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向美而行

2021-03-15吕国文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2期

吕国文

统编教科书比较注重文体意识,选文在以记叙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为主体的基础上,编排了很多文体单元,其中四年级综合性学习单元就为学生呈现了四篇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无论是儿歌、童谣还是儿童诗,都是零散地编排在不同人文主题单元的,且分别承担着识字、学句、理解句意等任务。新教材单独呈现的诗歌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迈入诗歌的大门,较为规范、系统地学习诗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诗歌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形式美,二是语言美,三是画面美,四是情感美。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表达形式上,诗歌语言精炼,画面优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学习诗歌时,更多的是要在读和写的过程中体验、感受诗歌的美,而不是记住“想象丰富、韵律自由、形式不拘”这些描述诗歌特点的概念词。笔者在诗歌单元教学中,对单元要素“初步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进行了简要的探索。

一、在对比中发现诗歌的形式美

现代诗歌是一种形式自由、呈现方式多样的文学体裁,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收入了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的164首小诗。诗集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那一顆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第一首诗没有押韵,句式排列错落有致,后三行句式相同,节奏相仿,整首诗层次分明。第二首诗同音成韵,一韵到底,回环往复,反问句的排比强化了作者的情绪和诗歌的情感。第三首诗同字成韵,强弱分明,节奏高低起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现代诗的韵律、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也与现代人自由的生活、想象和表达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二、在品读中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这些文字,使学生从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例如,《繁星》(一五九)中的“风雨”一词出现了两次,第一个是指自然界的“狂风暴雨”,第二个是指经历的困难、挫折。对于“狂风暴雨”,学生在电视上都看过,在生活中也经历过,不难理解。而人生经历的困难、挫折,大多学生没有太多的感受,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理解“风雨”的意思。艾青的《绿》一诗第三小节: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文中的四个景物虽是普通的景物,但代表着一定的意象,“风是绿的”代表着绿色带来的舒适之感,“雨是绿的”代表着绿色带来的润泽之恩,“水是绿的”代表着生命之光,“阳光是绿的”代表着向上之态,如果仅仅停留在能说出“什么的什么是绿的”这种句式,就品不出诗歌语言的味道了。第三篇诗歌《白桦》中的“玉立”不仅是一种形象,更是一种挺拔的品格。教师讲授诗歌时,应该让学生品读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语句,使其能够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以此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知力。

三、在想象中走近诗歌的画面美

没有想象的诗歌就不是真正的诗歌,没有想象的诗歌教学也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现代诗同样包含着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等着我们在想象中走近它。讲授《绿》一课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想象绿的颜色,想象绿的意象,想象绿的动作,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一幅幅绿色的画面;讲授《繁星》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母亲膝上”的温馨画面;讲授《白桦》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想象白桦的样子。这些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美,还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美。

四、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载体。对小学生来说,诵读是感受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繁星》中作者对母亲的依恋、思念,还是《绿》中作者内心的愉悦,《白桦》中作者对白桦的赞美、喜爱等情感,都需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层层深入,用心体会。

总之,诗歌的美在于对比的探究,品读的赏析,想象的体验,诵读的实践等,学生只有认真学习了,才能感受诗歌的美,才能提升自身审美情趣,才能提升自身鉴赏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