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儿童礼仪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基于对《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解读

2021-03-08黄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童蒙王守仁良知

黄琴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训蒙大意教读刘伯颂等》是根据中国明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守仁在正德年间平定南赣农民起义期间,为加强南赣各县的教化和统治所颁布的社学教条[1]。该教条以童蒙教育为主题,从童蒙教育的目的、童蒙教育内容、童蒙教育方法3 个层面集中阐述了培养出一个符合古代儒家正统的具有高素质的儿童的教育目的。其中,童蒙教育内容作为该篇文章中叙述的核心内容,涉及了歌诗、习礼、读书3 个方面。

1 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王守仁出生于16 世纪的中国明代的一个诗书世家。从小,他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在1499年,王守仁参加了礼部会试,中了进士及第。在1507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为解救被宦官刘瑾污蔑的南京御史大夫戴铣等人,被刘瑾构陷而下狱贬官到了贵州龙场。同年,王守仁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好友湛若水[2]。王守仁也由此进入了心学理论的初级阶段。之后,从龙场悟道回来的王守仁一面与好友湛若水交流心学理论,一面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将其心学理论用于教育实践中。而就在王守仁心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都日臻成熟之际,他在1518年被派往南赣镇压农民起义后,写下了教育名篇《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直到1528年,王守仁以年老辞官,此后一直在浙东地区的书院进行讲学。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写于王守仁官署南赣期间,南赣位处江西南部,主要为今江西赣州地区,该地东接福建,南接广东,西接湖南,处四省要冲之地,一直以来都是“盗贼”出没之地。由于“匪患”猖獗,地方官兵无力抵抗,朝廷需要委派官员治理当地。于是,在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 ,朝廷特设南赣巡抚,府治在赣州,用来协助朝廷统治和教化南赣地区的居民。弘治十八年(1505) ,朝廷撤销南赣巡抚的官职。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朝廷重新设置了南赣巡抚的职位,王守仁是再设之后上任的第二位南赣巡抚。他的任期是从正德十一年( 1516) 八月到十五年( 1519) 六月[3]。不仅如此,由于王守仁还被朝廷委任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他不仅拥有赣、湘、粤、闽四省的军事统帅的指挥权,也拥有管理这四省区域内的民政事务权,包括修建学校,教化百姓,以至制定商贸政策等。但由于地域上的限制,阳明的民政权限主要集中在赣州。除此之外,在南赣当任巡抚期间,他的心学理论通过书院讲学的活动,已经日趋成熟,并且还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于是,他努力设学兴教、授徒讲学,在南赣地区尤其是府治所在地赣县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门生尤其是江右学人。所以,他在赣州的影响力相当广泛而深远,至今仍流传不衰。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教育家王守仁在教育领域的代表作。文章是由教育家王守仁根据长年的书院讲学活动的教育经验整理而成的。全文共有531 个字,有独立的章节标题。在文章内容整体结构上[4],第1 节主要批判了本朝童蒙教育的问题,重新树立了童蒙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如首段开宗明义: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将古今作对比,突出了古人童蒙教育的主要目的,介以规劝今人[5];第2 节重点介绍了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意志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将童蒙教育三内容分别加以分析,说出了其各自的独特性和重要性[6];第3 节阐述了童蒙教育中的德育问题的重要性,如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通过批判今人在童蒙德育问题的错误认知,突出了童蒙教育的德育的深刻性。第4 节再次总结了童蒙教育思想的目的,并且对当地的教师、官员和学生进行劝勉[7]。这段应引用一些原文来进行分析。

而文章阐述童蒙教育内容,几乎占据了全书内容的一半。因此,童蒙教育内容作为教育家王守仁重点阐述的部分[8],主要由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条主线是通过了解儿童身心特点,让儿童接受教育时采取顺应他们的性情的做法; 另一条主线是从儿童期开始,就通过歌诗、习礼和读书的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所必需的、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理论阐释

12 世纪中期至16 世纪,中国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心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陆九渊到吴与弼再到王守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心学”哲学发展的线路[9]。王守仁不仅发展了陆九渊等人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学”思想,而且,他还将“心学”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教育理论中,来解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论述“致良知”的理论。王守仁在“心即理”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将天理进一步明确地解释为良知。简而言之,良知是一种心理本能,也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即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10],甚至是山贼强盗,心中都存有良知。并且,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有没有良知,而是在于良知是否被物欲所蒙蔽。同时,王守仁还将“良知”作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而“致良知”也就是扩充良知,将良知贯彻到一切道德活动之中。不仅如此,王守仁还以社会背景和时代问题意识为依据赋予“致良知”丰富的内容。但是,“致良知”这一过程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经常会受到人的私欲的蒙蔽和利益的驱使而遭到阻隔。因而,“致良知”的关键在于摒除物欲和私欲的蒙蔽,即“致良知”是一种减负担的功夫,减一分人欲就是多一分良知,减一分私智就是多一分天理。

