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保健班学生锻炼态度与教学环境、运动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2021-03-08冯子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保健态度强度

冯子宁

体育运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每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有一类学生,由于体质偏弱所致的身体功能性障碍或心血管疾病等运动禁忌症,或有严重运动损伤而不能完成正常体育课考试内容,该群体被称为“体育弱势群体”。针对这类情况,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早已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1]。在保健班中,通过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运动和保健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学生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并且掌握运动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但大多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放弃了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探索与练习;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由于生理、心理状况不佳,体育锻炼态度仍然不积极。体育锻炼态度可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和长期锻炼的意识,因此有必要对保健班学生锻炼态度与教学环境、运动行为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依据,激发体弱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某高校体育保健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保健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每个学校保健班的人数不多,研究的样本容量不大,因此选择了43名(男生11名,女生32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本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掌握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对全面了解保健班学生体育行为的发展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2]和自制问卷《保健班问卷调查表》,对广东省某高校体育保健班大一年级学生20名、大二年级学生23名分别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课程、体育意愿和保健班现状四部分。发出问卷43份,回收43份,回收率100%。

1.2.3 统计分析法

使用SPSS24.0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设为p<0.01。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某高校体育保健班现状

2.1.1 体育保健班学生现状

通过对保健班43名学生身体状况调查统计得知,患运动禁忌症的学生有24名,占55.8%;由于先天或后天意外造成的身残学生有17名,占39.5%,其他体弱学生有2名,占4.7%。其中,愿意参加开设活动体育课的学生有9名,占20.9%,需要了解项目后确定是否感兴趣的学生有32名,占74.4%,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有一定需求。学生参与保健班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身体健康状况问题,但对保健课学习的态度都较为主动,且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越积极,对开设保健课程的意愿就越强烈。不同进班原因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表1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身残学生行为意向得分为23.71±4.27,显著高于有运动禁忌症的学生,表明身残学生锻炼的态度更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程度更高。由于其他原因进入保健班的学生在情感体验项得分为37.00±0.00,显著高于运动禁忌症和身残学生,说明躯体运动受限或肌力不足的学生在进行运动后所获得的体验感较差。

表1 进班原因对学生锻炼态度量表的影响

2.1.2 体育保健班教学现状

由表2可知,现阶段保健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并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保健课虽是体育课的一种,但运动强度较小,对躯体的刺激作用有待加强,且现有课程对学生体育意识增长和个人品格的塑造作用不足。

表2 学生认为保健班是否有帮助的调查

上课形式方面(表3),73.1%的保健班学生希望学校单独开设保健班,一方面是由于改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对一些在身体上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来说,要修满体育课的学分可能有一定困难,开设保健课是为了考试得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有体育课成绩的相应得分。

表3 保健班学生期待的上课形式调查

对于已经接受过保健班课程的大二学生来说(见表4),56.5%的学生认为保健班基本满足学生自身需要,其中有9.7%的学生“完全不满足”,没有学生选择“完全满足”项,说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并不是较为满意;教师重视程度方面,仅1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十分重视保健班教学,可见现阶段教师对教学重视程度严重不足;52.2%的学生选择“教师非常关心学生”项,但仍有8.7%名学生认为教师不关心学生;场地设施方面,保健班学生对场地需求较大,60.9%的学生“基本满足”现有场地使用,但设施仍需完善。

表4 保健班大二学生对保健班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调查

2.2 锻炼因素对保健班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

文瑾[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自制问卷,分析锻炼频率、强度分别对学生锻炼态度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锻炼频率与行为控制感有关(p<0.05);温和运动强度与弱运动强度在行为习惯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行为意向得分维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2.1 锻炼频率与体育锻炼态度

本研究发现锻炼频率与行为控制感有关,通过表5可见,每周锻炼频率超过三次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锻炼三次的学生,但是在锻炼自动化程度上前者却低于后者,容易受项目难易程度的影响。出现此结果可能是由于选择此项学生的样本基数小,所得到的数据较为特殊;也可能是因为锻炼次数多的学生并非主动自愿地参与运动,而是出于一种不得不完成任务的心态。

