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吃得可能还没有你好

2021-03-08鸥鸟

视野 2021年2期
关键词:贵人太监荔枝

鸥鸟

在《人话》中,鲁迅讲了个“讥笑乡下女人的笑话”: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然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对农妇来说,对皇宫奢靡富贵的想象就是随时有柿饼吃。

那么,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到底吃什么?

“传膳!”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

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上面这些菜,是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记录的早膳菜品,仅一顿早饭就有这么多菜,皇帝的生活由此可窥一二。

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

皇上想吃饭了,吩咐一声:“传膳!”御前太监便向守在养心殿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已经走出御膳房。

太监们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的菜谱,每顿饭120道菜,一张桌子都摆不下,远处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挥太监们拿过来。

随着大清国力日益衰退,菜谱的数量一再减少,从原来的120道减少为64道,之后又减为32道、24道。

但到了慈禧太后掌权时期,又恢复了早期的排场,每顿饭必须百十来道菜,少说要花200两银子。而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不过10两银子左右。

慈禧的一项发明是,在菜里拼成“洪福齐天”“万寿无疆”这些字,极尽奢靡。实际上,慈禧真正吃的也就是离自己最近的几道菜,远处的菜她甚至看不清是什么。

每次用完餐,餐桌上十之八九的菜还没动过。这些菜在慈禧吃完后就全部撤下,一部分会赏赐给伺候她的太监或宫女,但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卖到宫外去。

品相好的菜会被有名的饭庄收购,它们在门口挂牌子打广告,告诉食客今日供应“御膳”。

品相不好的就直接卖给小贩,有些小贩将糟烂不堪的“御膳”倒入大锅中混成杂合菜,普通百姓只要交钱,就可以用长柄铁勺在锅内捞一勺来食用。

按照这种讲究排场的吃法,皇帝一个月吃饭要用掉多少食材?

据说,当年溥仪和太后、四个贵妃,仅这六个人一个月就要用掉3960斤肉、388只鸡鸭。

宫里宴会规矩多

据说,康熙喜欢吃热巧克力;道光餐餐要有炒鸡蛋;慈禧爱喝下午茶也爱美容,分外喜欢甜食;溥仪爱吃西餐。

在宫里,办宴会是大事,皇帝还免不了和群臣一起欢宴,以显示“君臣同乐”“天下太平”。

皇宫里举办宴会,御膳房只给皇室成员准备菜肴,其他人都要自备,级别越高,可能要拿出的银子越多。《大清会典》记载,亲王要自备“十只羊、十瓶酒”,入宴之前就要交给膳房。

除了宴会,吃的另一大场景是祭祀。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仪式中少不了煮猪环节。

据说,被选中的猪须全身黑色、膘肉肥厚,宰杀后的猪,要“去其皮,按节解开”,然后扔进坤宁宫的一口大锅中。煮好的猪肉切块放在碗里,皇帝带头,分给亲王、大臣、贴身侍卫抑或皇后、嫔妃。

不放佐料、仅用水煮熟的猪肉,称得上难吃。因此,最常吃到肉的乾清宫当差侍卫想出了办法,偷偷准备一种草纸,在酱油里浸泡一天一夜后晾干。这种草纸充满浓郁酱香,侍卫把草纸带在身上,将其浸在肉汤里,这样才能把肉吃下去。

皇上饮食不自由

其实,即便贵为皇帝,也无法实现“吃饭自由”。皇帝每天的菜单都提前安排好,提交给内务府大臣审核批准。

另外,民间一些美食也不能让皇帝吃到。乾隆年间,扬州盐商饮馔之精美,天下闻名。乾隆下江南时,盐商便精心准备了一桌酒席,献给乾隆。可是乾隆吃过后毫无反应,盐商们大为诧异,于是花钱找太监探听消息。

太监说:“万岁爷要是吃惯了你们的菜,回到宫里要吃,我们怎么办?”于是每道菜端上去,太监一律添了一大勺糖,乾隆什么好滋味也没尝到。

同治皇帝小时候,一日两膳,吃的是两宫皇太后赐予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丝疙瘩汤、甜浆粥、柳叶汤、面片汤、豆腐片汤等。

