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代敦煌壁画色彩构成及当代设计应用

2021-03-07徐武斌仲羽多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色彩构成敦煌壁画唐代

徐武斌 仲羽多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构成;设计应用:唐代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4

《楚辞章句》中提到“图画天地山水神灵”,壁画艺术自春秋战国起便开始描绘神话故事、记载历史、反映世俗生活。其中,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壁画的重要部分,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个石窟,历经11个朝代,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其规模庞大、内容繁多、色彩丰富。

唐代是敦煌壁画的鼎盛时期,在壁画方面具有辉煌的成就。唐代敦煌壁画精致绚丽、古朴典雅,是唐代繁荣的文化、经济、宗教的完美呈现。文章分析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方式,并探究敦煌壁画色彩的当代设计应用价值。

1 敦煌壁画的色彩发展

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它的色彩在不同时代由于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在十六国北凉时期和北魏时期,佛教艺术刚由西域传入敦煌地区,这个时期的绘画采用了西域式凹凸晕染法,色彩简练,整体呈现出静穆、朴拙的效果。到了西魏时期,壁画因佛教文化的“中原化”逐渐褪去了北凉时期土红色的厚重感,色彩更加丰富,装饰更加多样。而发展到北周时期壁画多以白壁为底,色彩清淡雅丽。

隋唐时期是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隋代敦煌壁画高雅富丽,以平涂为主,先着色再塑形修改,色调与之前的朝代也不甚相同,以青、绿、红为主;唐代壁画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出现了许多复合色,多为暖色调,整体绚丽宏伟、古朴庄重[1]。

敦煌壁画发展的后期更注重内容,色彩在壁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2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构成的对比方式

现代普遍认为将两种以上的颜色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色彩关系就叫色彩构成。唐代敦煌壁画色彩丰富、色彩搭配组合独具匠心,符合色彩构成的规律。

色调、纯度和明度是色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中色调是整体色外观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倾向,色调取决于不同颜色所占的比重。色调分为冷色、暖色和调和色三大色系,根据冷暖色所占的比例不同,又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明度表示色彩的明暗强度,明度高指色彩较浅且明亮,如黄色,明度低指色彩较深且灰暗,如紫色。纯度又被称为饱和度,纯度越高,表现越鲜明,纯度较低,色彩越灰暗。

唐代壁画色调相较于之前的朝代丰富多样,从初唐到晚唐都一直以红、黄、橙等暖色调为主,色彩对比强烈。色彩对比又可以细分为补色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色彩对比不是单一存在的,色调、明度、纯度三者对比在画面中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2.1 补色对比

补色对比是最常用的色彩对比方式。为了使色彩具有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唐代壁画多采用强对比色作为壁画的主色调。所谓对比色,也就是补色,一般来说在色环中相隔120°~180°的两种色彩互为补色,比如黄色与紫色是补色,蓝色和红色是补色。

采用补色会产生强烈对比,唐代壁画中的红绿补色对比出现得最多,朱青、橙蓝其次,红与绿的强对比色在视觉上会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会使红色更红、绿色更绿,这样的组合更具强烈、动感、活泼的色彩效果[2]。

以第329窟的初唐莲花藻井飞天(见图1)为例,此壁画采用了红蓝两色的补色对比。以石青色作为底色,藻井中心卷莲瓣和卷云纹相互连接环绕,色彩分明,赭石与青绿相互衬托,更突出青绿的明亮。四身飞天身着红、蓝两色裙衣乘云展臂,飞转散花。金色与黑色相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色相差,给人一种清新和谐之感。四身飞天的头饰和服饰的颜色和样式各不相同,在静止的画面中通过不同程度的补色对比呈现出流转动态的错视。土黄色的添加,削弱了藻井图案的强烈对比。这些色彩对比使壁画色彩和谐秀丽,富有变化。

明度一般不会直接给人一种感官上的不同体验,但在壁画的色彩构成中依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度是画面重要的视觉元素,通俗来说表现为人对物体表面色彩明暗程度的感觉。明度高的色彩给人兴奋、震撼之感,明度低的色彩给人安静、落寞之感。

唐代壁畫色彩技法表现丰富,叠晕层次增多,充分运用了色彩明度对比,使画面灿烂生动。唐代壁画将明度差距极大的颜色并置,从而产生独特的节奏感。不同明度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会带来空间距离上的视觉变化,所以明度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空间的层次感和律动感,使画面更显深邃,更具内涵和魅力。

