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华重工:砥砺奋进的五年

2021-03-15王丛歌

中国水运 2021年2期
关键词:振华重工码头

王丛歌

2020年底,全球十大港口排名出炉,我国港口占据7个席位,其中,上海港更是蝉联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港口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有效地发挥了“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作用,这些重大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众多企业的砥砺奋进。作为知名港机装备制造企业,振华重工为榜上有名的十大港口全部提供过港机设备,不仅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港口发展,也为全球港航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5年间,振华重工紧随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以装备制造为本体、以资本运作和‘互联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经过不断实践,振华重工进一步巩固装备制造优势,2020年底产品成功进入全球第104个国家和地区。在保持传统主业优势的基础上,振华重工积极开拓智慧产业、民生消费、数字产业等新兴业务,努力实现“弯道超车”,特别是在自动化码头建设、立体车库等新业务领域实现突破。

1 团结合作 加快“走出去”步伐

2020年7月19日,一封招标通知邮件,让正在准备德国DB轨道吊项目的振华重工投标团队一时“措手不及”。原来,项目截标日期是8月17日,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份“要求极严格”标书,并译成德文。“中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事实,一想到这是公司产品进入德国内陆轨道吊市场的‘敲门砖,意义非凡,这场‘关键战役我们一定要拿下!”振华重工德国子公司负责人陈幸超说道。

为了保证多达30余份投标技术资料按时完成,由国内投标小组和德国子公司组成的投标团队决定“多管齐下”,将每份资料整理工作具体到人,“我们和德国子公司每周召开三次视频会议,检查资料汇总进度,审核资料合规情况,确保每个环节准确无误。”国内投标小组负责人陶宁说道。

克服疫情、时差、语言等困难,投标团队互相配合,在技术澄清电话会议中,投标小组用英文回答问题,德国子公司用德语转述,将用户关心的问题一一详细反馈。最终,振华重工的专业和敬业赢得这一项目,标志着其轨道吊首入德国市场。

“十三五”期间,振华重工扬帆出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稳步“走出去”,产品新进入10个国家,散货业务首入日本市场、半潜船运输业务首入欧洲市场、钢结构业务首入澳大利亚市场,践行“世界上只要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就要有振华生产的起重机在作业,让中国名牌响遍全世界”的企业使命。

2 创新突破 实现从“0”到“1”

2017年7月,振华重工波浪补偿系统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200吨深水重载波浪补偿绞车系统”,标志着我国在波浪补偿技术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波浪补偿装备的国产化。

振华重工海工集团总工程师蔡东伟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坦言道:“整个研发过程大家都是在崩溃的边缘奋战,最终能够突破这个‘卡脖子技术,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毕竟这种技术过去也只有国外才有。”

蔡东伟介绍,振华重工早在2007年便涉足波浪补偿技术领域,进行一些前期研究。后来承担国家发改委“深水重载补偿绞车”科研课题任务,专门组织科研攻关团队进行研究,起初遇到了国外供应商的“轻视”,只出售整个系统,拒绝出售单个元器件。项目团队将所需元器件拆分,组合成需要的形式与国外供应商反复协商,同时考虑国产化替代方案,推动研发逐渐步入正轨。

研发之路无坦途。攻关团队研发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拦路虎”,不断调整算法、去除白噪音、克服100毫秒的延迟、试验过程中新的误差……“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谁也不愿放弃,大家憋着一口气,加班加点也要攻克难题。”蔡东伟说。最终,波浪补偿系统实现了“0”的突破,该技术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并已成功推向市场,在深海安装、海上风电运维、海上油气等领域予以应用。

5年来,振华重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从助力“长征七号”走完最后2.8公里的转弯装置,到可潜入海底的水下机器人、“振渔”系列深远海养殖装备,再到天鲲号、“龙源振华叁号”、立体车库、南极科考装备、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等,振华重工的创新产品既能“助飞”又能“下海”,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荣获各类科技奖项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申请专利1067项,获得授权的专利共669项,其中,国际发明21项,国内648项。

3 全心全力 助力重大项目落地

瓦多港位于意大利西北的利古里亚大区,凭借其在地中海的独特地理优势,自12世纪起持续了数百年的繁荣。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发展,旧码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货运结构、码头功能等都急需改变,“举步维艰”的瓦多港期待注入新鲜血液。

2018年中旬,一台台港机设备漂洋过海陆续抵达意大利,这是振华重工为意大利瓦多自动化码头提供的岸桥与场桥设备。为了保障意大利首个自动化码头顺利开港投产,振华重工在生产基地打造首個自动化真机调试基地,1:1全真模拟瓦多现场,在设备发运前完成所有单机调试工作,这样运抵后经过验收便可直接投入运营。同时,创新性地接入码头管理系统,与意大利码头现场进行远程联调,大大缩短了后期设备调试时间,为顺利开港奠定了基础。

2019年12月12日,意大利瓦多自动化码头开港现场,数千人目光聚焦在蓝色岸桥上,看着它流畅地将悬挂着意大利国旗的集装箱精准放置到集装箱货轮上。这一刻,掌声从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中国企业带来的先进设备和运营系统为意大利建设首个自动化码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瓦多港控股公司总经理保罗·科奈多说道。

意大利瓦多港自动化码头是振华重工首个欧洲智能堆场项目,也是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中意双方重要的“牵手”项目之一,标志着中国“智”造与欧洲标准经过不断撞击终于成功融合。如今,瓦多港运行良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南欧“门户港”,极大地促进了意大利北部的经济发展及居民就业,也为欧洲与非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地的货物来往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

“十三五”期间,振华重工参与了港珠澳大桥、英国昆斯费里大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等多个国内外重大项目,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助力项目竣工投产。

4 不忘初心 践行国企责任担当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振华重工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积极参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定点扶贫乡镇以及临沧市、怒江州贡山县、怒江独龙族自治县等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20年11月,振华重工定点帮扶的兔峨乡所属怒江州兰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振华重工每年都会举行爱心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公益组织“鲁冰花舍”孤残儿童的医疗救助。“叔叔,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们呀。”“叔叔一有时间,就来看你们。”这是振华重工慰问公益组织“鲁冰花舍”孤残儿童,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关怀,临别时孩子不舍的画面……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振华重工在生产基地开启“绿色变革”,在雨水收集、外场油漆喷涂、电焊烟尘、废气排放、环境污染物监测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环保措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从文体活动、青年club,到日常衣食住行、婚恋交友,振华重工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振华人提供“家”一般的关怀,让企业成为员工的“暖心港湾”。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振华重工统一部署、科学防疫、有序复工,振华人克服重重困难,“逆行”全球,通过设备“云调试”、项目“云签约”、卸船“云指挥”等方式,为保障全球港口物流正常运转贡献了振华力量。

如今,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展望“十四五”,振华重工立足当下,扬帆再起航。

猜你喜欢

振华重工码头
大块头和小不点
大型重工结构件焊接自动化生产
中海重工暴跌近70%紧急停牌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三菱重工或将再次放弃豪华邮轮建造业务
乡村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