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退耕还林农户生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2021-03-10梁明友

绿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变差金融资本生计

梁明友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林业和草原局,四川 木里 615899))

1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不过也使得作为农户生存根本的土地资源大大减少,部分农户出现了生计困难的问题。有研究指出,对于绝大部分退耕还林农户,实际收入水平都有一定的增长,不过其在增加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方面并不具备直接的促进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就退耕还林农户的生计资本差异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生计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巩固退耕还林效果,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案例分析

以凉山州木里县为例,其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辖区员面积1.3万km2,全县平均海拔3100 m,相对高差4488 m。木里县有着长江上游非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也是仅存不多的成片原始林区,为了对其进行保护,于2004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截至2016年,累计退耕面积3.14万hm2,占据退耕前耕地总面积的30%,全县退耕还林农户的数量超过10万。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的问卷调查,在考虑各乡镇经济状况、退耕还林执行情况等因素的情况下,选择4个样本乡镇共8个样本村,每村选择20户农户,一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55分,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达到94.38%。

3 退耕还林农户生计变化

3.1 生活状况的变化

样本农户非农就业时间与生活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农户非农就业时间与生活状况 %

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户的农业劳作时间大幅度下降,不过非农就业时间增加的农户占比仅为54.67%,这也表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能够推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退耕补贴与种地收入的差异,会对农户的金融资本产生影响,结合退耕补贴的发放情况以及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计算农户退耕前后的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如果结果与区域内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差值不小于5%,认为农户的生活状况变好,其在面对退耕还林政策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差值在-5%到5%之间的农户生活状况无变化,对于退耕还林政策的适应性一般;差值在-5%以下的农户生活状况变差,对退耕还林政策适应性差。依照林木类型,将退耕还林农户分为生态林农户和经济林农户,结合表1分析,生态林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增长比高于经济林农户,不过农户对于退耕还林政策的适应性相对较差,因为其生活状况变差农户的比重较高[1]。

3.2 生计资本的变化

生计资本包含了5种不同的资本类型,分别是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生计资本会对农户的生产类型以生活状况产生直接影响,而生计资本又会受到农户家庭状况、生计活动以及政策环境等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家庭人口、成员年龄、学历水平和所处区域等因素,都与农户生计存在密切关联。国内研究人员在对生计资本指标体系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借鉴DFID(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在该框架中,将生计资本分为五大指标,为了保证研究效果,会在该框架下设置更下一级的指标体系,或者与五大指标平行的指标,如土地利用指标、生态恢复指标等。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退耕还林对于农户生计资本的主要影响。研究表明:在退耕还林后,农户获得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分析原因,主要是退耕还林在缩减农户持有的土地资本的同时,也使得农户对剩余土地的投入增大,耕作质量得到了提升,加上退耕还林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本显著增加;退耕还林后,农户农业机械、交通工具、家庭住房等得到改善,物资资本随之增加。

4 退耕还林农户生计变化影响因素

4.1 生计策略

生计策略是农户所实施的生计活动的组合,而农户的生计策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国内外研究人员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当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提高时,农户生计策略中的非农生计活动会有所增长;当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提高时,农户生计策略中的农业生计活动会有所增长。退耕还林实施后,因为耕地数量的减少,农业生产活动的比重有所下降,畜牧业和外出务工等生产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而且农户的生计策略会受到区域因素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环境、物产类型还是产业状况等,都会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另外,生计策略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会对处于脆弱背景下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产生巨大影响,相比较而言,多样性的生计策略能够保证农户生计的稳定性,也可以促进其收入水平的提高[2]。

4.2 生计结果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户的生计状况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结果,分别是无变化、变好和变差,构建农户生活状况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借助SPSS进行模型回归,可以明确如下。

(1)对于生活状况无变化的农户,自然资本、退耕类型和金融资本变量在模型中显著,结合相应的回归系数分析,对比生活状况变差的农户,通过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强农户在面对退耕还林政策时的适应性,实现生活状况从变差到无变化的转变。种植生态林的农户无法很好的适应退耕还林,因此其生活状况变差的农户相比较种植经济林的农户更多。作为贫困农户最为重要的生计保障,自然资本一旦提高,农户对退耕还林的适应性也会随之提高;金融资本则可以推动农户生计策略的多样化,对其生活水平进行改善。

(2)对于生活状况变好的农户,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变量在模型中显著,结合回归系数分析,对比生活状况变差的农户,通过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提高,农户能够更好的适应退耕还林,实现生活状况从变差到变好的转变,其中,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强化农户的适应性,对其生活水平进行改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提升则可以对适应性进行巩固。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1)退耕还林政策会使得农户非农就业时间的增加,受生计资本差异性的影响,退耕还林后,农户的生活状况存在无变化、变好和变差3种情况。

(2)退耕农户生机资本中,物资资本最高,然后是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就经济林农户和生态林农户进行对比,前者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较好,其余生计资本与后者相差不大。较高的自然和社会资本能够维持农户的生活状态,较高的人力、金融和物质资本额可以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3]。

(3)通过提高生计资本的方式,能够提高农户对退耕还林的适应性,种植生态林可以增加退耕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但是并不能带动其生计的变化。

5.2 建议

(1)应该适当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通过农业和非农技能培训的方式,对退耕还林农户的创收渠道进行拓展,增强其再就业能力。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应该关注退耕还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保障教育公平,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完善相应的贷款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以村委作为担保,向缺乏发展资金的农户提供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适当提高生态林补助标准,完善生态系统长效补偿机制。

(3)在实施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经济林种植比例,推动后续相关产业的发展。乡镇政府和村委应该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成立专门的经济合作组织,做好对于相关项目的扶持工作,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旅游、养殖产业发展等的结合,形成相应的生态产链条,依托“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当地农户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

猜你喜欢

变差金融资本生计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献血后身体会变差?别信!
探究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欧盟多数人对美看法变差
现代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逻辑研究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双次幂变差与价格跳跃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