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思维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1-03-10林晓敏

课外语文·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必须从教什么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建构思维型课堂。在思维型课堂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尝试从借助情境设置,引发认知冲突;通过问题驱动,推动思维发展;依托总结反思,形成思维策略;利用应用迁移,发展创造思维四个方面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思维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思维型课堂;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4-0107-02

【本文著录格式】林晓敏.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思维型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外语文,2021,20(04):107-108.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019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其中与学习和思维的变革直接相关的素养是:“自主发展”板块中“学会学习”的维度和“社会参与”板块中“实践创新”的维度。世界教育排名第一位的芬兰,2016年8月实施新大纲,其教改的核心是从以前的教什么向教给学生会如何学习转变。日本2016年12月审议通过新大纲,教改的核心从“教什么”向“关注‘日常生活导向下的学生学习”转变。从国家的教改目标可以看出,要达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今后我们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必须从教什么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建构思维型课堂。

而目前我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状况基本是学生以做题为学习,对学习无兴奋、责任的体验,导致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实质越来越远离学习;教师承受着考试评价压力、课时压力等,导致教学中很难将知识技能与素养目标同时落实。这些与国家教改的培养理念恰恰是背道而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构建思维型课堂。

二、思维型课堂及其理论

思维型课堂旨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林崇德与胡卫平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思维型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认知冲突、自主建构、思维监控、应用迁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加速认知过程。通过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全面建构认知。自主建构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凸显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从个体经验出发的理性认知建构理念。自我监控力是教学力和学习力的核心,它着重突出教师和学生的总结和反思;应用迁移是为了应用掌握的知识,并迁移到领域中去,发展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创造力,重视这一点,在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有很关键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思维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基于林崇德和胡卫平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本文尝试结合初中语文的课例对思维型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探索。

(一)借助情境设置,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当初始认知结构与实际情况不符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或冲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紧扣重点,参与学生体验,设置生活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做决定,诊断学生的基本知识,然后建立一个“两难情境”,以创造矛盾,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积极主动对待学生提问,指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解决矛盾。

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孔乙己》到店喝酒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场景中,更好地体会文章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可以选定两名学生根据自身对角色的理解程度扮演秦王和唐雎,大胆模仿两人的语气语调,创设一个堂上争辩的场景,表现唐雎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和秦王的欺软怕硬、色厉内荏。

(二)通过问题驱动,推动思维发展

有效问题是指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问题。构建教育结构的关键是塑造问题。一堂好课必须有许多有效的问题,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建立学生的师资队伍,了解学生积极建设的过程。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现有开发区”的问题是无效的,“潜在发展区”的问题是无效的,只有“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在通过问题驱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策略上,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设置问题,二是多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成式问题。

例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把握“看与被看”的叙事视角:

孔乙己一到店便遭众人笑,笑他的是什么人?笑他什么?

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笑”与“被笑”这一关系相当微妙,你作何思考?

又如,学习《老王》一课,可通过“他靠着活命的知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句引出问题(1)“活命”和“生活”有什么不一样?(2)文章中哪些词句能体现老王的状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了解老王,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通过问題(1)杨绛为何称呼拉车的为“老王”?(2)老王去世后作者感到“不安”,你怎样看待这个“不安”?由此引出对杨绛的同样处于“活命”的状态的解读,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文章中心。

(三)依托总结反思,形成思维策略

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它强调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能力,强调计划、控制、评价和控制,更全面地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清思维、促进认知发展,从而概括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法、形成思维策略,真正达到学会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学会内容。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梳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接着,理清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整理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再进行总结,得出解决问题的共性方法,形成思维策略。

例如,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例子梳理文章中和“慢慢地、稳稳地”散步一样的“慢慢地、稳稳地”文字表达风格;接着分析这些句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特点——前后对应、对偶、整齐;最后总结、提炼出这些句式的共同点——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持,思想相辉相映,情感相融相生,从而得出这篇散文的独特的写作特点,形成思维策略。

又如,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进行学习后,带领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带领学生在梳理文章对表现紫藤萝花的处理上学习在状物抒情文中作适当的人物穿插;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对“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处理学习不露痕迹的时空穿越;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由“物”向“情”的过渡学习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最后,总结提炼文章的写作技巧:首尾呼应、“人”“物”穿插、时空穿越、虚实相生。

(四)利用应用迁移,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语文学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学科。在文学创作中,要用创造性思维来表达审美体验、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安塞腰鼓这一地方文化特色、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后,可通过“这样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你想和谁一起看,想告诉他什么……”引导学生将文章的震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应用、迁移到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上。学生可能回答:“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告诉他们:放心吧,我的生命,也将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绎。”“我想和情绪失落的朋友一起看,告诉他:不要垂头丧气,不要灰心气馁,我们一起活出生命的激情。”……

又如,在完成《愚公移山》一文的基本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场辩论赛,正方以“愚公应该移山”为观点,反方以“愚公不应该移山”为主题,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进行准备、讨论,开展自由辩论。整个过程,学生必须充分理解文章,运用课堂已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分析、辩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实现创造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任虎虎,赵强.“思维型”课堂的基本特征及构建策略[J].物理教学,2016(6).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林晓敏,女,1981年生,广东潮州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平面公益广告的视觉符号建构策略探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