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论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观念优化

2021-03-06李洋戴霓尹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训练量训练方法田径

李洋 戴霓 尹君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南岭校区体育部 吉林 长春 130021)

引言

田径是奥运会中的金牌大项,共设立47枚金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是奥运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东京奥运会即将举办,田径运动的质量和水平又具备了国际性的社会效果,在田径运动奖牌上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当前我们有必要在根本上转变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其中既包括一些新的先进的训练理念,也包括一些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法,以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这些认识上的转变比较聚焦于田径训练量和田径训练强度上。众所周知,田径运动的训练方法历史悠久且具有全民互动性,其训练观念应用于训练指导,对运动员减少运动伤害、提高运动成绩大有裨益,关系到训练方案的结构化和合理性,能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状态在大赛前更上一个台阶,因此科学的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应该与时俱进地做出观念性的结构调整,推动我国运动科学的创新性与先进性。

1、我国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和观念的沿革

1.1、沿袭阶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田径运动的训练观念与方法主要是沿袭前苏联的理论与方法,该体育科学以生物学为基础理论,该训练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处于运动学界领先地位,具体来看,该训练理论将田径运动员每年训练分成三个大周期:(1)准备期,第一个大周期是准备期,又分为两个小周期,第一个小周期内的训练量、练强度占大周期总体强度的40%以上,第二个小周期训练量达到大周期的总量峰值,但两个小周期内的训练强度要保持总体上升趋势;(2)比赛期,比赛期的训练量是全年最低值,但比赛期的训练强度必须达到全年最高值;(3)赛后期,赛后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同时降低并保持平衡。

前苏联在60-70年代靠着这套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从美国手中夺取了世界田径霸主地位,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前苏联在中长跑、竞走、全能方面首次胜过美国代表队;1960年奥运会在田径团体分上超越了美国队;1972年前苏联在短跑项目上夺取男子100m和200m冠军,打破了美国在短跑田径上的垄断地位;1980年奥运会前苏联在田径赛场上刷新了当时的金牌纪录。苏联于90年代解体,而我国由于田径运动沿袭前苏联训练理论成果较晚,从1984年开始实现奥运奖牌的突破,到1992年首夺奥运田径金牌,直到2000年前,我国体育界尚没有意识到基于传统生物学的体育运动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田径运动发展的世界潮流。

1.2、摸索阶段

从2000-2010年的一段周期中,我国在体育运动科学方面并未产生研究成果性的突破,对于田径运动训练观的改变主要来自于一线运动队退役后转入教练工作的优秀教练员,例如,十年间我国培养出了国际级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刘翔,刘翔的教练员孙海平指导在个人的运动员生涯中对传统训练观念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方面利弊有切身体会,逐渐摸索出一套相对合理的田径训练模式:(1)基础训练分为两个框架,一个框架为一般身体训练,另一个框架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其内容填充是以高强度、高质量、低训练量的训练内容为基础,其训练强度高于比赛强度,刺激田径运动员形成适应比赛的身体机能结构;(2)专项训练,在基础训练之上,为运动员增设专项训练内容,练习手段要有针对性,内容既要提高又不能在层面上辐射过多,尽可能使用最有效、针对性最强的练习手段,要对运动员的专向特长进行集中刺激。

摸索阶段中主要以应用科学为主,其训练内容逐渐趋于完整,既奠定了田径运动的三大框架,也总结出了一套高训练强度、低训练量的田径训练理论。从来看实际效果来看,以刘翔为代表性的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日常训练强度高于比赛强度,养成了稳定的大赛适应性,在比赛中的成绩相对稳定,打破了“身体素质论”和“精神毅力论”的观点。

2、田径运动训练的影响因素

2.1、教练因素

运动员在参与田径训练的过程中,重点是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技术要点,对自身发生的生物学的改造并不完全了解,例如,自身血液、肌肉中发生的理化反应虽然意识其存在,并且能够进行适应,但并不掌握其中规律,而是通过教练员的安排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进行体验与了解,因此训练质量与教练员的经验和能力密不可分。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临场指导和执行训练计划,实则是通过教练员来制定完成的,运动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下发挥自身作用,因此训练的科学性与经验管理是影响教练执教效果的重要问题,教练通过对田径运动训练的内容设计、目标制定、具体计划来对运动员进行培养,这些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也是决定运动员成绩和命运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运动员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2、自然因素

