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下的精神救赎

2021-03-05赵博

红豆教育 2021年32期

【摘要】犹太伦理道德观在美国犹太文学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小说《店员》中不断提及的犹太伦理观是犹太理念和犹太精神的重要表现,而弗兰克这个非犹太人也在这种犹太伦理观的感召下迈进了犹太世界。弗兰克在不断的探索与选择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表现了其对犹太信仰、犹太思想的忠贞,从而实现了身份及精神的转变。

【关键词】犹太伦理;精神救赎;犹太理念;犹太精神

一、引言

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通过其创作的小说不断向外人展现犹太世界和犹太精神。马拉默德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犹太性,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犹太人的伦理道德和现实困境。其中最能体现伦理下的精神救赎的作品即小说《店员》,其主人公弗兰克从开始的“恶人”转变为后来的“善人”,本质上是伦理道德观的转变,也是其对于犹太伦理的选择。“人类在其自身的文化与文明发展历程中,做出了两次选择,第一次为生物本能性选择,进化为真正的人形,在这之后,由于精神世界的展开,人类又经历了第二次选择,即道德伦理的选择。在第一次的生物性选择上,人类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动物性本能,真正使人类与鸟兽区别开的是精神世界的升华,即道德伦理选择。”[1]通过对犹太伦理观下弗兰克精神启迪的研究,有助于透过作品复杂的表象剖析弗兰克精神成长的深层意义,更有利于作品的解读。

二、受难、负罪与赎罪的精神救赎

《店员》中的弗兰克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流浪汉,他来到美国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地位和权力,在美国的西部,他无法获得这些东西,因此,他不远千里从西部游弋到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来寻找机会。尽管如此,弗兰克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明白“自己天生要干一番大事,注定要过一种截然不同的大好日子”(91)。于是,他想到:

“……他觉得自己的运道可以通过犯罪得到改变,这样他就可以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如果要拦路抢劫,可能会杀人,一想到这儿,他感觉心情十分舒畅,高兴地要发抖,这是发财的好方法。看着别人在他的暴行下痛苦的表情,他就充满渴望。想要成功就得有远大的理想,就要轰轰烈烈,那些得过且过的可怜虫永远不会取得成功。有了这样的想法,弗兰克感到无比的兴奋。”(91)

彼得·海斯指出:“苦难是人在世俗世界中的伙伴。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在精神上的得到升华,苦难对人来说其实是一种美德。通过为他人受难使其免受折磨是犹太世界展现人性的最好体现。”[2]莫里斯所遭受的苦难和所具有的美德是他犹太性和人性的体现,弗兰克承担莫里斯的苦难是他悔过自新、人性回归、道德复苏的标志。在小说的最后,弗兰克完成了犹太的割礼,从一个非犹太人转变成了真正的犹太人。一个犹太人死了,一个来自意大利的流浪汉、恶棍“死了”,一个年轻的“犹太人”再生了。

三、道德教化与伦理精神

“通过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一系列的道德事例及榜样的力量,人类思想得到教化,从而在伦理道德意识上获得提升。”[3]弗兰克能够在道德教化与伦理精神方面得到升华源自于莫里斯与他的女儿海伦对他在生活上与精神上的帮助。

莫里斯作为《店员》中的“父辈”人物是传达马拉默德笔下犹太精神的典范人物。他是弗兰克在道德进化与伦理升华的领路人。他善良、宽容、勤奋、忍耐,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一生挣扎于苦难和失败中。

在马拉默德其他的小说里,有很多这种具有强烈的犹太道德思想及犹太伦理观的人物。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最后的莫希干人》中有着这样的人物对话:

“那么,我得为你负责了,苏塞金德。

那还用说,不是你,还有谁?苏塞金德回答。

为什么必须是我?

你知道什么是责任吗?

当然知道喽。

那么,你就得负责任。因为你是一个人,因为你是一个犹太人,不是吗?”

莫里斯就是这样一个犹太人,一个代替别人承担起他们不愿承擔重任的犹太人。下雨天时,他会让没带雨具的路人到它的杂货铺里去躲雨;下雪天也会給躲雪的人提供方便,并给他们冲热咖啡,让他们不光身体上,同样在心灵上也会得到温暖;为了方便犹太人周末去教堂做礼拜,他不顾及虚弱的身体,把外面的雪打扫的干干净净,最终得了肺炎而结束了“圣者”的一生。在外人看来,莫里斯的这种自我受难使自己升华成为道德的替代品。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毫无感情的世界里,莫里斯对外人同情、也积极帮助比他更苦难的人。他就是这样一个在人人都不愿承担责任的社会中自觉承担责任的犹太人,而这种自觉的受难使弗兰克也从中获得了道德上的升华。

