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经》对锤炼新闻“四力”的一些启发

2021-03-07夏维军雷勇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8期
关键词:脚力诗经意象

夏维军 雷勇

新闻直到近代才从意识形态领域单独成类,但其反映客观事实、传播价值观以及凝心聚力的社会治理功能,却从古至今存在。《诗经》是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起源,也是新闻实践的发轫。文学采风与新闻采访关键词都是“采”,《诗经》采诗官是中国最早新闻记者的说法,都指向《诗经》与新闻有渊源关系。

《诗经》创作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深刻启发意义,从传统文化《诗经》当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自觉与自信。

一、从《诗经》“走进现场、就在现场”看脚力

据考证,周朝设有专门采诗制度,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群众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后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作家流沙河认为:“总要身边发生什么事,方能写出诗来。《诗经》每一篇诗,背后总有一个事件正在发生,既然有事件在发生,那就必定有一个或是多个现场。”《诗经》大部分作品是由专业采集人员“走进现场”与“就在现场”的民间劳动者或者说当事人共同创作的,从西周到春秋,统治者为推动深入民间的采集创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来看《诗经·豳风·七月》当中与当今“新春走基层”颇为相似的一节: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寒风凛冽,为求温饱,踏耜深耕,全家上阵,祭祀地神。在这节反映周朝先民艰苦创业的作品中,听得到风声,闻得到泥土气息,看得到衣着、动作、工具以及家庭协作关系,品得出原始质朴信仰。如果没有走进现场和植根生活的脚力,很难想象即使穿越深邃光阴,依然有如此强烈的画面感、代入感、共情感。

2500多年前《诗经》的创作实践说明,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增强脚力,就是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时代发展到今天,除了实体新闻现场,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注意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锤炼走进网络现场的脚力,也是做强网上正面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前提与基础。

二、从《诗经》“意由象生、油然而成”看眼力、脑力

从文学角度看,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从新闻角度看,象是客观事实,意是舆论导向,是价值观。正是由于《诗经》创作者具备超强发现与思考能力,形成丰富多彩意象,《诗经》反映出的周代社会生活才包罗万象,其价值观传播和思想情感抒发也能够寄寓在具体生动事物当中,杜绝了概念化和口号式表达。

从宏观上看,《诗经》反映了周代政权兴衰、劳动生产、婚恋嫁娶、战争徭役、祭祀祈福、宴饮欢愉、歌祖颂德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从其形成的自然意象看,涉及的动物名称达 115 种之多,大体可以把它们分为鸟、兽、虫、鱼、虚拟动物五类,涉及植物九类——野菜、蔬菜、谷物、药材、水果、花卉、树木、纤维染料和野草,气候景观山、水、云、风、雨也是《诗经》中常常出现的自然意象。任何一个意象都源于创作者时时刻刻保持看见、记录与思考的自觉,源于客观现实与思想情感的水乳交融。

例如《小雅·信南山》的一节: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

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既记录了瑞雪纷飞、细雨蒙蒙、水分丰沛、滋润大地的自然场景,也表达出劳动人民渴望庄稼有个好收成的美好愿望。既有文学风俗画的价值,又符合新闻作品真实性表达要求。

《诗经》表意表象相结合的启发意义在于:新闻工作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辨别,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要让脑子动起来、活起来,提高思考能力和抓问题能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要在所见所想的融会贯通上做文章,做到形象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三、从《诗经》“质朴、凝练与生动”看笔力

《诗经》的语言之美在于质朴、凝练与生动,这是创作者们合力锤炼的结果。《诗经》大部分作品首先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是以群众为主体的鲜活表达,例如《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指南方的歌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河流域和湖北汉江流域的地方歌谣,《王风》是河南洛阳地区的歌谣。经过专业采集、谱曲后,民间语言的生动性得以保留和舒扬,而且变得更加凝练,更富韵律美、意境美。

不仅如此,《诗经》作品在传播中重新回到民间,回到事件现场,即使是王朝士大夫们所做的宫廷乐歌、宗庙祭祀乐歌,其传播力也需要得到民间检验,在编订之前不断修改、润色、增添。朱光潜先生认为,原始诗歌生命就在流动生展之中。

不单“十五国风”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流传至今,诗经当中由统治阶层所写政论性很强的作品,也重视表达的生动性。来看《大雅·绵》中的一节: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这是周成王年间追忆周民族太王亶父东迁创业以及文王武王开疆拓土的一篇作品,号召全国上下一心、先进带动落后、民众愿赴劳役、士兵抵御外侮,与今天主流媒体的社论颇为相似。写道亶父在周原建筑宗庙这一节,连用“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个象声词,听得到运土之车的隆隆、倒土之声的轰轰、版筑之声的咚咚、捶平之声的砰砰,极具动感和感染力。

《诗经》在语言运用上启发我们,不断增强笔力,要向老百姓学习说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从而接“地气”,聚“人气”,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结语

《诗经》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创作者深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于受众能够获得饱满情感体验。这对当今新闻工作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写出有温度、有品质新闻作品,具有鼓励和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脚力诗经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经
意象、形神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