表5 锻炼频率对学生锻炼态度量表的影响

2.3.2 实际锻炼强度与体育锻炼态度

行为习惯是指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并成为自动化的行为模式。由表6可以看出,温和运动强度学生的行为意向得分(22.78±3.92)极显著高于低运动强度学生得分,且温和运动强度学生的行为意向得分高于稍大运动强度学生得分,说明稍大强度的运动并不适合与保健班学生,甚至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而适宜的运动强度使学生更乐于参与锻炼并付出更多努力。结果显示,温和运动强度学生的行为意向得分高于弱运动强度学生得分,说明适宜运动强度有利于良好运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提示我们适宜的运动强度可以使得保健班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锻炼的认可度高。

表6 实际锻炼强度对学生锻炼态度量表的影响

在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4,5],学生的体育态度各结构因素与运动频率显著相关,且体育态度水平越高,锻炼频率次数越多,运动效果越好。由于本项目是第一次研究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在体育保健班中应用,且本实验选取的保健班学生在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差别很大,具有少对抗性、运动强度小及运动频率低的特点,所以与其他报道中研究对象的结果不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运动禁忌症、意外致伤残成为学生进入保健班的主要原因,其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单独开设保健班,并且对参与保健班的态度较为积极主动。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然而体育保健班并不能完全满足体育弱势群体的需要,加之教师对课程重视和对学生们的关心程度严重不足,使得高校体育保健班仍然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此外,身残学生锻炼的自觉程度高于有运动禁忌症的学生;由于亚健康等其他原因进入保健班的学生情感体验比有运动禁忌症学生和身残学生丰富。锻炼频率与行为控制感出现显著相关关系。运动强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有显著的影响,进行温和运动强度运动的同学,其行为习惯得分显著高于与弱运动强度的学生,在行为意向得分维度极显著高于进行低强度运动的学生。

3.2 建议

高校体育教育对保健班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体育保健课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高校应对保健班学生群体进行充分调研,加强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力高的教师,满足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教育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3.2.1 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由于保健班学生的自身特殊性,需要避免从事剧烈体育运动,因此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以人为本,从每一个学生个体需求出发。由于时间和教师精力有限,虽不能完全根据所有学生的不同运动处方需求在课上实施教学,但可以传授学生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做到课内外锻炼活动相结合[6]。姚向珍[7]等人经过四个月的实验,采取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运用心理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证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保健班学生良好的锻炼态度的形成。纪新涛[8]证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保健班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八个维度上均获得显著改善。由此说明对保健班人群应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保健班学生对理论课的需求强烈,因而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倡导运动技能和保健康复知识相结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上应以符合学生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为主线,注重课程的应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9]。

3.2.2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由于体育弱势群体过度关注自身的不利条件,试图隐藏身体上的缺陷,因此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极度敏感、自卑、暴躁、孤僻等消极情况。教师应当主动关心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运动项目,更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此外,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对他们进行评分,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便于进行个人教学目标的制定。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的提高,并且能够更为自主地监控自己的运动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困难仍然能够坚持下去。吴本连[1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预测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大小,且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3.2.3 营造科学的体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愉悦感

体育教学环境是强化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的推动力[11]。体育教学环境建设需要以保健班学生体育健身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借助必要的教学设施,如通过多媒体来刺激体育弱势群体的视觉和听觉,讲授理论知识,播放体育精彩赛事,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生动的教学情境。考虑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运动价值,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应强化设置种类多样的器材和教室,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应当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且体育教室必须符合运动条件、安全卫生、符合审美的要求。心理环境的建设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相处关系,从而更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丰富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运动中。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育认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保健态度强度
养生保健的“怪味”菜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电脑族养生保健的四大妙招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态度决定一切
求电场强度的新方法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