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创新

2021-03-08人民邮电出版社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受众数字化民族

邹 源 人民邮电出版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艺术的传播路径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必须在理念、内容、技术、人才、营销等各个方面实现创新和改变,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带来了全新机会,也带来了重大挑战。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变革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融通性。文化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再通过媒介传播,从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播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一项责任,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出版,在这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出版创新,是势在必行之举。

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机遇

传播方式多样且迅速

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让信息传播变得随时随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此前更多地出现在书本、电视和广播中,而制作、发现、送审、编辑、印刷等流程,让它的传播速度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固定化的展现形式对“兴趣”的要求更高,也让更多的人错过了汲取内容和营养的机会。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信息被储存于后台,通过创作者的加工,再以文字、视频、漫画、语音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数字化背景下,信息和素材的处理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迅速,也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素材发掘的及时性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一直被认为是绚丽多彩、光彩夺目的;但同时,它也被认为是“深奥的”。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掘和整理,似乎成为了专家的“特权”,少数群体的“偏爱”。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其缺乏快速整理和传播的工具和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心人”,很多生活中的素材,很多身边的“艺术大师”,只能被可惜地错过。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智能手机的拍照、摄像、录音等功能,使其直接成为记录身边点滴的工具。而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分享渠道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发掘身边的人和事。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师”被找到,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被发掘、被传播。

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新困境

缺乏专业性,内容传播浮于表面

数字化背景下的信息处理工具,给信息传播者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很多群众向外分享信息,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发。

对于一般的生活信息,这样的分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由于传播者自身的知识储备、素养的不同,可能会对所见所闻产生完全不同的判断,甚至有可能带来错误的展示和解读。

当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不一定非要多么深奥,也可以是浅显的表现和展示。但与此同时,也一定要有专业的解读和分析路径,从而让更多的人更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欣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继而进一步地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对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正确的认识

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以及多变的世界局势,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如今,年轻人之间逐渐兴起了“国潮”风,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被发掘、被传播、被融合、被发扬。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些人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完全支持者,他们精心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下的热点,用新潮的方式给受众进行普及;有些人则是热点的跟风者,为了自身流量,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当成吸引眼球的工具,但并无恶意,在手段上也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保护。这些传播者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客观上确实在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流行。

然而,在信息流量大爆炸的数字化时代,还有一些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毫无敬畏之心,他们心中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足够尊重,他们的传播方式没有下限,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也就不存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和继承。这些传播者中,有人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一些污秽的概念和理念相融合,只为了制造热点。这样的传播,实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伤害和诋毁,应当被抵制。

在海量信息铺天盖地的数字化时代,出版作为知识和文化传播的“正规军”,就更应该站在舞台中央,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应该告诉受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及该如何去理解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偏远地区的数字化平台相对落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无法传播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通常都具有地域特性。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往往都富含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素材和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广阔的领土上搭建起了全方位的数字化融合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偏远地区的数字化网络还不够先进和健全,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民众没有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观念。而且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利用智能化的设备去记录和留存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相关信息,这实际上就延缓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掘和学习。

也正是因为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掌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却不能够迅速掌握时下的潮流和风尚,也就难以将传统与流行相结合,来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的创新路径

出版理念要结合时代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他们特色鲜明,又融会贯通,是中华民族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报年代,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报道往往是非常正式的,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非常注重“本色本相”。体系式的正统出版,带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职责,往往过分注重想要表达的“深度意义”,反而忽略了受众的喜好和感观。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特点是快而精,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多是碎片化、短时间的汲取。

鉴于此,在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作品,应该更注重短语短句、短篇、短视频等方面。对于文化的解读,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教育的方式。不同的人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不同,能感受到的冲击也就不尽相同。

比如,神话传说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内容的出版物可谓不胜枚举。然而,在旧出版理念下出版的作品,问津之人并不多,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更是少之又少。牛郎织女知道的人或许很多,但又有多少人听过“夸父逐日”的故事。在当下非常流行的舞蹈形式下,以歌词配以动作,“夸父逐日”很快就被大众熟知,更是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中国古典神话传说的学习热潮。这就是一种理念创新,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一定不能拘泥于形式,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利用流行元素。

