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以载意 辞以传情

2021-03-08曹静偲四川师范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风月异域山川

曹静偲 四川师范大学

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就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以载意,辞以传情。“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以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四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疫情攻坚战中,高度浓缩与概括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爱国之情。前两句侧重地域共同体意识,后两句则更强调行动共同体意识,此四句可谓是中华文化对共同体意识具象化表达的最好例证,是内隐于心的思想意识落实到外显于形的实际行动的有力说明,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与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2020年的冬天注定不平凡,新年伊始,新冠病毒便来势汹汹,迅速席卷全国。举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共同打响这场疫情攻坚战。人类唯有一个地球母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人类社会新理念。作为一名图书馆员,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就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这场在中国最先打响的疫情攻坚战而言,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一意识背后潜藏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以挥洒于毫末之间的具象方式在世人眼前得以展现。蕴含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中华文化微言大义,寥寥几句便汇聚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亦传达了言简意赅的普世哲理。以古诗词方式呈现,能充分形容和概括这场疫情攻坚战的中华文化不胜枚举,笔者此处仅选取代表性的诗词,兹试论之。

一、“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地域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折射在传统古诗词文化中,首先体现了地域共同体意识,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1]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2]两句诗词为代表。我国疫情爆发之后,各国人民纷纷施以援手,鼎力相助。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援助我国的物资上出现了不少优美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两句堪称代表。前句在《宋高僧传》中有所提及,原文如下:

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用补缺然。……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乃问之曰:“……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乃天宝二载六月也。

由上述文字可知,唐朝时,日本僧人自东来求法,高僧鉴真感念于长屋王造袈裟赠予大唐的善举,又为袈裟上绣制的十六字偈诗打动,认为日本确然与佛法有缘,由此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东渡”也因此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代表性事件之一。

至于后句,则是出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一诗中。此诗全文为“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无论是诗题还是辞句,不难看出此诗为一首送别友人之作,区别于传统的送别诗所漫溢的离愁别绪,“不觉有离伤”点明了此诗摒弃了与友人分别时的忧伤之情,究其原因便在于青山齐历风雨,明月同悬天上,诗人与友人从未身处异地,始终心意相通。

正是上述历史背景的烘托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日本援助中国的标志性寄语,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内核,它不仅仅局限于其字面上“山川”等具象式的表达,更是借由这些具象来凸显深层的情感意象。前句是借鉴真东渡事件,传达中日两国互帮互助的情意。而后句则是比肩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重感情,表达中日两国心手相连,犹如一家的深情厚谊。这两处寄语都展现了别国对我国施以援手,共克时艰的情意,充分体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就国内而言,举国上下齐心抗疫的事例更不在少数。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挂帅出征,千万名医务人员不畏艰险,驰援武汉。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何以有如此大无畏的魄力与勇气?其根源在于他们内心深处所秉持的一个祖国的共同体意识。祖国到了紧要关头,挺身而出,齐心抗疫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是身处中华大地,心系祖国安危和国民安全的地域共同体意识的最集中的体现。而此两句则以传统诗词文化的方式将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跃然纸上,给人以最直观清晰的展现。

二、“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行动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反映在传统古诗词中,除首先体现了地域共同体意识之外,更有秉持着爱国护民的初心而付诸行动的共同体意识,这类意识在古诗词中的体现,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3]。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诗词为代表。前句出自《诗经·秦风》中的“无衣”篇,全文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争氛围,全诗集中体现了秦国军民上下一心,共抗外侮的昂扬斗志,充分展现了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观心态。至于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更是充分展现了戍边将士不惧牺牲的战斗精神与不畏艰苦的必胜决心。“破”与“还”两个动词充分体现了战士由意识层面过渡到具体行动的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也曾出现在日本援助我国的物资上,虽短短两句,亦足以以点带面,涵盖《无衣》整首诗的诗旨与内蕴。在这场疫情攻坚战中,我们与武汉人民同在,医护人员与患者共连,我们始终同裳偕行,共同战疫。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铿锵有力的战斗宣言,医护人员秉持着积极蓬勃的精神面貌,携手同行,共抗疫情。缘何他们有如此大的决心与魄力?其原因便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他们心中深植,且日益发展壮大,最终引领着他们将爱国主义的思想信念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转变为为国付出,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

诗以载意,辞以传情。此四句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攻坚战中,高度浓缩与概括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爱国之情。前两句侧重地域共同体意识,后两句则更强调行动共同体意识,可见此四句由内而外,由深植内心的思想意识落实到具体可感的实际行动,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与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与信心,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则给予我们万众一心、齐心抗疫的底气与勇气。作为一名图书馆员,应时刻牢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光荣的图书馆使命,以古鉴今,将蕴含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中华文化以外化于古诗词的方式,给予人民共克时艰、齐心抗疫的勇气和毅力。陌上花渐开,希望次第来,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冰雪终将消融,寒冬终会过去,祖国大地迎来蓬勃生机的春日,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风月异域山川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异域寻踪
此事无关风月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