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智能视角下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
——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

2021-03-08张婷婷

文教资料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话剧高中语文

张婷婷

(吉林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多元智能理论冲破传统“智力一元论”的束缚,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新方向、新思路,作为指导性科学依据,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深远影响。当前高中语文虽然分成18个任务群教学,但对语文核心素养及任务群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掘学生的独特个性,促使其成为多元智能型人才,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切实应用于项目式任务群教学实践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说

“多元”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多样的、非单一的。“智能”是人们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新概念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传统“智力一元论”强调人具备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主,伴随整合形式呈现并且可以量化出来的能力。随着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论与斯腾伯格三元智能理论相继提出,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大量观察研究后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几乎所有孩子都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1]。由此可见,教学观念与评价标准、方式都应适时转变,由传统僵硬输出向多元动态发展。随后在实践中加德纳提出智能应是 “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这样无论是从智能的内容,还是结构上来看都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一)多元智能的核心内容

加德纳在大量观察研究后,提炼出每个人身上应具备的智能结构。所谓智能结构是由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所构成的能够促进青少年更全面成长的稳定结构。这八种智能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思维逻辑培养方面,即包括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另一类倾向情感修养提升方面,包括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及自我认知智能。其中每种智能都强调某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数理逻辑智能强调个体对逻辑关系的理解与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运用逻辑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二)多元智能的特性

加德纳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只揭示人所拥有的很小一部分的潜在智慧,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这些智慧潜能。只要遇到适当机会,每一个正常人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每一种智能。”[2]可见学生的多元智能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协作性和动态发展性四种性质。

1.智能的差异性

差异性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个体由于遗传素质、生长环境等因素使自身智能有偏重。例如,有的人在空间智能上差一些,但在音乐智能方面有很强的天赋。另一方面是指每个人身上同一种智能的表现方式有差异。例如,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有的人表现在有很强的体育技能,有的人表现为能跳优美的舞蹈。

2.智能的协作性

顾名思义,协作性指个体拥有的多种智能并非以孤立状态存在于智能结构中。通常情况下它们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有机结合,作为个人能力表征呈现。但伴随不同情境变化会激发学生不同的智能,甚至特殊情境下智能会发生改变与发展。简单说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并不仅仅是一种智能在发挥作用,而是多种智能协调完成的。例如,在完成一段优美舞蹈时,不仅需要身体运动智能的支撑,还要靠空间智能记忆变换位置,音乐智能注入感情。

3.智能的动态发展性

智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和有意调控获取发展与强化的,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环境与文化背景甚至是突发疾病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

总的来说,加德纳的智能结构尊重身心发展阶段差异性,注重发掘个体潜在的智能。为此,高中语文项目式任务群教学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初衷,即“激发学生的智能多元”与“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实践应用的意义

(一)多元智能对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1.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丘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通过对话和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并做出评价与针对性的引导。这种方法与多元智能理论中所提的学生智能具有差异性不谋而合。可见,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被我们所接受。

2.与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维目标与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大智能不谋而合。[3]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和言语智能相对应;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数理逻辑智能相对应;审美鉴赏与创造和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相对应;文化传承与理解和自然观察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相对应。虽然多元智能理论中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没有对应上,但这两种智能却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或者说整个教学过程里。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培养基本理念相一致。

3.与语文学科的性质不约而同

语文作为实践性学科来说,其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指语文学科以听说读写训练作为主要教学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有效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人文性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意在借助文本解读及背后蕴含的思想文化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人文修养的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彼此融入,共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多元发展。[4]此外,语文学科还具有综合性,即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与情感态度,还关注语文学科的综合迁移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中围绕有效解决问题能力提出八种智能,如言语智能通过语言媒介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形成自身语言思维,通过解读语言深层含义、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科性质不约而同。

(二)多元智能在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项目式任务群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打破传统单篇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选取教材或其他资源中相应的篇目进行教学。高中语文新版课标中总共划分出18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其独特内容,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多元型人才。基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挑战,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有益的。多元智能指导下的项目式教学有助于扭转语文课堂中单向灌输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朝多元、多样化方向创新发展。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三、多元智能指导下“剧本专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多元整合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指引。传统教学目标的设置过于强调知识技能方面单一机械化训练,虽然有明确性的指引,但是与其他智能间产生隔阂感。为此,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四维目标设计如下学习目标和内容。

(1)结合教材内的经典话剧作品,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查寻与话剧文化经典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化对话剧表演形式性、冲突激烈性及语言丰富性特征的认识与理解。精细研读不同研究者的阐述,从中筛选、甄别与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2)从话剧剧本人物的形象与命运、主题思想情感、创作艺术风格等内容角度出发,深入研究话剧精神与文化,并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活动设计的主导思想,撰写剧情分析、角色分析、导演或者表演说明等,以话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成果。

(3)领悟话剧背后的文化母题,深化对文化发展脉络的认知和理解,感知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看待文化。

这样设计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分彰显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开发学生潜在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间的整体性,更全面发展。

(二)学习资源系统层级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的知识单向灌输性学习,忽视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挥。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学习资源从三个层次系统性提供。首先是教材内相关篇目;其次是课外相关书籍与文献资料;最后是视频资源,即优秀话剧的表演。这样层级化设计旨在尊重学生智能的差异性,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在实践中学生能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更好地从整体把握话剧的脉络发展,为后续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理论支撑。

(三)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化

学习活动作为学习目标的承载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如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小组规划学习任务。

提供相应学习资源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分组完成项目,为此每小组设计一份小组学习规划表。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层次阶段、项目具体任务、项目实施方法、项目成果检测及时间安排。这样充分考虑每个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在规划任务分配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

活动二: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根据活动一设计提交的小组项目学习规划进行合作探究,综合运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方法完成任务,并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与发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这是对活动一的延续,在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自身优势智能,还可以学习小组成员身上的优势智能弥补自身的弱势,促进双方融洽合作与共同成长。

活动三: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1)开展剧本征集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之前所探讨研究的有关话剧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或改编一出话剧剧本。

(2)组织话剧汇报演出:学生选取所学的经典话剧或者由自己创作改编的话剧剧本,按照需要自行组建剧组,排练话剧表演。

小组成果展示分为两种任务选项,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与发挥的空间,是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技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机结合。

(四)学习评价多元化

演出汇报后对各剧组进行讨论与评价。从真实的项目研究过程出发,小组协助完成项目评价表的设计与填写。这份项目学习评价是对任务过程的整体表现评价,它由整体性评价即成果评价、阶段性评价即参与能力评价两部分组成。这是依据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形成的多元评价。简单来说,就是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与方式多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都可以共同反思、共同评价、共同成长。

四、多元指导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基于多元智能指导的话剧表演专题活动是侧重剧本阅读、以体验和表演为重点的学习活动。不能只贪图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气氛热闹而忽视活动本质,即帮助学生了解话剧表演形式性、冲突激烈性、语言风格丰富性的特点,同时探寻话剧背后蕴含的文化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使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中如何架构这样一座文字的桥梁呢?这是需要师生、学校乃至社会大环境共同努力的一项长期工作,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成为建构这座桥的重要辅助性材料。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话剧高中语文
话剧《坦先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话剧《二月》海报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