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师范学院《作物栽培学》教改实践探索

2021-03-10吴亚男胡海军高智席隋常玲关晓溪

绿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田间农业课程

吴亚男,胡海军,将 琪,高智席,隋常玲,关晓溪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1 引言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自1953年后实行教学改革,1957年出版教科书并定义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58年以后,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简明阐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范畴[1]。同年初,南京农学院将劳动列入教学计划,结合专业进行现场教学,实施“农村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经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2]。甘肃等业余农业大学将作物栽培列为专业课程[3]。1987年,罗鹏涛强调要重视作物栽培学研究[4],至此,作物栽培学在农学领域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强调教材要简明扼要,教学内容适当取舍,重能力、强实践、改方法、提效率,其中,山西农业大学建立以“提前、强化、结合、连续”八个字为指导思想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综合运用发现法、暗示法、图表法、范例法及五步教学法[5~8]。20世纪90年代,精选教学内容,注重讲授实效,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树立整体概念、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德育智育相结合,修大纲、改方法,应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合理布置实验计划及内容,重验证、启发[9~15]。21世纪,作物栽培学进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突出其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侧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突出区域特色[16~23]。

遵义师范学院《作物栽培学》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2周,是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将《农业气象学》《耕作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10余门课程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并运用于指导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品质提升,充分发挥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地位,旨在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实践,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贴地气型”农业人才。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壮农”情怀

兴趣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作为专业课程,传统的讲授让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一情况,在开展作物栽培学绪论讲解过程中,通过传说神农氏尝试筛选出五谷“稻、黍、稷、麦、菽”引入本门课程,并强调农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由此引出农业发展历程由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精准与有机农业。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奇故事、名人故事等,将理论知识讲解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强化专业特色及服务地方的实践应用,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自豪感、认同感的“爱农、学农、壮农”情怀的应用型人才,立志服务地方,发展壮大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课时精简,在教学内容、三维目标、方法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法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期初始,布置学生查阅文献并确定试验设计,通过盆栽试验播种2~3种作物,在讲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田间观察、监测、分析,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而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学生“三观”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规范,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讲解时注重知识的串联整合,突出重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精炼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增加现场教学。结合地方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及时更新学科前沿技术理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4]。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课程内容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同时注重整体思路的构建,在田间实践体系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围绕贵州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十二个产业方向进行,将生态渔业中的“稻+”运用于实践教学,由田间肥水管理等常规种植操作,观察、监测、鉴定、分析并制作PPT进行总结性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强化实践教学的应用。

5 “线上+线下+田间”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根据整体学习及教学经验,设计“线上+线下+田间课余”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具体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线上+线下+田间课余”教学体系结构

遵义师范学院作物栽培学采用“线上+线下+田间课余”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总结近5年教学经验,强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以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兴趣的培养。

5.1 增强实践教学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避免“纸上谈兵”及“黑板种地”,此过程结合教师课题,积极引导学生申请大创项目,注重作物栽培的实践应用。

5.2 以景入境

以图片形式,针对生活中常见作物及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等对农业的贡献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查阅文献、设计试验到总结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增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兴趣及思维空间的提升。

5.3 重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通过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注重学评、同行及督导评价,常反思,勤改进,注重学生总体思路的培养,让学生体验自己设计的教学,改“保姆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当时候学会“示弱”以增强学生自信。

5.4 强调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对于重难点需加强语气并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印象,并在实践及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课程总体思路的培养。

5.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入自评、互评环节,每位学生为自己自查阅文献到设计试验,到观察测量,到PPT制作总结,最后到教师总结、监督评分。总体教学评价包括结课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查阅文献+设计试验+课堂表现+自主学习+课程作业+随堂测试+小组讨论+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

田间农业课程
国内农业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