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昭通农区草业的作用

2021-03-05李富萍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区草食草业

李富萍

(昭通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云南 昭通657000)

昭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人多地少的山区农业大市,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合理地开发农区草业,发展生态型、节粮型、高效率的草地畜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推进我市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及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昭通市在开展农田种草养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通过试验、示范,逐步推广,引导、扶持了一大批规模养殖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显露出农区草业良好的发展态势。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云南省最早开展人工种草的地区,现有有效自然草地801.05万亩,人工草地64.15万亩,主要分布在高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一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目前草地的产量和质量较低,畜牧业生产水平也较为低下。因此,依靠现有的草地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市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开辟稳产、优质、高效人工饲草基地,对减轻草场压力,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 发展农区草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昭通广大的农区,传统的耕作制度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种植结构,随着各项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粮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全市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率低,农业整体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粮食产量受目前农业生产条件及耕地面积的制约,大幅增产比较困难,农户单纯依靠种粮,收入不可能有太大提高,烤烟、果蔬产业受农用物资成本上升较快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增收也较为缓慢。引草入田,发展农区草业,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果园隙地、零星地等种植牧草,也可采取与农作物轮作、套作、间作、混作等方式种植牧草。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优化产业布局。农民通过发展优质草地畜牧业,形成畜多—粪多—粮多的良性循环模式,即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农区草业是草食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总体上相对比较落后,传统养殖方式仍占相当比重,圈舍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且大多以饲养耗粮型的猪禽为主,草食畜在整个畜牧业中的比重仅为8.7%。市委、政府提出了把畜牧业建成继“两烟”之后的首选支柱产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大力发展优质草食畜,可有效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牛羊肉以其营养价值高、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因此,发展农区草地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展高效的草地畜牧业,必须要有常年均衡供给的充足优质饲草为基础,而我市的草山草坡多数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偏远贫落后地区,受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草地生产力较低。虽然通过人工种草、改良草地、退耕还草、休牧、禁牧等项目建设,建成了60多万亩的优质人工草地,为高寒山区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全市草地生产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依靠现有的草山资源,显然不可能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草食畜牧业。从交通、气候、光热条件、土质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组织化程度和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来看,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潜力还是在广大的农区。

3 发展农区草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我国粮食问题的压力来自饲粮而非口粮。在我市的畜牧业结构中,养猪业占了主体,据畜牧生产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猪出栏616.59万头,肉牛出栏33.86万头,羊出栏61.85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66.71万t,猪肉产量为57.31万t,占肉类总产量的85.91%,牛羊肉总产量为5.78万t,占肉类总产

量的8.66%,按平均3kg粮食转化1kg猪肉计算,一年消耗的粮食为171.93万t。口粮按每人一年120kg计算,2017年全市人口543万人(包括城镇人口)需65.16万t粮食,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231.4万t,仅猪的消耗就占了74.3 %。显然,发展草地农业,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提高草食畜的比重,是缓解人畜争粮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发展农区草业与稳定粮食生产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制约我市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是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昭通的土地资源,一方面是人均占有耕地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闲置、撂荒的耕地。由于传统种植业收入较低,为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无力耕种的老人、小孩,造成全市相当一部分耕地撂荒,此外,昭通市有冬闲田、果园隙地等约1万hm2,发展草地农业就可充分利用这部分土地资源,种植优良牧草,发展高效的草地畜牧业,既可吸引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又可使更多的优质草食畜产品由牧草转化而来,而不是靠粮食转化而来。

4 发展农区草业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需要

昭通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异常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粮经作物对水肥、光热条件的要求较高。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及病虫害等灾害的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农民收入难以得到保证。如我市2005年发生的春夏连旱,导致全市粮食平均减产13.2%,灾情严重的昭阳、鲁甸、巧家等县区分别减产36.3%、65.9%和20%,其中部分乡镇甚至绝收,烤烟、果蔬等作物减产达50%以上。相比之下,农区示范推广种植的牧草减产幅度较小,牧草除了在干旱期长势稍差外,当后期雨水充足,并按时施肥后,长势便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减产程度远远小于粮经作物,通过测产,牧草平均减产仅为5%,有的农户通过加强管理后,牧草产量甚至达到了正常年份水平。

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病虫害的影响极大,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和一些不当的栽培管理措施,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昭通市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粮食减产大约15万t。病虫害还对我市的果蔬产业造成严重损失,如近年来危害较重的苹果叶螨、柑桔蚧壳虫、十字花科小菜蛾等,均对种植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农作物相比,牧草有着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从几年来我市农区牧草的种植情况来看,牧草受病虫害的影响较小,一些主要常见的牧草病虫害如:锈病、枯叶病、粘虫、蛴螬等即便发生,也比较容易防控,对牧草产量影响极小。可见,农区草业在减少或弥补农业生产中因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其他任何农业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对进一步提升农业抗灾防灾能力,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5 发展农区草业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需要

我市地处金沙江上游,金沙江环绕我市边际458km,每年有1亿t以上的泥沙流入长江,严重威胁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牧草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其株丛致密,根系发达,有着强大的水土保持能力。

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在地势较平缓、土质肥沃、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和科技措施推广,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在坡度15~25℃的坡耕地采取牧草与农作物套种,在获得一定牧草产量的同时,可有效防止地表蒸腾,涵养水分,减少土壤冲刷,从而促进农作物增产。对25℃以上的坡耕地,应一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且宜先草后林。因为在植树造林初期,土层较薄,地表水土流失较快,树木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如果先种植牧草,可以迅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从而有效提高植树造林的成功率。

同时,开展冬闲田种草,不但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市冬春季节的生态景观,对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氮肥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6 发展农区草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市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昭通农村的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交通设施落后,散放散养,粪草乱堆乱放。露天堆放的畜粪尿,不仅能发酵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能孳生大量蚊蝇,传播疾病,容易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同时,畜粪尿在雨水的冲刷下,污水经过沟渠排入河流或大量浸入地下,导致水源及地下水受到污染。对村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快农区草业发展,改变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文明生产,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施农田种草养畜,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的草地畜牧业发展,在提高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的同时,结合扶持、指导农户对住房、圈舍、厨厕等基础设施按照标准化进行改造,实现“人畜分离,独立建圈”。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共同维护环境卫生。人畜粪尿及污水污物则通过修建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治理环境污染,又可产生大量清洁能源,为农民节省大量燃料,从而有效减少农民对树木的砍伐和对煤炭的消耗,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畜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充分利用有机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因此,乡村振兴与发展农区草业密不可分,农田种草养畜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突破口,又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手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农区草食草业
青海草业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河南省: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工作,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泰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西藏农区奶牛乳房炎的抽查报告
欢迎订阅2015年《草食家畜》杂志
关于《草食家畜》编辑部变更邮箱的通知
关于《草食家畜》编辑部变更邮箱的通知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