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隆平:中国稻田守望者

2021-03-08张乐

阅读(书香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下田袁隆平杂交

张乐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器官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先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人。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刚参加工作那会,中国的水稻产量是每亩250公斤左右,而如今,在袁隆平的努力下,水稻的最高亩产已经达到了1500公斤。袁隆平毕生努力,让中国人“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上”,为世界粮食安全带来福音。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意志坚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他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其祖父为前清举人。6岁那年,袁隆平随长辈在汉口农村的一家果园游玩时,便流露出对田地、果实的浓厚兴趣。在他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那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百姓做实事。从那时起,他便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父亲本打算让他报考南京的大学,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学农,进入重庆北碚夏贝相辉农学院学习。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他常常仔细研究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去领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农业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示出一个青年人大胆的思辨和强健的魄力。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大学毕业了,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来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粮食匮乏,人们食不果腹,饿死人的景象让袁隆平多年后都难以忘怀。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在学校早稻品种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籽粒多达230颗之多,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按常理推算,如果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能实现上千斤。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这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种子播种了下去,第二年的收成并不理想。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仍然坚定自己的想法。1962年暑假,袁隆平自费来到北京,向中国农科院的遗传学专家请教,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得知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没有突破。于是,他下定决心,力求在水稻杂交领域有所突破。

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1966年,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走入了杂交水稻的专业研究领域。他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方案,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走进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60年代,它的研究无疑要经受挑战。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为躲避政治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1974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苦尽甘来人依旧,淡泊名利爱无疆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获得了如此多的崇高的荣誉,袁隆平仍然心系农田,他平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下田,不断地下田。他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亿的他身着35元的衣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袁隆平是教授,他招研究生是有条件的:“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一定还是会出成果的。如果思想不大正,搞科技工作也会腐败,弄虚作假、哄骗人家,欺人欺己,最后没有好下场的。”

2019年9月16日上午,袁隆平出席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会场,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袁隆平谈及成功的“秘诀”体会,用八个字概括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同学们要打好基础,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汗水是要能吃苦,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机遇就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梦想。

袁隆平很谦虚,无论拿了多少个国际大奖,他总是强调:

“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在杂交水稻方面,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终的成果,是广大科技人员和基层民众一起努力得来的,功劳不能只归功于我一个人。”

中国最老的“农民”,稻田里的守望者

袁隆平在九十岁的高龄依然坚持在一线下田工作,始终不肯退休享福,成为了中国最老的农民。这位战乱中的逃难娃一步步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故事。2017年,因为被检查出肺部有问题,医生要求袁隆平调养身体,不再下田,在床上静养,但袁隆平不同意。为了能下田做科研,他居然硬生生地戒掉吸了60多年的烟。2020年,袁隆平90岁生日这天,他许下的愿望,是让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亩产,从最高3000斤,突破到平均3000斤。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看到这句话,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或许这样一种场景离你非常遥远:道路边、田埂间、大桥下,常有人因吃不饱饭昏厥晕倒,甚至死于饥饿;草皮树根均可入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把饭蒸两次,饭量就会增加一半;冬夜睡觉时因没饭吃手脚冰凉,无法捱到天明。民以食为天,摆脱饥饿、奋力生存是人类生活的的重要部分。人类在漫长的生息绵延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在这关键时刻,袁隆平捧出了拯救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绿色神话”。这个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仁者。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袁先生雖已去世,但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他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猜你喜欢

下田袁隆平杂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袁隆平戒烟
深耕
深耕
吴刚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