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传统刺绣的艺术特点及成因探析

2021-03-07曾艳红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壮族刺绣

曾艳红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0 引言

在我国,87.81%的壮族聚居在广西境内,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和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文化形制,刺绣亦为其中之一。目前相关文献对广西壮族刺绣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梁汉昌(2012)在田野调查中,拍摄了大量壮族刺绣资料图片[1];黄建锋(2013)从文化、思维、技能、色彩、形态5个维度讨论了壮族民间刺绣艺术[2];陈丽琴(2018)分析了广西壮族刺绣的构图、色彩、题材、风格特点[3]。此外,少量论文探讨了靖西壮族刺绣传承[4]、刺绣元素的现代设计运用[5]以及壮绣产业发展[6]等。目前,某些资料存在着谬误之处,关于其起源的研究观点尚值得商榷。基于此,如下试采用文献查阅及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广西壮族传统刺绣的艺术特点及成因作进一步的探讨。

1 艺术特色:时代与地域

任何作品,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广西壮族刺绣的题材、形式、色彩、风格,都受到时代和地域条件的限制。

1.1 发源及演变

有学者引《后汉书》中载南蛮“好五色衣服”,以证明汉时广西已有刺绣技术[7]。事实上,除刺绣外,织物成花还有印、染、绘、织等方式。如染花,在技术上简单而成本低,故“五色”不一定是刺绣。同文又引《隋书》载“莫徭……服章多以斑布为饰”,认为“广西各少数民族先民在内的‘南蛮’族群……纺织、印染、刺绣技术有了发展和提高”。“斑布”工艺是当时广西少数民族的夹缬(印染)工艺,“药”是防染剂[8]。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载“钦州村落土人新妇之饰,以碎杂之彩合成细球纹,如大方帕,名衫”[9],描述了当时以碎布工艺拼合成花纹的贴布绣(堆绣)工艺,这才是关于广西刺绣最早的确切记录,直至现在,广西的南丹县、龙胜县和大新县等地的壮族女性仍喜欢用贴布绣装饰日常用品。

明代中期后,壮族“男女服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领、袖五色绒线绣花于上[10]。清黄彦坊《岭南女红咏.绣花》诗“漫道小娃犹稚齿,看伊绣出并头莲”,说明当时在广西连小女孩都会刺绣。以存世实物看,清末前的壮族刺绣民族特色尚未形成[1]。民国后,技巧有了提高,创作热情开始迸发,广西壮族刺绣始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

1.2 不同时代与地域文化载体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收藏家、研究者王增业先生以其收藏的1920年代、1950年代和现代的民族刺绣实物进行举例、对比,以说明不同时代的民艺审美风格变化。百年前壮族刺绣所呈现的优雅内敛、舒展流畅的艺术风格,颠覆了人们对当下少数民族民间刺绣一律红绿相配、艳丽醒目的刻板印象。广西民族博物馆、接力艺术馆的传世藏品也能印证广西壮族刺绣时代审美上的差异。在地域风格上,南丹壮族刺绣强调事物的轮廓线,天峨的刺绣更强调事物的光影与色彩变化[1]。在各时期、各地流传的过程中,广西壮族刺绣艺术特点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只有结合时代、地域进行讨论,才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2 图案风格:写实与写意

2.1 题材写实

我国传统刺绣纹样以现实性题材为主,壮族刺绣的题材内容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到鸟兽鱼虫,无所不有。清代实物上的凤穿牡丹、花鸟蝶虫鱼的造型风格,都与汉族刺绣相似[1]。壮族刺绣题材最有特点的部分是它的图腾题材及“大花”“牡丹”图案。“大花”是壮族创世女神、主管生育的花婆神米洛甲的象征,具有男欢女爱、阴阳和谐等诸多寓意。当代壮族刺绣题材出现了一些新元素,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卡通题材;刺绣产业化后产生的观赏绣中图案题材则更为广泛,如在广西武鸣县纳福彩绣的各种农家生活场景。

2.2 手法写意

我国传统刺绣图案的现实题材不是表现自然美,而是通过它们来表达某种社会性意义。丁佩《绣谱》云:“绣禽,绣兽,绣凤,绣麟,以极华美之姿,又不数见之物,自可悉沿成式,以象文明。”[11]刺绣图案随着时代变迁而呈现出程式化的倾向。