以盛唐第217窟的菩萨像为例,菩萨头后面的光环利用了明度对比,同样是采用黄色营造金碧辉煌的神仙效果,色相相同明度不同的黄色组合在一起,凸显出光环的变化,仿佛菩萨本身可以发光照亮光环。光环外部的红绿色环,运用补色强对比、明度弱对比的组合,使光环富有立体感,体现出色彩细腻的过渡变化。这样高明度的色彩对比给人一种压迫与神秘感。

2.3 纯度对比与冷暖对比

纯度对比和冷暖对比在敦煌壁画中应用较少,所以放在一起分析。唐代壁画相较于之前的朝代多了复合色的运用,所以色彩丰富,纯度对比也更多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颜料与空气接触氧化变色、褪色,所以纯度对比变得较为温和,这属于后天环境造成的颜色纯度变化。除了纯度对比外,唐代敦煌壁画常采用平涂和并置这两种上色方式与冷暖色相间上色结合使用,所以唐代壁画色彩多为强冷暖对比。

以晚唐第119窟歌伎图(见图2)为例,晚唐时期的壁画色彩实现了地域性与吐蕃风格的调和,蓝绿色成为主流。第119窟的歌伎以蓝色作为底色,色调温和明朗。歌伎身上缠绕的红色丝带与蓝色底色形成了冷暖对比,整体色调便是强补色对比、强冷暖对比、弱明度对比、高纯度对比,这种色彩对比方式使壁画呈现出强烈的异域艺术效果。

色彩构成除了色彩的对比外,同样也离不开色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和协调性,也就是色彩调和。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调和是手段。

“调和”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和谐、和合、和声、融洽等。色彩和谐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律组合出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较为和谐的色彩搭配。

色彩调和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邻近色、相似色、弱对比色的色彩,互相调整组合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二是强补色对比,高明度、高纯度对比的色彩遵循组合的规律秩序所形成和谐美观的色彩关系。色彩调和通常采用对比、秩序、均衡、和谐等调和方法,使人在欣赏色彩的时候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审美愉悦,色彩调和实现了对比与和谐的统一[3]。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调和方法可分为面积分割法以及介入与支配法两种。

3.1 壁画色彩面积分割法

唐代壁画中多运用色彩面积分割以达到色彩调和的目的,在对比强烈的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增大或减小某一部分的色彩面积,使某一种色调成为主色调,以使其色彩调和。唐代敦煌的每幅壁画中,都有主色调对整幅画色彩进行统一与协调。主色调使壁画在颜色繁多、对比强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色彩的统一和谐。

除了增大或减小面积外,唐代敦煌壁画还会运用线条作为面积分割,过渡和缓冲色彩变化。敦煌壁画的线条一般为黑白两色,线条的调和可以分割色彩面积,协调色彩过渡,使色彩缓冲自然,画面更加协调。

以中唐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之反弹琵琶舞壁画为例,背景的土黄色为主色调,对色调和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土黄色为低纯度色调,大面积的低纯度色调可以使背景色彩和谐统一。粗细不一的黑色勾线对画面进行了分割、间隔,缓冲了舞伎身上高纯度的黄、蓝两色的对比刺激。少量的朱红色与大量的黄色、蓝色因为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形成了面积上的色彩调和。

3.2 壁画色彩介入与支配法

唐代敦煌壁画相较于之前的朝代多了复合色运用,也更加注重相似色和邻近色的介入和支配。色彩介入与支配法就是指增强色彩的丰富性,增添同一色相中不同明度与纯度的色彩变化,使画面更具空间感和立体度;调整壁画中明度、纯度和色相的关系,使色彩达到调和。

以盛唐第156窟的魔军弓箭手壁画为例,其色彩对比十分强烈,采用了蓝红的补色对比和冷暖对比。邻近色和类似色以及中性色的介入,加上弓箭手和魔女身上的大量留白,减淡了色彩冲突,降低了红色的纯度,提高了蓝色的明度。填充色相相似,明度和纯度不同的蓝色,将过于浓丽、艳俗的色彩统一起来,因此形成了一种古拙浑厚之美,整体和谐且富有生命力。

因此,敦煌壁画的色彩对比不是单一存在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色彩构成规律:颜色鲜明的对比色,在不同调和色的紧密配合下,需要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介入分配、面积分割才能使色彩具有协调性[4]。

4 唐代敦煌壁画色彩在当代的设计应用

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方式既受到了之前朝代审美的影响,又在其基础上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方式,反映了时代审美变化和中西艺术融合的进程。敦煌壁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养分充足。现代设计要萃取唐代敦煌壁画的精华和神韵,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进行传承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组合、历史与文化碰撞、時尚与民族创新,展现出艺术设计的无穷魅力[3]。

