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科学性分析

2021-03-08杨雨琪刘双燕尹静谭晓娥

现代情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境环境用户

杨雨琪 刘双燕 尹静 谭晓娥

摘 要:[目的/意义]为了丰富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使用户了解信息偶遇,提升信息偶遇的发生几率,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方法/过程]采用元人种志对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构建“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与现有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进行维度分析对比。[结果/结论]本研究围绕“用户”“信息”“环境”“情境”4个维度,最终构建了“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与已有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对比分析。

关键词: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用户;信息;环境;情境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3.008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03-0069-12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ncounter

Yang Yuqi Liu Shuangyan Yin Jing Tan Xiaoe

(Library,Hubei Minzu University,Enshi 445000,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impact factors,we build a model of information impact factors,so that users can understand information encounter and enhance 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so as to get more valuable information.[Methods/Processes]Meta ethnography was used to integrate the original research and build the online information encounter model.[Results/Conclusion]This study around the“user”and“information”,“environment”,“situation”four dimensions,set up“model”factor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fluence,and analysis.

Key words:information encounter;model of influence factors;user;information;environment;situation

就目前來看,获取信息的行为研究多集中于主动的信息获取行为。但在实际日常里还存在另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即个体在发生信息行为时,没有预期地获得自己感兴趣或是能够帮其解答某些问题的有价值的信息现象,这就是信息偶遇。而且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的研究,多数着重探讨其中某一个影响维度,对信息偶遇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较少。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围绕信息偶遇影响因素中的“用户”维度进行探讨,从“用户”这一视角得到一系列影响因素,为能够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和新思路[1]。

对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更为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用户了解信息偶遇,提升信息偶遇的发生几率,使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将信息偶遇与在线环境二者相结合,能使研究更好地与社会信息发展现状相结合。

因此,本研究试图利用元人种志方法结合目前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原始文献进行综合集成,同时融入互联网在线这个大环境,构建“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并与现有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对比,更进一步深入分析每一个维度。

本研究主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包含哪些维度。第二,构建的模型是否具有科学性。

1 文献综述

信息偶遇的相关概念最早由Erdelez S提出,把信息偶遇定义为在预期外或者未参与的一种获取信息的行为[2]。之后Erdelez S研究了在学术环境与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偶遇,将它定义为“出乎意料地发现有用和有趣信息的值得怀念的经历”[3]。后来Erdelez S又将“Information Encountering”专门用来指信息搜寻情境中发生的偶遇情况[4]。之后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也愈加重视,同时给出了不同的概念定义,如Toms E G[5]认为,用户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获取了没有预先检验的有用信息的活动为信息偶遇;Foster A等[6]认为,信息偶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未知的地方识别信息;Case D O[7]定义偶遇是意外遇到相关信息的行为。

根据上述信息偶遇概念的阐述可以发现,学者给出了很多信息偶遇的定义,可以从这些概念中可以发现信息偶遇的两个普遍特征:查找信息过程中的低参与度、查找信息的低期望值,这两个特征在各个学者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例如,Erdelez S[4]认为,识别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是否是信息偶遇,可以从用户对获得信息的期望值以及用户查找信息的参与度这两个维度进行探讨。经研究发现,用户在低参与度、低预盼度时获取有用信息,就是信息偶遇。

其他的学者虽然对信息偶遇特征的界定从表达方式上与上述两个维度不同,但仔细琢磨便可发现其中的意思是一致的。Foster A等[6]通过研究跨学科研究人员的信息行为,发现这些跨学科研究人员在偶遇信息时,意外的获取信息价值和获取信息的地点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惊喜;相关的信息源或者凭运气是意外获取信息的途径。但是,有的学者持相对立的观点。例如,在André P等[8]的研究中,他认为信息偶遇的发生并非只靠机遇和概率,它可以通过设计来发生。

关于信息偶遇相关模型,更多模型展示的是信息偶遇的发生过程,笔者发现信息偶遇影响因素也贯穿于这个过程。俞碧飏[9]研究分析得到惊喜和出乎意料是判断信息偶遇的主要标准。被调查者在偶遇前对信息并没有了解,出乎意料是由于信息本身,参与者并未料到信息源会出现在该处,或者此信息内容还存在某方面的内容,且出现的位置也是参与者无法预判的,他认为信息偶遇的核心特征为他目的或无目的。因此,在信息偶遇方面建立了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如图1所示。他认为,用户发生信息偶遇的所有特点都能够按照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信息获取过程组织起来。在他目的或无目的的信息偶遇过程中,信息获取来源可能存在多种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如突然看到或遇到出乎意料的信息,随后个人会对偶遇的信息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有价值或符合个人兴趣,又或者说能否满足个人信息需求或潜在需求。

