可能。经过前5年的引导和关注,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自我研究意识。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发展方向,充分尊重教师的发展愿望和成长节奏,并且会在其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助力其成为名师。

一年来,我们把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次”变成持续生长的“每一次”,让每位教师拥有持续向上生长的能量。教师进入成长快车道,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绩频传。

3735501908260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
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的几项基本素质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