4.1 提炼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元素

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的赋彩规律,通过对比、衬托和叠晕的方法,使色彩相互调和、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色彩构成方式。在当代设计中,不应该对传统的色彩配置全盘照搬,美其名曰“复刻”,而应该尝试打破原有的色彩搭配原则,进行分解、重构,提炼其色彩元素。敦煌壁画之所以美丽,正是在于其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调和以及色彩面积上的分割、呼应。

若想敦煌壁画的色彩为当代设计所用,就需要回归“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认识论,找到能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观念。

以敦煌研究院的文创产品时光映画咖啡陶瓷杯组合为例,此陶瓷杯组合色彩选自晚唐第9窟壁画文殊变,杯身通体为金色,托盘采用的是从文殊变中提取的石榴卷草纹,托盘的色彩采用了红蓝的强色调、低明度对比,加以土黄与橙红的邻近色弱对比来进行调和。托盘上的纹样映射在杯身产生了暖色调的色彩组合,这样的陶瓷杯组合更具艺术感和时尚感。提炼了敦煌壁画中的部分色彩并进行组合,在保留其敦煌色彩辨识度的同时,增添了现代设计感。

4.2 重构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组合

重构敦煌壁画色彩组合,使敦煌壁画中的色彩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重现于当代设计中。提取敦煌壁画的关键色,使其搭配组合成敦煌专有色彩,并将色彩元素作为画面构成要素加以运用,使其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以化妆品品牌MAC推出的敦煌文化限定系列化妆品为例,此系列化妆品外壳运用了绀青、石绿、赭石、肉色、黑色、白色六种颜色,将这些颜色以不规则的形状组合、叠加在一起,赋予其现代的动感和科技感。与敦煌研究院的文创产品不同的是,MAC对敦煌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提取其中的关键色,而是打破且重构了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关系,给消费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市场接受度,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而Vivienne Tam 2014秋冬秀场系列服装发布会,便将敦煌壁画色彩运用到当代服装搭配中,使每件服装都散发着古典的艺术美,具有浓厚历史底蕴。设计师谭燕玉将东方和现代的色彩元素相融合,在服装中融入了中国特色文化,将敦煌壁画的色彩转化为时尚符号。

4.3 创新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形式

敦煌壁画色彩变化多样、丰富和谐,具有浑厚古拙、简洁高雅之美,如果想要敦煌壁画色彩真正具有生命力并走向世界,就更需要对它进行开发和创作,创新其色彩形式。在继承和发扬原有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再创造,创造出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够弘扬和发展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设计。

以设计师劳伦斯·许在2015年春夏巴黎高级时装周“敦煌”发布会上的服装为例,发布会上的服装融合了中西风格,浪漫自由的西式礼服中融入了敦煌艺术元素。青蓝、肉金、红绿等敦煌壁画经典色彩搭配和藻井纹样的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产生碰撞,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这些服装是将现代文化与敦煌千年文化完美融合的艺术品。

因此,在对敦煌壁画色彩进行创新时,还要找好艺术与设计的契合点。敦煌壁画色彩在当代设计中要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需要将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美学相融合,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协调的发展。只有表达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艺术灵魂,才能真正实现对敦煌壁画色彩的创新。

5 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也影响生活。唐代敦煌壁画内容丰富,色彩层次分明、华丽清晰,结构繁复有序,按照堆成、均衡、整齐统一又变化的规律,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赋色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分析唐代壁画色彩构成并进行当代设计应用时,应当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对传统赋色进行适当提取,创作出符合当代主流审美和价值观的设计。应当关注时代变化的脉动,结合时代精神,将新的设计语言运用到传统壁画色彩中,将新的设计观念体现在当代设计中,提升大众生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让敦煌壁画色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宇翔.论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J].文物世界,2018(4):31-32,65.

[2] 李舒.敦煌藻井图案色彩配置分析与应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3] 张超,朱晓君.色彩对比与调和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3):129-132.

[4] 杨奇超.敦煌壁画色彩结构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0):153.

作者简介:徐武斌(1963—),男,湖北武汉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抽象语言、设计色彩。

仲羽多(199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藝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色彩构成敦煌壁画唐代
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互融式应用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敦煌图案色彩规律研究及推广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从反弹琵琶伎乐看敦煌壁画人物在现代工笔人物绘画中的借鉴
论敦煌舞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对高职“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