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雄心峰会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2021-03-11周亚敏

紫光阁 2021年1期
关键词:雄心气候变化峰会

周亚敏

2020年12月12日,在联合国倡议下,气候雄心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75国元首或政府首脑、28个国际组织、地方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及青年代表参加。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举行气候雄心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不仅彰显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决心,也反映出世界各国采取气候行动的紧迫需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峰会上提出新理念和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迈上新征程。

气候雄心峰会的重大意义

峰会从目标和议题两个方面全面提振全球信心。中国、欧盟、法国、英国等提出实现气候承诺的具体路径,如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增加森林蓄积量、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减少对化石能源项目融资等,为达成碳中和的长远战略目标提供了具体路线图。从议题而言,此次峰会不仅涵盖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领域如减缓、适应和资金机制,而且涉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的绿色转型和复苏,展现了全球气候合作的雄心、行动力度的雄心和落实行动的雄心。

峰会凝聚各方共识,认同气候变化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团结合作是“必选项”而非“可选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具有超强的负外部性和破坏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也无法独善其身。自1995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以来,人类社会在跌宕曲折中不断加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虽然部分国家冒天下之大不韪退出《巴黎协定》,但峰会的累累硕果表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没有因霸权国家的阻挠而减弱,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韧性反而不断增强。

峰会敦促各国立即采取行动,为2023年后实施“五年盘点”机制奠定基础。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认为,目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1%的126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正式通过、宣布或正在考虑净零目标。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低碳复苏可能会使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但由于接近全球一半排放量的国家仍然没有清晰的减排战略和路线图,因此还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致力于1.5℃温控目标”。实现全球气候治理既定目标的时间紧迫,需要各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并立即采取行动。峰会在评估过去五年各国气候行动的成果基础上,再次传递出必须加快减排步伐的信号。

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引领者

在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三点重要倡议,宣布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四项新举措。不仅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度转变—从重要贡献者到重要引领者。

中国从治理理念层面引领全球气候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主张,即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面对气候變化,人类命运与共,所以需要“团结一心”;各国国情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存在差异,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所以需要“各尽所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需要“绿色复苏”。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的全球气候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作、共担和分享精神。

中国在减排目标层面激励各国采取有效行动。中国在此次峰会上提出的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充满信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提出大幅提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等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而言,要实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意味着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中国的气候“雄心”激励其他国家设定更加积极有为的气候目标。

2020年8月28日,在哈萨克斯坦科斯塔奈州风电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吊装中国生产的风机叶片。

中国在减排行动层面取得令各国佩服的成就。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美丽清洁的世界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30%;启动首个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能源领域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是排名第二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两倍;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陆域面积18%;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多个珍稀物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推进;2000年以来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数量等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中国立足于生态文明实践,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指导思想,切实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关键

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没有哪一个议题能比气候变化更影响人类整体命运。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0人类发展指数,首次纳入碳排放和材料足迹两大全新指标,呼吁所有国家重新设计发展道路。

各国在气候灾难面前是利益交织、安危与共的共同体,必须摒弃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单边主义思路,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行动。《巴黎协定》的成功签署是多边主义合作的成果,而其落实同样需要多边主义行动。

峰会上的中国主张和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展现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的一贯立场,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气候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若世界各国都能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则世界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未来可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雄心气候变化峰会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雄心壮“智”塑品牌,四载春秋担使命——记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四周年
自 然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历届峰会回顾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