他吃汤粥根本无法饱腹,有时饥饿难忍,便闯进太监的住處偷太监的东西吃,太监发现后,会立刻夺过丢掉。

宫里吃饭风险大

皇帝们吃饭有个惯例:除了特殊庆典,一日两膳都一个人吃。若是皇上想找人陪同吃饭,须找敬事房打申请。因此,对皇帝来说,吃饭绝大多数时候是件孤独的事。

皇家吃饭的规矩多,风险也多。现代法医鉴定技术判断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按照当时对砒霜的通常用法,这种毒药很大可能是被加入光绪皇帝的饮食中。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菜肴从御膳房出来后,在递送的过程中,会有两名以上的太监互相监视。而根据溥仪的回忆,御膳摆到他面前,还要经过至少两道尝菜试毒的程序: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防备下毒而设的。

《甄嬛传》第一集里有个细节:雍正去皇后那里用膳,其中一盅鸭子汤甚是美味,雍正连喝两碗,欲要第三碗时,皇后前来阻挡。

皇帝固然纵享人间美味,但自己喜欢的菜品不是想吃就能多吃,清廷有“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

皇上用膳时,眼睛看向哪个菜,旁边的太监就会将菜挪到皇上够得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菜碟。

如皇帝说句“这菜不错”,太监再舀一次后,便将这菜往后挪。假如皇帝连吃了三口,太监就会喊:“撤!”此后的十天半月里,皇帝的餐桌上就不会再有这道菜。

因此,皇帝无论多么喜好这道菜,也只能克制。

唐朝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作为南方水果,物以稀为贵,就算乾隆皇帝也不能尽兴吃个够。

来看看乾隆皇帝的荔枝账:吃完早饭,御茶房进呈了40颗荔枝,除了前一天拿到的36颗,还有当天早上新摘下来的4颗。

乾隆皇帝最终做出决定,这些荔枝,先恭进皇太后2颗,温惠皇贵太妃和裕贵妃各1颗。剩下的赐皇后、令贵妃、舒妃、愉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林贵人、兰贵人、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等,每位鲜荔枝1颗。赏赐给后宫各位妃嫔后,自己也所剩无几。

说到底,我们生活的时代,富足程度超越历史。即便是大家吐槽的“车厘子自由”,一颗樱桃两三元,我们也随时可以享用;若是在明清,普通百姓怕是只能从诗文里想象荔枝的样子。

看看皇帝的饮食,吃前一天就做好的菜,按个数吃珍稀水果,每顿饭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为了防止下毒吃着太监尝过的菜,好不容易遇到好吃的还不能多吃几口,也算是糟心了。

所以,别羡慕皇帝,皇帝吃得可能还没有你好。

(沈东杰摘自《新周刊》)

街头歌手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韩少功

他正在遥远之地以最温柔之声唱着一支歌。乐曲使陌生的歌词变得似乎熟悉起来。它听起来像一曲为灵魂谱写的FADO(葡萄牙民间音乐的一种——译者注),虽然它实际上与FADO毫无共同之处。

通过它隱秘的歌词和它动人的韵律,歌声诉说每一颗心中都存在的事情,也是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他似乎正站在街头如痴如醉地倾心而歌,甚至唱得旁若无人。

人群聚集,倾听他的歌唱,没有丝毫嘲弄的迹象。歌声属于我们所有的人,有时候直接对我们诉说出某些失落民族的神奇秘密。如果我们留心于这一切,城市的噪音行将隐而莫闻,与我们擦身而过的小汽车也无法扰动耳鼓。但我只是感觉到它,并不能听到它。陌生人的歌唱中有一种强烈情感,在滋养我内心的梦想,或者在滋养我内心中不能梦想的部分。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这只是街头可以看看的什么玩意,但我们全都注意到警察在慢慢地绕过街角,走了过来。他仍以慢腾腾的步子走向我们,停了停,在卖伞的小伙子后面,像一个只是随意看看的闲人。在这一刻,歌手停止了歌声。没有人说一句话。

然后,警察走进了人群。

(萨克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惶然录》)

猜你喜欢

贵人太监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明清太监也读书
一个字的笑话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