出版技术要善用数字化先进技术

数字化背景下的出版,本身在形式上就发生了重大变革,除去传统的出版产品,电子化的出版产品以及音频、视频的合集等能够在移动设备上学习和观看的产品,已然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设备,进行出版作品的创作,自然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短视频的拍摄和剪辑,电子图书的编辑和审查,漫画视频的制作等,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流行元素和风潮,以打造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物。

既然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拥有了诸多先进的技术,除了在出版产品的制作上,在出版的管理中,也应该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包括撰稿、审核、校对、编辑、印刷等。然而,用人的环节越多,就越容易出错。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愈发普及和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程序设定,对出版的各道工序进行简化和模块化处理。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也更容易对各环节进行管理和管控。

另外,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掘离不开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支持和参与。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架设起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让更多地区的更多民众学会使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智能设备,这也是拓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素材的重要手段,还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出版人才培养要更侧重创意和知识储备

在数字化背景下,出版的作品形式、创作方式、技术应用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出版的内核没有变,必须要有好的策划和创意,同时结合敏锐的素材和资讯收集能力,才能更好地创作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人才,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加注重创意的开发。

鉴于新背景下的出版人才需求,要及时对出版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对流行元素的认知和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首先,他们在搜集素材时,起码要分得清哪些是符合要求的素材,是属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素材,不能随心所欲,搞得不伦不类。在具备素材和资料的搜集能力后,传统出版所具备的策划和整合能力也不能丢失。如何把海量的素材经过整理和编排后体系化、生动化地展现给受众,也是出版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与此同时,数字化的出版人才,一定要紧跟时尚和潮流,发掘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充分展现和传播出版作品。

另外,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于新进的出版人才的筛选,也可以运用数字手段,从一开始就选择出对文化事业感兴趣的,有一技之长的后备人才。当然,对于“潜力股”们,也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分析其擅长的领域与薄弱的环节,从而让人才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好推动出版作品质量的提升。

出版营销要紧跟流行热点

如果在数字化时代还不知道什么是“热搜”和流行,那就不是合格的产品营销者。当下的世界局势和民众爱国热情的高涨,本身就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国潮”即新潮,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当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内容,本就处于极易被关注的时期。汉服变装、神话舞蹈、民族学堂……许多将传统与流行结合的创意被传播、被接受、被推崇。

这个时期,对出版物的营销断然不能再刻板地使用传统方式了,而是可以把短视频作为引子,把舞蹈作为引子,把虚拟出版物中的人物作为引子……引子一定要有创意,也一定要短小精悍,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传播。

在善于自我营销的同时,在新时代,也要善于借助平台的力量和流量的力量进行营销。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流量平台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寻找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更为向往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传播和营销。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利用一些流量带货主播对产品进行推荐和介绍,从而带动销量,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以期推动后续的传播。

推行“文化互动”,注重出版作品的参与性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和展示,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有其历史性和地域性,但数字化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打破时空,让相隔千里的人进行互动,产生共鸣。

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当下受众的口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所谓“重口难调”,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其本质也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

如何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演绎者和探索者结合起来,如何让受众群体在创作的过程中参与进来,进而一步步地揭开艺术面纱,学习艺术精髓,将是未来出版创新的重点方向。

在过去传统出版的年代,或许受众群体参与创造很难实现;但是在数字化时代的当下,虚拟人物的创造已经实现,在出版作品的连载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加入,不同问题的解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在面对不曾见过的难题。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速度,拓展了传播渠道,但海量的碎片信息和诸多的传播者,也加大了信息的甄别程度和传播理念控制的难度。此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版物,作为官方和正式的“化身”,就更应该受到重视。而出版,在数字化的时代也自然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无论是理念、内容、管理、人才培养,还是后期的营销,其都必须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征进行创新。只有充分利用好数字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出版作品,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受众数字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数字化制胜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