阐述“知行合一”的理论。王守仁在“心即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守仁认为知行合一不是知,也不是行,而是个一体两面的“一”。提到知,便自然包括了行;提到行,也自然涵盖了知[11]。即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同时,通过“知行合一”学说,王守仁指出其所建立的“心学”理论不是一种纯思辨的学说,而是可引导人们进行社会和生活实践的哲学。除此之外,王守仁将“知行合一”的理论作为其“心学”理论补缀的重要学说,进一步深化为本体良知与意念发动的合一。

3 儿童礼仪教育思想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以全文一半的位置论述了童蒙教育的内容,并且,在论述童蒙教育内容中,还穿插了两条主线内容。而其中一条主线的内容是从儿童期开始,就通过歌诗、习礼和读书的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所必需的、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12]。显然,这条主线内容是在阐述其童蒙教育重点的内容在于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同时,结合当时明朝的社会背景和王守仁对儒家传统的坚守,不难看出,在教育家王守仁的观点中,更加侧重于对儒家礼仪的内容的传授,以此作为维护圣人之道基础的基石。除此之外,学习和探究礼仪教育的内容也有助于丰富当前学校德育培养经验,对学校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环节的方向指引。

遵守儒家的仁义之道。对儒家的仁义之道,王守仁认为这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基础的内容[13]。同时,在王守仁的观点中,儒家的仁义之道不仅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要求,也符合童蒙教育的目的。即通过学习儒家正统思想,尤其是学习孔孟“仁义之道”,得其思想行为符合儒家伦理规范。不仅如此,儒家仁义之道可使得儒家知识分子良知天性长存,消除粗鄙顽劣的特征,使他们日渐符合礼仪规范而不感到辛苦为难,不知不觉间就达到了中正平和的境界。

进行日常的儒家礼仪训练。对儒家礼仪训练,王守仁认为这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在王守仁的观点中,他提倡通过儿童儒家礼仪训练,将儒家的内在的道德规范[14],外化为外在的道德表现行为,并通过反复的礼仪实践与激发内心的良知,来达到内外圣外的目的。因此,在对儿童考察每日的礼仪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儿童的外在礼仪表现进行实践过程中的评价,还要对儿童的道德思想进行教育,即让儿童克服私欲,树立儒家的道德理念,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4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对当代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关于童蒙教育文章中,王守仁提出了学校中开展童蒙教育的观点。儿童礼仪教育思想作为王守仁的童蒙教育思想的主线内容,在该篇文章中也主要运用于学校组织的教育与管理中,因此,探求教育家王守仁的儿童礼仪教育思想的启示也主要围绕学校教育展开,进而对学校组织中的教育理念进行方向指引。

4.1 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关于童蒙教育文章中,王守仁提出要重视学校环境对儿童礼仪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时,他还认为儿童成长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学校是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促进儿童礼仪教育发展。同时,学校环境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都具有独特性,都具有一定可塑性。而学校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身心发展,且这种无意识的环境熏陶可能会对儿童产生持久影响。因此,学校要为儿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使儿童在学校德育环境熏陶下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

4.2 重视实践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文章中,由于王守仁是将其哲学思想运用于童蒙教育的过程中,因此,王守仁所要求进行儿童礼仪教育的过程是要进行反复的学校实践和生活实践[15]。即要在实践过程中,将外在礼仪与内在的道德规范进行合一,从而达到和符合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和道德目的。不仅如此,王守仁还强调儿童在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实践中场景的变化和历史因素。因此,重视儿童礼仪教育在实践中的发展与演化,才能真正达到圣化的境界。

总之,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儿童礼仪教育思想在论述上深入浅出,便于理论上理解和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习王守仁的儿童礼仪教育思想,有利于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儿童进行有意识地良好的礼仪培养和礼仪训练中,进行德育方向上的目标指引[16]。不仅如此,王守仁的童蒙礼仪教育思想作为王守仁的童蒙教育内容中的主线内容,既能作为贯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的一条明确的主线,又能进一步理解王守仁的童蒙教育的内容。而且,儿童礼仪思想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背景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童蒙王守仁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良知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书生惹上锦衣卫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