本研究参照模型选取的是王婧文[10]提出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学者以文献调研方式,对前人学者研究的信息偶遇现状进行大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见解。把信息搜寻行为相关模型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分析得出影响信息偶遇的每个子维度,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分析,从“用户”“信息”“情境”3个维度初步构建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的假设,再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配合SPSS对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用户实际信息偶遇的状况以及各个维度对信息偶遇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到的模型如图2所示。

2 研究方法

元人种志(Meta-ethnography)是定性研究中较常用的集成方法,该方法并不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叙述性叙述,而是抽取原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比分析相同的以及不同的要素,形成集成式的新研究成果。它将同一主题中不同来源的文獻研

3.3 研究间的相互转译

这一步骤使得不同原始研究间的比较成为可能,在转译过程中必须保留原始研究原本的意义。经过12项原始研究初步的梳理,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用户”“信息”“环境”这3个维度展开对信息偶遇的研究。因此,对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确定为:用户(User)、信息(Inform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在转译的过程中分别以字母U、I、E表示。

表2展示了每一个维度在原始研究中的表现,如“用户”维度,笔者发现可以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转译成用户的个性特征、个人情感状态、信息素养、认知风格、人口统计学特征。Jiang T等[15]、Ross C S[18]、Heinstrm J[13]的研究表明,信息偶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当时的情绪。当人们处于积极、自信、放松、乐观、满足的情感状态时,信息偶遇的发生机率会有所提高,因此都可将其转译为个人情感状态。Toms E G[5]研究中的原始核心概念表述为没有具体目标的浏览方式;Jiang T等[15]研究中原始核心概念用户的敏感性,这些不同的表述都可以纳入到认知风格的内涵。

在“信息”维度中,Toms E G[5]把原始核心概念表述为动态新闻类相关信息;动态新闻类相关信息属于信息类型的其中1种,信息类型是指类如文字、音频、图片等信息的资源媒体类型,因此,可将动态新闻类相关信息转译为信息类型。Jiang T等[15]、田立忠等[19]分别在各自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来源能够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Jiang T等[15]发现信息相关因素:关联性、信息质量、可见性;在Bjrneborn L[14]的研究中,可获得性、资源多样性、交叉联系、标识、对比、缺陷、探索性和可停留性这些原始核心概念可转译为信息质量。

在“环境”维度中,本研究一开始便将信息偶遇的环境限定为在线发生的信息偶遇。Jiang T等[15]提出的界面的可用性;Jiang T等[15]、袁红等[21]、田立忠等[19]原始研究中的时间压力,这些都属于用户发生信息偶遇时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用户信息偶遇的产生机率。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统一转译为环境特征。

虽然在确定研究间关系这一步骤中,确定了从3个维度展开本次研究。但在转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任务情境会对用户发生信息偶遇的机率产生影响,其中在有任务情境和无任务情境状态下,用户不同的信息使用情境同样也会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另外,在不同的情境类型下存在不同的信息使用情境,情境下的维度所代表的是用户产生信息行为时所进行的不同的前景活动,而环境指的是用户处在一种外部的、具有物理属性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不同情境类型并不等同于“环境”,也无法将它划分到“信息”维度和“用户”维度中去。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把“情境类型”作为单独的子维度划分到“情境”维度中进行转译。

袁红等[21]的研究中,原始核心概念无任务浏览情境与休闲情境同义,处于休闲情境用户没有任务压力,以一个轻松的状态产生信息行为,可将其转译为休闲情境。从学者袁红的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中,提出“有任务搜索的情境下因感知信息有用而引发的信息偶遇行为要高于在无任务浏览情境状态下”。这就说明,有任务搜索情境下信息偶遇同样能够发生。

另外,在在线互联网这样的大环境下,用户会依据自身不同的信息需求采用不同的信息操作,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信息使用情境。信息偶遇的发生就是在这些不相同的使用情境下发生,它可以在信息浏览时,或是信息交互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信息检索时。

如Toms E G[5]原始研究核心概念表述为没有目标浏览电子报纸,可转译为休闲情境下的信息浏览行为;田立忠等[19]在研究中表述用户在搜寻过程中的浏览也会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因此,可将搜寻过程中的浏览转译为任务情境下的信息浏览。