广西壮族刺绣多为荷花、葫芦、麒麟、钱形、福寿等祥瑞图案,并以弦纹、方格纹、水波纹、云雷纹等为衬托,表现了壮族女子精巧的手艺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其摆脱了物体形写实的束缚,如广西隆林“沙梨壮”大袖上衣背面下摆绣花局部,用打籽绣绣出的缠枝花纹样,既像花又像蝶,仿佛来自童话世界的问候[1]。壮绣传承人及壮美坊创始人兰然说,人们很难根据壮族刺绣的图案造型说出它具体是什么,它似写意画,似诗,长于抒情而不是纪实。

3 色彩搭配:对比与和谐

3.1 壮族的色彩观念

刺绣是用色彩、线条来展示美的艺术。我国汉族的传统色彩观念与农耕文明生存劳作经验相关,它与“五行说”相对应,如以红色为吉祥色,黄色为富贵色,黑、白为忌讳色,在民艺造物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在壮族地区,黑、蓝色为传统色,也是多地壮族人民最尊崇、最高贵的颜色,广西隆林县“沙梨壮”的新娘穿黑衣黑裙配黑头巾,广东连山壮族姑娘出嫁时也必须穿黑色衣裤。

3.2 壮绣刺绣色彩中的“对”与“和”

对:广西壮族服饰较为朴素,部分地区“衣纯束素,不喜彩绣”[1]。明代以后,刺绣与织锦工艺不断发展,壮族服饰由素雅向华丽转身[1]。为了使服饰出彩,壮族刺绣多选用纯度较高的红、蓝、黄等色彩,且呈块状分割,跳跃度大,对比强烈,既可达到夸张效果,又可产生视觉差异化的错视感:如暖色向前突出,冷色收缩,产生远近、凹凸的立体视觉效果。近年来,壮族刺绣用色越来越热烈、饱满。

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强化了刺绣装饰作用,但易使人产生视觉疲乏感。壮族刺绣采用了一些技巧,使色彩和谐清雅。一是降低色彩饱和度,如图1上的背带芯,采用降低了纯度与饱和度的紫红,间以小面积的翠绿与黄色产生色彩过渡,和谐优雅。二是相近色搭配,如图2中的广西贺州壮族“三蓝加金绣”头巾,以深浅不一的3种蓝色加以金线绣成,富丽而典雅和谐。三是采用晕染技巧,如图3中的隆林壮族满襟围腰,运用“晕色推移”色彩渐变和补色技巧,柔丽和谐。

图1 壮族背带

图2 壮族三蓝加金绣头巾局部

图3 隆林壮族满襟围腰

4 工艺技法:针法与材料

4.1 壮族刺绣针法

针法:壮族刺绣常用针法有平针绣、锁绣、挑绣、辫绣、打籽绣、堆绣等。贴布绣是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刺绣,它流传于壮族各支系,呈现出朴实而变化万千的艺术风格。

贴布绣,又称堆绣,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周代“刻绘为雉翟”的记载,唐代有贴绘实物发现,辽金时期发现的贴绣实物被称为“补绣”[12],它是以一种面料钉在底料上形成图案的工艺,也称为堆绫绣、堆花、补花。其应用方法大致有3种:第一种,以各种布料剪贴出图案形状,堆贴在绣布上形成一定的图案,再用彩色丝线进行绣制;第二种是立体堆绣,在所剪的图案内部垫棉花使图形凸起,贴在绣布上,再用绣线钉制成花面;第三种是用几股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成辫子后在绸面上堆积成图案,编线的根数由5根起到24根,目前24根已经失传,现在制作堆绣使用更多的是8根和12根,靖西堆绣即属于这一种类。与其他地区刺绣的堆绣技艺如广东堆绣相比,广西壮族堆绣稍低,立体感稍弱。

定形:汉族刺绣一般采用“描样定形”方法,而壮族刺绣采用“剪纸定形”,即先把图案剪出来,贴在布面上加以刺绣。壮族刺绣常常多种针法并用,如贴布绣被面用不同颜色的碎布拼成正方形,有框架和大轮廓后,再用平针绣进行内容形象的加工。

