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场景视域下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

2021-03-16林虹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2期

【摘 要】教师实践智慧难以迁移转化,难以模仿习得,在培育时要进入教师的专业生活场景,进入具体教学情境中并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诠释。策略一是支持对自我教学行为的专业反思,策略二是促进对学生学习机理的专业理解,策略三要引领对独特教学场景的专业聚焦。

【关键词】专业场景;实践智慧;专业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1-0024-04

【作者简介】林虹,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南京,210008)副局长,高级教师。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关于“如何教学”“何时何地采取何种策略教学”等问题的高阶思维与价值判断,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和智慧积淀,时刻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教师的“实践智慧”不同于那些外显的理论知识,它有着“隐性”“缄默”的属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确实看到一些优秀教师有着很强的专业判断力、教学胜任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实践智慧”却很难迁移转化,很难模仿习得。而其培育唯有进入教师的专业生活场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诠释。

一、支持对自我教学行为的专业反思

教师“实践智慧”,是反思性实践取向的。教师不断深耕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逐渐形成反思型教师的心智模型以及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主张。因此,基于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成为发展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可行路径。为此,我们在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指导下尝试“基于数据证据链的课堂观察”,帮助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师生对话特征、知识结构、技术运用等多个维度透视自我,实现对自我教学行为的整体反思。

以W老师执教的“可能性”一课的课堂分析为例,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有精心、精当的设计。W老师在课堂中也多次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学习,很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然而教学成效却仍不十分理想。为什么?具体分析“数据证据链”,我们有了新的发现。

其一,这节课的问题类型。在S-T曲线分析中我们看到偏向S轴,表明学生行为多于教师行为。师生行为的转换率为0.39,略高于全国小学理科常模(0.34),反映出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并且师生交流很充分,符合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推理性问题占了62.07%,高于常模数据(45.17%),创造性问题占了17.24%,高于常模数据(12.84%)(见图1);相对应的学生回答类型中,学生推理性回答占比68.29%,高于常模数据(50.98%),创造评价性回答占比14.63%,高于常模数据(10.19%);同时W老师在选择学生回答方式中,讨论后汇报比例为18.42%,远高于常模数据(6.06%)(见图2)。以上数据证据链表明,W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互动是充分并且有效的,学生在W老师的引导下,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型的方式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但在本节课中并没有采集到批判性问题(需要学生变换角度做深层次思考或反思的问题,其核心是解释、分析、评价、推论、说明和自我调节),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二,本节课的对话特征。W老师本节课对话深度比例为:深度为一的对话占比62.50%,低于常模数据(69.76%);深度为二的对话占比25%,略高于常模数据(23.99%);深度为三的对话占比8.33%,高于常模数据(4.23%);深度为四的对话占比4.17%,高于常模数据(2.58%)(见下页图3)。再结合有效性提问中问题类型(推理性问题比例高于常模、创造性问题比例高于常模)、学生回答方式(讨论后汇报比例高于常模)与学生回答类型(推理性回答比例高于常模、创造评价性回答比例高于常模)的数据,且课堂中并没有出现学生焦虑的情况,所有学生都能积极配合W老师。综合表明W老师十分善于与学生开展深层次、高质量的对话,能够通过师生的对话,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追问和引导。但在本节课中,没有采集到W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在“问题解决”方面这样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帮助教师回看、审视、分析自我教学行为决策及结果,W老师意识到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要更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思考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从“封闭性对话”走向“开放性对话”、从“教师控制性对话”走向“师生话语共同体”,从“知识传递教学”走向“知识建构教学”。“基于数据证据链的课堂观察”,成为撼动教师内心、支持教师深度优化教学、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力量。

二、促进对学生学习机理的专业理解

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带着情感反复研究学生、发现差异、优化学程,不断深化对学习机理的认识。

第一,需要了解学习者差异,支持儿童“自我系统介入”。儿童“自我系统”介入的前提,是对学习者差异的分析。教师可选择知识内容、预备技能、学习心理等不同维度的前测,了解学习者“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预测其不同学习潜力,从而自如地为其调整教学方案,引领不同的学习者打开“自我系统”,主动参与学习。

