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08谌舒雅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主观纪录片调研

谌舒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近几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以数字影像为媒介的新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像表现形式,更是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全方位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分析,总结影像技术手段在非遗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实践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实践价值

(一)记录的真实性保护了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纪录片与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真实,其取材来源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真实和创作者的主观表达真实。我国传统文化最初发源于民间,来自于最普通的百姓,记录文化发源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保存了当地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在纪录片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具有现实的基础和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精神虽然被人们加以抽象地概括和表述,但在世世代代当地民众的生活实践中,外在的表现形式不断在演变、进化,直到现在流传下来的我们所能看到的非遗,就为非遗文化精神的影像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二)影视语言的真实性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抽象性

纪录片用镜头再现真实的特点,可以留存文字和图片无法精准记录的文化细节。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中讲到单珍卓玛和母亲上山采松茸的场景时,通过采访得知单珍卓玛最担心母亲的身体,因为采摘松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这样的生活小细节背后展现的不仅仅是我们得到美食的不易,更是通过饮食辐射出当地人赖以为生的生活状态,以及在采摘松茸时单珍卓玛和母亲会保护好松针,以便新的松茸长出来,这一小细节更是告诉观众,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生生不息才会有我们今天餐桌上的美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去外在形式之外,这些非语言符号的文化细节信息,才是彰显文化精神和特质的最内在体现。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影视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之一在当下社会备受关注,尤其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承载和传播文化成为流行趋势,如热播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收视率一路走高,更是推出季播的模式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纪录片直观真实、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广泛传播的媒介价值架起了人们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笔者在一次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讲座中得知当时故宫研究院需要招收几十名志愿者,当时恰好赶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报名系统开放没几天报名人数就达到700多人,而且全都是年轻人,可见影视的影响力量不可小觑,尤其是一旦年轻人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这无疑是为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注入一针“强心剂”。

纪录片在传承和传播非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田野调研不深入

有些纪录片创作者对某些文化现象缺乏理性的认知和深入的把握,表现出对文化的肤浅理解。这些创作态度和文化立场的偏移都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尤其是内容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稀有文化时,创作者往往突出其表层的记录和保存价值,没有挖掘到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样文化纪录片就成为了文化科普片,纪录片便也失去了其真正的社会意义。比如表现手工技艺的纪录片着重介绍制作工艺和用途,在解说词的描绘中也多使用“细腻”“生动”等毫无特点的字眼来概括制作工艺的特色与精湛,而这样的表述由于过于死板和抽象化使得纪录片枯燥无味。

(二)创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主观化诠释

“在生活中结构”还是“在结构中生活”是影响纪录片是否过度主观化赞颂的叙事方式。所谓“在生活中结构”是借鉴影视人类学的叙事方法,即创作者前期经过大量而真实的调研,完全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中,和采访对象建立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关系,在这种调研的基础上不去打扰拍摄对象,尽可能将生活、文化接近还原地拍摄,随后根据拍摄素材按需要进行剪辑和制作;“在结构中生活”是拍摄文化类纪录片常用的叙事方式,即在真实调研的基础上,拍摄之前提前设置好拍摄大纲和影片框架,甚至撰写解说词,在拍摄过程中让拍摄对象按照影片框架进行配合,随后将拍摄素材按照框架剪辑完成。在记录当地人生活状态和文化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纪录片都会有人为主观干预,但是后者更易走入主观化赞颂“误区”,因为后者是创作主体在拍摄之前已经提前加入主观情感,拍摄过程自然是按照主观情感有所取舍,并不像前者是尽可能地客观记录,后期剪辑再在现有素材中结构影片。因此,“在结构中生活”的叙事方式极易造成主观化赞颂,从而有失客观和公允。

纪录片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调研水平和深度

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创作时,更应该注意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拍摄中思考如何将远离现代、较为抽象的传统文化以直观、有趣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创作者在前期调研过程中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调研方法,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最能真实、丰富地展现非遗文化精髓。创作者和拍摄对象如朋友、家人一样相处,这样创作者才能够融入到当地文化之中,从被拍摄对象的角度传递真实的文化信息,这时被拍摄对象也会在镜头前真实地呈现本真的行为状态,从而实现真实、客观的记录,也能够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加以表现。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任长箴曾经讲到,他们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之前花了两年时间进行调研,从东北走到云南,再到新疆、西藏,他们深入当地老百姓群里中寻找最地道的食材和烹饪,他们剧组将目光放在那些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及其日常生活上,对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饮食文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发掘和展现,人们可以通过众多的社会个体了解到不同地域人们的劳动方式、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情况,并感受渗透其间的人伦情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

(二)创作者要提升文化传播理念

纪录片是文化的见证,国家的相册,更是人类社会的影像记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越来越得到全球认可的今天,中国纪录片和国外纪录片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增强我国纪录片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都大有裨益。因此,创作者应当具有开放高远的文化视野,既注重中外纪录片的合作与交流,又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联系与比较。

首先,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节大量参赛,每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在中国历史最长、唯一具备纪录片交易的国家级国际性纪录片节都有国外纪录片参赛的身影,今年的纪录片节有超过全球半数的国家参与角逐,其中更有参加过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片投片中国的纪录片节,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其次,中国纪录片近几年脱颖而出,助力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如纪录片《极地》《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都在豆瓣达到9分以上的高分,更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热议;纪录片《四个春天》在今年也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纪录片,这些国内纪录片纷纷在国内外获得一致好评并引发关注讨论。

中国纪录片与国际优秀纪录片团队共同合作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创作者更应该具有开放高远的视野,提高自身的实力并适应国际市场的生存规则,也要坚守我们自身的文化使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纪录片这座“桥梁”得到客观、真实的传播。

猜你喜欢

主观纪录片调研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纪录片之页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