4.2 绣地载体——桂布

硬载体上,汉族刺绣一般采用丝绸为地,广西壮族刺绣主要采用本土所出产的棉布为地(唐时称广西出产质量优良的棉布为“桂布”),色彩多为黑、蓝、白3种,风格粗犷质朴。广西隆林一带的壮族,在棉布的表面涂上植物汁液,待其自然晾干后再用石头滚压,纤维被挤后变得紧致而有光泽,当地人称“亮布”“衮布”,在幽深如水色调的绣地上,采用丝线绣出象征江河、小船、家园的几何图案。

5 壮族刺绣艺术特色的成因分析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宗派及家庭,必须把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俗揭示出来。就艺术特征或差异性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区域文化传统与环境。”[13]广西壮族刺绣艺术特征的形成,是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技术条件和个性表达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5.1 生活环境

5.1.1 自然环境

广西山多土少,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花木蓊郁。壮族在此间繁衍生息,人与自然相互契合,浑然一体。壮族女性对人与自然进行意义上的联系,将外部的现实世界纳入个体的思维中,刺绣里既有与环境相和谐的素雅,也有与大自然相映衬的五彩斑斓。

5.1.2 人文环境

“大凡传世的民间刺绣图形许多出自于乡间女人之手。”[14]壮族女性普遍参加劳动,不缠足,家庭地位较高,有一定的婚姻自由权利,不受太多礼教的束缚,受教育机会不多,但善于学习,包容性强,易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给女性刺绣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精神自由。

壮族民俗节庆多,以靖西壮族为例,农历一月春节、米马节;二月土地公庙会、消灾节;三月风流节、清明节……几乎每个月都过节,民俗节日往往还跟宗教、祭祀联系在一起,增加了绣刺品使用的机会,促进了壮族刺绣发展。

壮族有赶歌圩的传统。人们以诗性的语言传情达意,进行社交。诗性文化形成的诗性思维影响了壮族刺绣的风格,产生了那些脱离具象、充满诗意的图案表达。

5.2 生产方式与技术条件

壮族女性以吃苦耐劳、善于操持家务著称。《陆川县志》载当地土人女性:“当耕耘收获时,日则作田功,夜则纺绩……自老至少,绩纺不稍息。”[15]高强度的劳动使壮族刺绣较少使用晕染技法,不采用纤细细腻的方法,而多采用简洁的条块分割、色块塑型方法;另一方面,壮族女性务实、勤俭节约的性格使得刺绣基本以服饰、背带、帐帷等实用品种为主。

广西壮族刺绣用于染色的植物汁液有食用、药用的效果,具有生态环保健康的现代意义。此外,壮族服饰采用棉、麻织物为地,这两种织物的缩水率与蚕丝不一样,故刺绣装饰较少用于服饰而较多见于小面积的围腰、鞋、背带。

5.3 自我塑造与个性的表达

刺绣展现了壮族女性的才华、个性。同样的图案题材,在不同的女性手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风格:或配色清新明朗,或图案编排严格,或色彩强烈而神秘,它体现了壮族女性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个体对生命的不同体验与智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

5.4 艺术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

人们认为,在南方,刺绣与纹身及图腾信仰风俗相关,并推断刺绣是由“纹身”发展而来。广西壮族刺绣产生时离纹身时代已远,但发展中,它受到图腾信仰的影响有迹可循。如壮族刺绣纹样以青蛙、蝴蝶、太阳纹等民族文化元素的题材,透露了其对古代图腾的崇拜信仰。壮族刺绣的图腾印记不仅来自于民族记忆,也来自古老青铜技艺等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传世的壮族背带刺绣中的“群龙舞云纹”和“乾坤孕蛙纹”,颇受壮族铜鼓纹样的影响。

6 结语

广西壮族刺绣是当地人民所创造的艺术结晶与文化载体,它的艺术特点不在于工巧、细致逼真,而在于题材多样,造型富于想象力,色彩鲜艳,线条自由而散发出感人的生命气息。对壮族刺绣仍可以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对照讨论。当下,它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一是刺绣产业化后,各地刺绣艺术特性的趋同;二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机器对人工的取代。之前机绣与手工刺绣的差距主要在于机绣技术达不到手绣色彩的丰富及技法上平、匀、净、齐等标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机绣在精细化操作中,以上两个方面都有超越人工的可能,壮族刺绣未来走向何方,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壮族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清新唯美的刺绣
壮族山歌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广西壮族民歌元素钢琴作品探究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