用户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并把这种需求变为检索目标,具体而言是指用户将信息需求外化成检索词,通过输入检索词进行检索行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就是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只有当用户的内心有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信息需求时,才会引发信息检索行为,因此,信息检索所处的情境类型为任务情境。在各个原始研究中,Heinstrm J[13]研究不同用户的搜索风格,其中深度挖掘型的用户会使用相对理性的检索策略和更为严格的筛选准则,这类型的用户只会接受最具相关的信息[22],这在一定程度从侧面反映出用户处于任务情境下的信息检索。

除此之外,信息偶遇的发生还受信息交互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指的是网上的信息交互,它是指用户以互联网工具为媒介,相互传递和共享信息的行为。McCay-Peet L等[16]研究用户在数字环境下的信息交互行为;Dontonio L[17]认为“可以通过利用社会媒体以及有密切关系的人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意外發现有价值的信息”,可将上述的核心概念统一转译为休闲情境下的信息交互。

通过对上述12项原始研究的详细分析,从中分别提取“用户”“信息”“环境”3个维度的原始核心概念进行初次转译,在转译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的研究维度“情境”,将以S(Situation)表示出来。现将每项原始文献的详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表2所示。

3.4 合成转译

笔者发现,虽然大部分核心概念可以通过转译使其一致,但仍有些原始研究对于这3个维度的关键要素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本阶段是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对转译后的概念进一步优化整合,对各个原始研究中看似互相对立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提取具有对立性质的概念进行诠释综合,以达到对这种互斥概念的解释,对上阶段初步得到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进行优化。

在转译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学者对“‘情境类型这一因素是否对信息偶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持有不同观点。在Heinstrm J[13]的研究中认为,信息偶遇的发生与用户处于何种情境关系并不密切。但在Toms E G[5]、Jiang T等[15]、袁红等[21]的研究中都指出,用户处于压力小,较为轻松的休闲状态的情境下较易发生信息偶遇。另外,学者袁红等的研究中除了得到休闲情境下用户会发生信息偶遇以外,在有任务搜索的情境下,因感知信息有用同样会引发信息偶遇行为。

产生这两种差异性结果的原因可能为:在Heinstrm J[13]的研究中,他探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习策略和情绪状态对信息偶遇的影响,并没有把情境因素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研究的重心和关注度上会更侧重于用户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他认为的“信息偶遇的发生与用户处于何种情境关系并不密切”的准确性。而在Toms E G[5]和袁红等[21]的研究中,他们一开始便将情境因素纳入到研究内容中,那么之后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最后得到的情境类型作为情境子维度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会更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较多学者的研究都得出休闲情境和任务情境会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的结论,只有一名学者研究表明情境类型与信息偶遇并不相关,从学者的数量上看,也应该把情境类型纳入情境维度中。

因此,通过上述的对比笔者认为,休闲情境和任务情境这两种情境类型会对信息偶遇产生影响,应将其作为信息偶遇影响因素列入情境维度中。

3.5 展示集成成果

本研究从“用户”“信息”“环境”“情境”这4个维度进行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探讨。经过核心概念的转译,得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每一个子维度下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影响着信息偶遇的发生,其中有的因素属于取值,不同的取值对用户发生信息偶遇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有的因素则属于分类,分类是无法判断对偶遇的具体影响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属于分类的因素进一步划分到取值,使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也便于后续研究对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如表3所示。

4 讨 论

4.1 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

本研究严格遵循元人种志方法的研究步骤,通过转译得到“用户”“信息”“环境”“情境”维度下影响信息偶遇的各个子维度,并对具有对立性质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集成成果,为了丰富理论框架,接下来会更加深入地把每一个子维度下的各个因素对信息偶遇的具体的影响状况进行讨论。

“用户”维度中的“个性特征”子维度中,笔者发现越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兴趣越广泛、思维越活跃,以及具有准备的头脑和外向型性格的用户越容易发生信息偶遇;“个人情感状态”子维度中,用户处于一种积极、自信、放松、乐观以及满足的情感状态时,会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信息素养”子维度中,用户具备先验知识、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认知程度和判断力时会提高筛选各类信息时的效率,提升信息偶遇的发生机率;“认知风格”子维度中,用户为广泛浏览型相较于快速冲浪型和深度挖掘型的搜索风格,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另外,当用户对信息越敏感,使用的策略性方法越得当,就越容易发生信息偶遇;除此之外,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原始研究只有杜雪等将用户的性别、专业和教育程度作为研究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用户比女性用户更容易发生偶遇,理科类专业且教育程度越高,偶遇的几率也就越高。

参考文献

[1]杨雨琪.基于元人种志的信息偶遇“用户”影响维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9):46-51,56.

