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内涵及实施路径

2021-03-07袁新月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贫困地区发展

袁新月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就要重视教育。贫困地区由于缺乏教育而导致群众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较弱。“教育扶贫”的提出有利于提高这些地区的脱贫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教育扶贫”理念的理论基础

“教育扶贫”理念的提出有其理论渊源,深入了解这一理念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

1.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深刻揭露德国社会出现大范围贫苦的原因;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揭露了无产阶级是如何被资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教育扶贫”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贫困问题,采用的方式就是以教育促进脱贫工作的完成。马克思认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就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公民所追求的两个方向,教育平等是实现公民的普遍受教育权,即全民教育;而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现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是缺乏优越的教育资源,甚至连去上学的机会也没有,这些贫困地区经常出现代际贫困的现象,因此这些地区的孩子一代又一代摆脱不了贫困的事实,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1]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教育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没有办法走出贫困。一个地区只有发展教育,并且发展优秀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才能真正做到摆脱贫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真正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2 中国共产党“教育反贫困理论”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反贫困理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2]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他认为为了革命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邓小平同志一直以来也十分重视贫困和教育问题。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只有重视教育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才能促使贫困地区在根源上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

江泽民同志认为:只有“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领导者。”[4]。经济要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想要摆脱贫困更要加快发展教育。

胡锦涛同志强调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公平,就必然会导致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均匀,那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人才而致使贫困的出现,继而又带来教育的滞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然要重视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高度和远见看待脱贫攻坚,从中国国情和长远发展大局出发谋划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他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1.3 传统文化根基

中国历代便重视教育,将教育视为国家安定、民族生存的命脉。《礼记·学记》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中也有“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的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经典著作的佳句名言成为他经常引用的典故。正所谓“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5],建国的根本就是重视教育并且鼓励大家不断学习,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启用贤良、培养人才。一个国家无论现在多么强盛,如果不重视教育不培养人才,终究会走向没落;一个国家即便现在不够强盛,如果坚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终究会强盛起来。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重视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的前提,我们要想实现全面脱贫,就势必要重视教育;我们要想脱贫不再返贫,就要坚决重视教育;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将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到底。

2 “教育扶贫”理念的深刻内涵

“教育扶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长远眼光。

2.1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扶贫”不仅是完成扶贫任务,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除了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贫困,还有一大原因是滞后的教育。对于每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孩子几乎是全部的希望与未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当城市里的孩子在课堂上朗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时,这些地区的孩子也许正在背着筐打着草,他们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们一代又一代可能满怀希望又满怀失落的在这里过了一年又一年,从此循环往复,贫困家庭的孩子依旧贫困,贫苦地区也依旧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中国所有地区的孩子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6]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教育扶贫”势必要将教育贯彻到底,实现全民教育,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改变代际贫困的现象,才能使人们“等、靠、要”思想逐渐消失,只有不断地促进这些地区的教育,才能改变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地区的贫困情况。

2.2 扶贫的先行官和根本大计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扶贫包括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措施,其中,精准扶贫的根本就是教育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若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过上稳定、富足的小康生活,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发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最后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脱贫攻坚能否打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只有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才能永远脱离贫困的状态。正所谓“治贫先治愚”,现在很多贫困地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直依靠中央的“输血”是不能从根本上脱离贫困的;学会造血,才能保证长远的发展。之所以把教育扶贫放在扶贫的先行官根本大计的战略地位,就是依靠教育不断实现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教育发展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才能逐渐发展,只有使得贫困地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贫困地区才有希望;有了人才,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8]。

2.3 防止脱贫再返贫,增强内生动力

实现2020年的脱贫不是根本任务,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这一时间节点上的脱贫,更是长期的发展。脱贫不仅是中央给予资金支持,更要注重扶“志”与扶“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启示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教育扶贫既需要中央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贫困地区自己在意识上的改变,摆脱“等、靠、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9]“志”即志气、志向,想要战胜贫困首先得从心底里有战胜贫困的勇气,有了战胜贫困的斗志,才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智”即素质、能力等,有了战胜贫困的勇气,还要有战胜贫困的能力。

教育扶贫就是要从内因上改变贫困,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首先让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有去改变贫困状态的想法,然后通过提供技术等使这些贫困地区有改变贫困状态的能力,逐渐实现脱贫[10]。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点。新起点,新时代,就更要重视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只有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更好的发展。

3 “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富国强兵之路,人人有责,必须抓好”,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一定的实施路径把“教育扶贫”理念贯彻到底。

3.1 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这些贫困地区因为生产力的落后导致教育的滞后。对于这些贫困地区,国家应坚持给予教育资助政策,并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国家要坚持不懈地在这些贫困地区落实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以及落实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政策的支持下有学上,能够实现自己受教育的权利[11]。除了政策支持,也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硬件资金投入,完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阶段校园体系的基础性建设,为学生配套好图书室、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保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书读、有学上,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现代化教育。只有这样,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才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是否有优质的教师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教育能否得到优质发展的关键所在; 是否有好的教师队伍是精准教育扶贫能否有效落实的有效保证。政府要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以及特殊津贴,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贫困地区的教师在事业上有动力、有积极性[12]。有教师才能有教育,有优质的教师才能有优质的教育,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就是教育质量,对于贫困地区的教师,要定期使其接受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不断地建设一支有责任心、 专业素养高且留得住的优秀教师队伍,使得教育扶贫不会胎死途中。教师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有教师才能有教育,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逐渐实现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

一些贫困地区无法彻底摆脱贫困,很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这些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交通滞后等地区,人们只能靠天吃饭。职业技能培训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训,做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的就业能力。发展教育有利于实现所有未成年的受教育权,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这些地区的成年人也能有一技之长,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可以有效地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能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既要引进优秀人才优秀技术,同时也要促使广大群众走出去增长见识;既要授人以鱼,增强这些地区群众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又要授人以渔,依靠自己的技能实现产业发展,做到既输血又造血,不断增强造血能力。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贫困地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