除了莫里斯,他的女儿海伦也是引领弗兰克走向犹太世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弗兰克对海伦充满着爱恋。他对海伦最初的爱满载欲望,而海伦告诉弗兰克,他的这种在生活和在精神层面的放纵行为是不可能收获别人对他的爱,放纵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爱情的。在与海伦的交往中,弗兰克始终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他对自己说:“我不愿自暴自弃,我要克制自己,我也希望你能克制自己。我这样要求你,只是为了有一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爱你”(132)。但是这种以意念方式的欲望与情感控制对弗兰克来说收效不大,他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欲望,他感到十分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海伦的不断接触中,弗兰克渐渐被海伦所影响,在思想上、行为上向海伦靠近。此时,他对海伦的那种充满欲望、想要占有她的那种情绪慢慢地消解,他像家人一样开始对海伦关心、保护,并在思想上开始给予海伦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弗兰克意识到其实欲望的自我克制是人类的美德。弗兰克开始通过从莫里斯和海伦父女俩身上学到的善良与真诚来打动海伦,他把海伦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赢得海伦对他的爱。但是,伦理道德意识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时间的渐变,在弗兰克赢得海伦对他的爱情过程中,他对海伦的强奸正说明这种伦理意识的提升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无论如何,父辈人物莫里斯与同辈人物海伦对弗兰克的影响使他最终完成了道德教化的提升,在道德、伦理、思想、行为的层面完成前所未有的蜕变。

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海伦与弗兰克会经常去书店、公共图书馆等地方看书。海伦一直以来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弗兰克也是对读书也很痴迷,这使得两个人在关系上更近了一步,他们经常讨论是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慰藉。海伦给弗兰克介绍了很多种类的书籍,弗兰克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在人性与道德方面得到了巨大提升,使他渐渐远离不恰当的欲望,从感性层面跳到理性层面。“书中描写人的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交锋与转换,其目的是突出理性意志怎样抑制和引导自由意志,让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4]

在《店员》的结尾,马拉默德想要表现一种象征含义,帮助死去的莫里斯经营着他的杂货铺的弗兰克手里拿着《圣经》认真读着,他把自己想象成伦理道德的典范圣方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为了延续莫里斯对他的种种期望,弗兰克到医院割了包皮,他想靠近莫里斯,在思想上和身体上都要靠近,因为莫里斯对他在道德伦理层面的帮助。在割礼之后,弗兰克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他也终于明白了莫里斯以自己的坚韧、善良、隐忍来是别人得到幸福的意义。真正的犹太人是通过为别人受难来提升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教化使弗兰克做出了正确的伦理选择。马拉默德继承了古代希伯来先知阿摩可、耶利米和以赛亚的观点,认为苦难是犹太人的特殊命运,是他们同上帝所立的唯一契约,是上帝对他们的关爱,是他们犹太身份的特殊体现,进而创造了一种不拘泥于犹太传统的犹太人,并将他们视为“一种隐喻,一种独创”。罗伯特·奥尔特说:“尽管马拉默德作品中的人物是犹太人,但他并没有真正描写犹太人,反映犹太背景。对马拉默德来说犹太性是一种象征,一种道德姿态。”[5]姆·托马斯·伊格也曾说:“基本说来,马拉默德的犹太性既是普通人生活悲剧的隐喻,又是形而上的道德准则象征。”[6]不言而喻,马拉默德的犹太人是一种象征,一种苦难和道德的象征。《店员》中的弗兰克正是莫里斯的延续。

四、结语

伯纳德·马拉默德对他小说中的犹太与非犹太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分外关注,在《店员》中尤其如此。莫里斯与海伦父女的犹太道德与犹太伦理在现实中的展现,弗兰克在莫里斯与海伦的帮助下获得的精神救赎。这些都体现了马拉默德对犹太精神、犹太伦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关注与渴求。马拉默德小说中所提倡的犹太伦理观、犹太道德意识不仅适用于犹太民族,也适合其他民族。在他的小说中,犹太人的品质美好,他们的善良、豁达、诚恳、仁忍以及为别人受难的意识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而集这些品质于一体的莫里斯最终找到了传承它们的接班人—弗兰克,弗兰克继承了莫里斯的犹太衣钵,并在海伦的帮助下完成了伦理选择。马拉默德对于弗兰克这个人物的创作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意识,他用弗兰克这个非犹太人作为犹太人思想的传承,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犹太精神与犹太伦理道德的传承榜样,这使人更加相信过度的欲望会给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只有控制自身的欲望,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才能实现自己在精神上的救赎。

注释:

①伯纳德·马拉默德:《伙计》,叶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以下凡出自此书的引文均只标注页码,不再做过多说明。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Peter L. Hays:“The Complex Pattern of Redemption”, Leslie A·Field and Joyce W·Field, Bernard Malamud and the Cr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14.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J].《外国文学研究》,2014(4):8-13.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9-21.

[5]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

[6]Sidney Richman: Bernard Malamud [M].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6.

基金項目:

(1)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犹太精神意识嬗变—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中的伦理意识流变探究”(WJZ2016013)阶段成果。

(2)2017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认知隐喻视角下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中的修辞翻译研究”(L17AYY00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文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