[2]Erdelez S.Information Encountering:An Exploration Beyond Information Seeking[D].Croatia:University of Osijek,1995:1-216.

[3]Erdelez S.Information Encounter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idental Information Discovery[C]//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Taylor Graham Publishing,1997:412-421.

[4]Erdelez S.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 the Controlled Research Environment[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4,40(6):1013-1025.

[5]Toms E G.Serendipitous Information Retrieval[C]//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Meets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Springer-Verlag,2001:76-85.

[6]Foster A,Ford N.Serendipity and Information Seeking: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3,59(3):321-340.

[7]Case D O.Looking for Information: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Needs,and Behaveor[M].2nd ed.Amsterdam,NL:Academic Press,2007:84-116.

[8]André P,Teevan J,Dumais S T.Discovery is Never By Chance:Designing for(un)Serendipity[C]//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CM Conference on Creativity and Cognition.ACM,2009:305-314.

[9]俞碧飏.信息偶遇概念与特点的实证辨析:以科研人员为例[J].情報学报,2012,31(7):759-769.

[10]王婧文.网络环境下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Noblit G W,Hare R D.Meta-ethnography:Synthesizing Qualitative Studies[M].Newbury Park:Sage,1998.

[12]Atkins S,Lewin S,Smith H,et al.Conducting a Meta-ethnography of Qualitative Literature:Lessons Learnt[J].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08,8(1):21-40.

[13]Heinstrm J.Psychological Factors Behind Incident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6,28(4):579-594.

[14]Bjrneborn L.Serendipity Dimensions and Us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the Physical Library Interface[J].Information Research,2008,13(4)78-94.

[15]Jiang T,Liu F,Chi Y.Online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Modeling the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5,71(6):1135-1157.

[16]McCay-Peet L,Toms E G.Investigating Serendipity:How it Unfolds and what May Influence it[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66(7):1463-1476.

[17]Dantonio L.Reciprocity and Investment: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Fostering Serendipity[D].Londo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2011.

[18]Ross C S.Finding Without Seeking:The Information Encounter i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for Pleasur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9,35(6):783-799.

[19]田立忠,俞碧飏.科研人員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4):34-65.

[20]杜雪,刘春茂.网络信息偶遇影响因素个性特征的调查实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119-126.

[21]袁红,王志鹏.数字图书馆利用中信息偶遇现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7):104-111.

[22]Heinstrm J.Fast Surfing,Broad Scanning and Deep Diving: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and Study Approach on Students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5,61(2):228-247.

[23]李力红.认知风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 媛)

究结论放在一起予以分析、解释、比较和集成。总的来说,它是一项总结性的科学试验方法,其实验得到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把元人种志方法单独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于研究中的代表性学者是Noblit G W等[11],他们提出采用此方法的研究步骤为:识别集成主题,界定集成主题的内涵,阅读原始研究,确定研究之间的关系,研究间的相互转译,合成转译,展示集成成果。

Noblit G W等[11]作为提出元人种志研究方法的代表性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便以他们提出的研究步骤为依据进行集成。Atkins S等[12]采用元人种志方法研究结核病的治疗,其中,在确定研究的问题、界定集成主题的内涵这两个步骤中,Atkins S等认为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定义集成的关键点、定位相关研究、质量评价。其中,质量评价是确定原始研究的重要前提。最后,经过集成得到结果,Atkins S等通过此次研究最终提出了影响依从性因素的模型,这对未来结核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元人种志方法大多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或者医学领域,虽然研究的内容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各个学科领域实际上是共通的,其他领域使用此方法展开的研究对本研究也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3 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将遵循元人种志集成步骤,为了使文章更为凝练,笔者把7个步骤进一步整合为:识别集成主题,阅读原始研究,研究间的相互转译,合成转译,展示集成成果。

3.1 识别集成主题

本步骤主要确定文献检索范围和方向,再根据研究目的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确定最终集成的原始文献。本研究旨在讨论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最终根据理论框架构建“在线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笔者通过检索WOS、CNKI等数据库获取相关主题的原始文献54篇,并进一步阅读选取更合适的文献,选取的原则根据Atkins S等[12]提出的筛选原则,最终确定的原始文献为12篇。

3.2 阅读原始研究

本阶段将阅读每篇原始文献,并把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重点信息整理成表格。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猜你喜欢

情境环境用户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护患情境会话
关注用户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