第二,需要研究学习支架的搭建,支持儿童“元认知系统决策”。例如:如何设计支持儿童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善于将知识放还到情境意义脉络中,放到容易引发认知冲突的思维中,放还到“需要类似思维”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放还到让儿童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情境中,设计激活儿童自组织学习的路径,在情境中引发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再將情境中的知识抽象为学科关键概念或能力,在新情境中进行检验。再如,提升设计支架儿童学习工具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建立联系、学会有序展示自我思维的工具图,引领学生习得学科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搭建与他人探讨反思的“脚手架”,如写作框架图、整本书阅读地图等。

第三,需要探究如何支持儿童吸纳、选择与创造。教师需了解如何支持儿童在学习中吸纳、选择与创造,借助工具观察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式,促进共同学习。例如:课前进行学生学习起点分析;课中进行学生学习状态分析;课后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分析,尤其关注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困难。

第四,需要研究如何支持儿童元认知系统自我评估反思与调整。教师还需增强对儿童学习反馈机制的了解,持续帮助儿童学会自我评估反思与调整,展示学习成果,联结新的问题,推高深度学习。

如此,聚焦儿童“自组织”学习的历程,才能在教学全程更智慧地呼应儿童的学习需求,为儿童亲历认知铺设有效学习路径。

三、引领对独特教学场景的专业聚焦

教师“实践智慧”更是教学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标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师快速适应居家教学,尝试运用AI人工数智技术重构作文的教学流程,“人工”与“智能”共同支持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历程,教学因此变得温暖而美好,这也是一种“实践智慧”。

策略一:创设暖“学程”,为儿童“自习作”导航。通过电脑或手机端登录“慧学平台”,教师在居家学习时光里穿越时空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学生在教师引领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经历了这样一段完整习作“学程”。一是发布任务,预学试写。教师邀请学生进入线上会议室进行习作前指导,适时播放“慧学平台”中的教学微视频,打开思路、答疑解惑,待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后,再依据教师发布的习作要求试写初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惑,可以随时、反复观看习作指导课的教学微视频。二是朗读上传,AI批改。为控制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同时也引导学生养成“完成初稿后朗读、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教师会请学生先在稿纸上写作,写好后字正腔圆地朗读自己的作品,通过语音录入的方式上传作文。“AI智能老师”先进行批改,瞬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典型语病甄别、标注出来。三是教师批改,学生“磨文”。语文教师再进行眉批、总批,经历多次修改,学生习作即将定稿时,语文教师还会结合“AI智能老师”的批改,紧扣本次习作目标,综合学生本次习作全程情意态度、能力方法等表现,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评价意见。

策略二:给予暖“评价”,为学生“适性化”赋能。居家习作,如何让学生有持续的写作动力?借助“慧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络相似度”评价,在学生心中播撒“诚信”的种子;通过“微课处方”评价,推送适切的微课,帮助学生对习作典型问题、学生个体习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反思、改进;通过“习作趋势”评价帮助学生观测自我的学习,唤醒不断修改作文的积极性;通过班级、年级作文发展趋势,整体反思教学得失。

策略三:营造暖“部落”,让每个儿童展现自我。居家时光很孤单,然而“慧学作文部落”却很热闹。“精品作文”空间展示小作家的杰作;“校园文豪榜”上,不少“小文豪”榜上有名;“校园评论家”圈子里,那些不一定會写但愿意欣赏、学习他人佳作、积极评论的孩子也找到了自信。我们有趣地发现,位居学校“校园评论家”首席的活跃分子,居然是一个平时在课堂上一声不吭、胆小羞怯的“闷葫芦”。

面对独特的教学场景,教师智慧地通过“暖学程”为儿童“自组织习作”导航,推送“暖评价”为学生“适性化”赋能,创设“暖部落”让学生在童年里自信成长。此时,我们发现,教师“实践智慧”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的对现场变化趋势敏锐感受、判断的洞察力;还是教师在经历复杂的教育情境、瞬息万变的教育发展态势后,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恰当引导的能力;是引领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与创造,愿意与他人开展心灵对话的魅力。并且,教师“实践智慧”可以通过专业的路径、专业的方式、专业的场景,获得持续的生长。

3980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