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助教,以读促学

2021-03-15李洁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旷达苏东坡苏轼

李洁

诗词是语文教学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就有诗歌36篇、古诗词48首。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以读助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诗词大意,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知人论世,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主旨深意。读有很多表现形式,学生可以自由朗读个体解读,可以齐读集体感悟,可以默读深入思考,可以跳读关注重点句子等。本文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对诗词教学中以读助教,以读促学进行了有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在词中抒发了自己由情绪高昂到矛盾惆怅,再到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过程,在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心怀亲人、情系天下人的苏东坡,一个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真实的苏东坡。本词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政治抱负,也感受到了欧阳修醉翁亭内与民同乐的喜悦,再次走近苏东坡体会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热爱,与前两篇文章相比较,更多了几分释怀之后的肆意和洒脱。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诗词已经有一定的感知鉴赏能力,他们对《水调歌头》也比较熟悉,不少学生还能哼唱出来,对他们来说,学习的难度就减少了很多。不过,初步的感知鉴赏并不能代替深入的思考,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是很欠缺的。

三、教学目标

(一)品味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二)感受

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感受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了解

了解作者望月怀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思想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文中,笔者从作者的情感变化、诗词的诵读教学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五、课程资源

学生对《水调歌头》比较熟悉,学习难度相对较小,但对苏东坡复杂、矛盾的情感变化理解较为肤浅。因此,笔者在学期开始就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并将其作为课外辅导资料应用于教学中。

六、教学方法与工具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诵读品味法、问题点拨法。

(二)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借助PPT制作课件,还可以借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行教学。

七、教学安排

(一)导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时之月在古人笔下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导入语要简洁明了,直入主题,或者与主题相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本课以“月”引出诗词,以“情”和“思考”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见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了解诗词的结构及每一部分的内容概要。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缘由;上阕:描述了诗人向往天上又迷恋人间的矛盾思想;下阕: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由怀念弟弟转而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朗读,先读朗读全文,再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本文以读开篇,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诗词的结构(词牌名、題目、小序、上下阕)及大概意思。

(三)读中悟情

此环节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字斟句酌中品读诗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八句,句句含情,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了作者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表现了作者心生疑问,对“天上宫阙”之问,内心十分迷茫。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欲”和“恐”将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表现了作者矛盾之后还是选择了热爱的人间生活。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内心满是思念之情,以致于不能入睡。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因为思念,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概括。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哪能事事圆满、处处如意,还是放宽心胸,豁达对待吧。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品读的,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节奏、重音、语气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四)读中知人

1.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056年,三兄弟随父回家奔丧,守丧三年;1066年,苏轼父亲去世;1067年,苏轼妻子去世;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贬至杭州;1074年,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1077年4月,改派徐州任知州……

2.让学生选读文中“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归去”“人间”“人有悲欢离合”等句子,解读其中的深层含义。苏东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最终选择的是乐观和奋发,此时“乐观旷达”之情便呼之欲出了。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学生大多知道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他的词风“豪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对苏轼的生平却不太了解。苏轼丧母、丧父、丧妻、自请外派、一贬再贬的悲凉处境,使得他的矛盾、惆怅及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更为突出。

(五)读中解“旨”

1.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但其实还有不少诗人也在“望月”,如李白的《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对比阅读。李白的最后两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依然在写月,但是只表达了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不如东坡的旷达乐观。

《水调歌头》由月感发,对月怀人,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感慨、对弟弟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诗词主旨更宏大,更引人深思。

3.情感态度拓展。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希望学生以后遇到挫折时不要消沉,要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我们要努力争取成功。

设计意图:对比李白的《把酒问月》,不仅能够突出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还能够让学生多学学苏轼乐观曠达的心态,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也能乐观前行。

(六)作业布置

假如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苏轼说什么?请完成小练笔(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1.读中见义

2.读中悟情

3.读中知人

4.读中解旨

八、教学思考

本课以读为主,读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是“读中知人”,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文章中的人物比较好奇,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文本的拓展部分比较感兴趣。这节课结束后,笔者的感触最深,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我们怎样才能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体验呢?教学内容拓展的宽度和广度又该如何把握呢?显而易见,一节好课,不仅仅在于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还在于带他们走进了怎样的世界。课后,当我看到学生一个个捧着《苏东坡传》津津有味地阅读时,我想,阅读的时光亦是课堂时光,诗歌教学应以读助教,以读促学,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旷达苏东坡苏轼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苏轼吟诗赴宴
千年英雄苏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