传统田径训练的工作方法会考量季节变化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例如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在冬季给运动员安排较少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只在比赛期间,提高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使运动员恢复比赛时的竞技状态,但也忽视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问题,保持竞技状态并不意味着提升竞技水平,而且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容易超越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没有提高和发展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过去经常在对运动员的赛后采访中感受到运动员没有发挥自身水平,这实则反应了传统田径训练方法的一个弊病。

除此之外,对于跨地区参赛的运动员而言,受本地自然条件影响的训练方法无益于提升运动员的适应性,例如,在高原参赛和热带地区参赛,比赛前有限的时间段内快速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甚至提前到达参赛地进行适应训练,难以让运动员适应当地比赛基调,只有在充分模拟环境下的反复适应和强度训练,才能让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水平,随时进入比赛状态。

3、我国田径运动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观念的历史遗留问题

3.1、运动意识观念

由于我国社会大众乃至于许多田径运动的教练员对田径运动的主观认识当前仍与世界标准存在一定的落后现象,主要是由于体育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阻碍,没有跟上国际形势,许多教练仍然坚持苦练、硬练的训练方法,延长训练时间、增大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是他们眼中出成绩的唯一方法,这会与科学的训练观失之交臂。运动员并不能够确定哪些时间内自己的竞技水平实现了突破和提高,这就使运动员也对传统训练观念产生了依赖感,不相信系统的训练方法、有目的的训练方向和提升竞技水平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这会导致教练与运动员在训练中日益与体育科学渐行渐远,更多的魔鬼训练、机械训练大行其道,逐渐与世界田径主流拉开差距。

3.2、与现代田径组织形式的隔阂

我国传统体育观主要是举国体制下的集体主义传统,将运动员与运动队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在实际的田径训练中,仅仅运动员与运动队之间形成合力,仍然不足以将科学训练真正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性完整发挥出来。国际上的高水平运动员当前基本形成了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团队协作组织,而我国当前田径训练中,集体组织、集中管理是基本组织形式,人力物力资源是统一调度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也运转不快,许多运动员需求的资源调拨不及时,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增减、对运动员疾病的防控、对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引进与普及工作并不彻底,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技术分析与咨询能力受到限制,在训练的本质属性上只能依靠个人经验来针对性地摸索和发展,在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关于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理念创新

4.1、更科学的模块划分

在培养顶级田径运动员的摸索指路上,新的田径训练观念逐渐树立起来,逐渐规划出有针对性的训练体系,日常训练、身体素质转向训练和运动员专项能力。三大模块也逐渐地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方面摸索出相对科学合理的配比:(1)训练强度是由训练量所决定的,训练量是基础性工作,训练强度要配合训练量,但两者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性;(2)日常训练内容一者针对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当前国际田径运动的主流观点是通过开发与田径运动相关的身体的局部部位提高负荷分散作用,提高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强度的抵抗力,因此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当前包括了身体各个相关部位的力量训练,避免了出现过度疲劳现象,二者是运动技巧的训练,强度不宜过大,重点形成一种肌肉记忆;(3)专项能力的特性决定了田径训练强度的水平,专项能力应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素质和技术特点,将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运动员在比赛阶段可以接受弹性相对较大的训练强度,但训练总负荷不能超过100%,也不宜低于70%,教练员要配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设计训练量的负荷值。

在三大模块划分下,适宜对田径训练进一步作强度和负荷量的配比研究工作,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或者比赛场地要求,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摸底工作,通过逐渐提高的负荷比例进行训练安排,负荷价要达到比赛要求,但不能一上来就制定超负荷训练计划,防止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

4.2、缩短训练时间

田径运动具体又有许多分类,其中长跑、竞走等耐力性竞赛由于比赛时间的问题,客观导致了训练时间长,训练量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相对平衡的问题,这是由其运动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但在当前的田径训练观念当中,科学合理的训练量如果能够保证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适当减少训练时间也能够减轻运动员的心理压力,避免运动员日益积累的精神压力降低训练质量。例如,美国体协对教练以及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作出一项规定:教练员指导下的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违规者最高处以吊销教练员资格的处罚。这种规定自有其科学依据,但在我国体育界属于不能接受的。但反过来考量,可以看出这项规定旨在加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益,目的是使运动员通过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并使运动员在正式竞技时间内保持其训练状态,因此,衡量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是一项有针对性的科学工作。

5、结语

传统的训练方法已经需要改革,田径运动员提高成绩水平应该向体育强国看齐,对传统的训练方法在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找到适合我国运动员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科学地调整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科学控制训练时长,使田径运动员日常训练能以最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训练量训练方法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
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