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动物狂犬病的预防

2021-03-05翟学超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毛皮狂犬病野生动物

翟学超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15008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ns,RV)及狂犬病相关病毒所引起的人、多种野生动物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患兽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而出现局部或全身麻痹导致死亡。因其特征性病状表现为恐水,因此也叫恐水病。

1 临床症状

狂犬病的潜伏期与病毒的毒株、侵入的部位、动物的种类等有关,但多为1~3个月,也有短的不足10d,或长达数年的报道,毛皮动物狂犬病与犬一样,多为狂暴型。现将部分动物的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1 鹿 潜伏期短的数日,长的数月,临床表现3种类型,即:兴奋型,发病突然、不安、尖叫、乱撞、政击,迅速死亡,病程1~2d;沉郁型,表现为离群呆立,两耳下垂,头颈震颤,步伐蹒跚或卧地不起,流涎,最后死亡,病程3~5d;麻痹型,病鹿后躯麻无力,步行摇晃或呈母兽排尿样姿势站立,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高度衰竭死亡,病程较长。一般多见狂暴、沉郁,后麻痹混合发生。

1.2 狐 潜伏期1~8周,临床表现多为兴奋(狂暴)型,发病时躲在暗处,异嗜,继而兴奋,狂暴攻击人和动物,咬笼、尖叫甚至自咬,到后期流涎、后躯麻痹、倒地不起,最后昏迷死亡。病程短,1~2d,死亡率几乎100%。

1.3 貉 多喜暗处、沉郁、厌食、运动迟缓,对外界反应敏感,易惊恐不安。随后出现兴奋、狂暴,攻击,尖叫、乱撞。病后期舌下垂,流涎,后躯麻痹,倒地不起,窒息死亡。急性病程2~3d,亚急性病程约1周,死亡率几乎100%。

2 病理变化

一般无特征性变化。营养良好,经常可见的是咬伤、牙齿的缺损,角膜高度充血,可视黏膜稍苍白或偶有黄染,有的肛门周围附有粪便。

2.1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皮下血管充盈,心外膜、内膜有出血点,有的肝肿大,膈面有硬币大的坏死灶,切面微外翻,有大量血液流出,且质地易碎。肾皮质、髓质分解不明显,皮质出血,色泽污秽不洁。脾一般无明显的变化,有的稍肿胀,表面有点状出血,脾小梁明显,个别病例脾萎缩。胃内空虚或充满异物(纸片、毛等),有的胃黏膜高度发炎、出血,有的出现溃疡灶。十二指肠亦有溃疡处,内有红褐色内容物,黏膜充血,多数病例呈血肠样。空回肠黏膜呈卡他样变化或局部性出血,呈血肠样。盲肠有的出血。直肠有干涸的蓄粪,黑色粪便,恶心臭味。肠系膜血管充盈,膀胱充满尿液。脑膜充血、瘀血和出血。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内基氏小体,平均直径3~10μm,位于感染细胞的胞质内,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整齐,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内基氏小体主要存在于海马和大脑皮质的椎体细胞。取待检动物脑组织做成病理切片,检查神经细胞内是否有可见明显嗜酸性的颗粒,如果为阳性结果,再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3 诊断

如果临床症状明显,有机会观察到全部或大部分症状;结合病史和剖检特征综合分析,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4 治疗

在狂犬病病毒进入机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前,如切除局部神经,或注射RV特异性抗体和狂犬病疫苗,有可能阻止病毒进入,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目前疑似RV感染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但对RV感染的病例,目前成功得到治疗的却极其罕见。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治愈可能,对毛皮动物狂犬病发作,一般都无有效治疗方法,而且治疗也无意义。

5 预防

目前,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全部感染动物进行疫苗免疫是控制毛皮动物狂犬病最为有效的方式,RV在动物体内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因而必须接种RV疫苗用于狂犬病的预防。鹿可以每年春季接种鹿狂犬病灭活疫苗,公梅花鹿2.5~3.5mL/头,母梅花鹿2.5mL/头;公马鹿4.0~5.0mL/头,母马鹿3.0~4.0mL/头。其他毛皮动物,如狐、貂、貉等可参考犬用狂犬疫苗使用说明书,根据动物个体大小和重量调整使用剂量。此外,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禁止外来犬、野生动物进入饲养场,引入新种源时,要隔离观察30d。在经常流行狂犬病的地区,应对本场的动物和人预防接种,发生疫情要及时上报,严格封锁,严禁人和动物出入,患兽立即处死,焚烧或紧急接种治疗。对患兽尸体焚烧,禁止取皮或食用,对管理人员紧急接种。

猜你喜欢

毛皮狂犬病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打败狂犬病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广南县一起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