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2021-03-04李培琴张舒瑶余仲东唐光辉

关键词:多毛侧柏叶枯病

李培琴,明 洁,张舒瑶,余仲东,贺 虹,唐光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学院 西部森林生物灾害治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试验室,陕西 杨凌712100)

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又名扁柏、香柏,隶属柏科(Cupressaceae)侧柏属(Platycladus),耐干旱贫瘠,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特有常绿针叶乔木,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目前对侧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气候调节功能[1-3]、化学成分及活性分析[4-5]、种源遗传多样性[6]等方面。病虫危害严重影响了侧柏的生长及其观赏效果,尤其是叶枯病[7-9]。叶枯病是我国侧柏上最主要的常见病害,在全国各地屡见报道,主要集中在其病原物鉴定及相关防治方法探索方面。由于生长地理位置及生境差异,侧柏叶枯病的病原有所不同。蒋金升等[10]报道了陕西省洋县汉王山林场的侧柏叶枯病是由盘单毛孢属Monochaetia. sp引起的;戴雨生等[11]报道了江苏省盱眙县丘陵山区发生的大面积侧柏叶枯病是由一种新的寄生性盘菌侧柏绿胶杯菌ChloroscyphaplatycladusDai sp. nov.侵染引起的;该病原也是引起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天门山景区的侧柏叶枯病的病原[12];张舒瑶等[13]通过形态学鉴定发现,黄帝陵侧柏叶枯病主要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和链格孢Alternariasp.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国外有关侧柏叶枯病的报道并不多见,Phillips等[14]报道了病原真菌Keithiathajina侵染也能造成侧柏叶枯病。受限于病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在前期开展的侧柏叶枯病菌病原鉴定基本都是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形态学鉴定有时只能鉴定到属而不是种,其鉴定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真菌ITS-r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ibosome DNA)序列分析已经成为真菌属内种间鉴定、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方法[15]。

陕西省延安市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侧柏为黄帝陵古柏群的主要树种之一。古柏群是黄帝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黄帝陵保护工作进一步重视,黄帝陵周边人工栽植的侧柏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一些林地栽培密度过大,病虫害滋生,进一步影响了古柏群的健康。特别是近年来黄帝陵侧柏叶枯病大面积发生,严重威胁古柏群的生存。侧柏叶枯病主要在春季发病,幼苗和成年树木均会受到危害。发病植株鳞叶变黄,逐渐枯萎。侧柏叶枯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往年病原菌隐藏于侧柏植株体内,成为来年初的侵染源,在发病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危害严重时会造成侧柏林成片枯萎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13]。在前期的研究中,本课题组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引起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sp.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1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探讨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并采用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筛选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以期为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黄帝陵古柏群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供试培养基 本研究采用的培养基主要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水琼脂(WA)培养基、玉米(CA)培养基、萨氏(SDAY)培养基、查彼(Czapek)培养基、马铃薯蛋白胨葡萄糖琼脂(PPDA)培养基、黄豆(SA)培养基,其具体配方参照文献[16]。

1.1.2 室内毒力试验杀菌剂 供试杀菌剂包括:98%咪鲜胺原药、99%代森锰锌原药、97%多菌灵原药、96%嘧菌酯原药和98%百菌清原药,青岛翰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7%丙环唑原药、98%戊唑醇原药、97%甲基硫菌灵原药、96%烯唑醇原药和97%腈菌唑原药,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1.1.3 田间防效试验杀菌剂 供试杀菌剂包括: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北京颖泰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于2014年9月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景区采集侧柏叶枯病病害材料,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侧柏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患病叶片洗净,切取病健交界处4~5 mm叶片小块,用质量分数1% NaClO溶液消毒2 min,再用体积分数75%酒精消毒1 min,无菌水冲洗3次后用灭菌滤纸吸去多余水分,将其置于PDA培养基中,25 ℃培养箱中培养观察[15]。当有病原物从病叶小块边缘长出时,采用无菌镊子小心挑取并转移至新配制的PDA平板上进行纯化培养,共获得2种病原菌,将其分别命名为PO-LBP1和PO-LBP2。纯化后的病原菌于4 ℃冰箱保存备用。

1.3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回接试验

采用柯赫氏(Koch’s)法则对分离所得病原物进行回接试验验证。

1.3.1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分别将分离保存的病原菌菌株PO-LBP1和PO-LBP2接种于PDA平板上活化,待菌丝长满整个平板(约5 d),在平板中依次加入5 mL无菌水和质量分数0.1%吐温80洗脱孢子,然后用灭菌的纱布过滤,配制孢子悬浮液(浓度1×106mL-1),于4 ℃保存待用。

1.3.2 接 种 将侧柏苗木种植于花盆中定期浇水。用刷子刷侧柏枝条,并用大头针刺伤侧柏叶,每片小针叶刺伤6~8个微伤口,随后用毛刷将PO-LBP1和PO-LBP2孢子悬浮液分别或混合接种到侧柏枝条上,套袋隔离,并在塑封袋里放入浸湿的棉花保湿,以无菌水为对照。每处理10株,每株接种5个枝条。接种7 d后观察记录侧柏枝条的发病情况。

1.3.3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从发病叶片的病健交界处取样,采用1.2节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纯化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

1.4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将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株接种在PDA培养基上,25 ℃培养7 d,观察记录其菌落形态,进一步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菌丝和孢子形态并拍照。根据其真菌菌落形态、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对其分类地位进行初步鉴定[17-18]。

1.5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采用CTAB法[15]进行病原物DNA的提取,将提取的DNA样品放置于-20 ℃冰箱备用。

采用真菌rDNA-ITS、18S rDNA和β-tubulin基因对分离到的侧柏叶枯病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rDNA-ITS PCR扩增引物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18S rDNA PCR扩增引物为NS1(5′-GTAGTCATATGCTTGTCTC-3′)和NS8(5′-TCCGCAGGTTCACCTACGGA-3′);β-tubulin基因PCR扩增引物为BT1(5′-GGTAACCAAATC-GGTGCTGCTTTC-3′)和BT2(5′-ACCCTCAGTGTAGTGACCCTTGGC-3′)。所有引物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PCR扩增总体系为25 μL:10×PCR缓冲液2.5 μL,正、反向引物(10 μmol/mL)各1 μL,DNA模板1 μL,MgCl2溶液(2 mmol/L)1.5 μL,dNTP混合物2 μL,TaqDNA聚合酶 0.2 μL,双蒸水15.8 μL。PCR反应程序:94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30 s,56 ℃退火45 s,72 ℃延伸1 min,循环30次; 72 ℃延伸10 min。

PCR扩增产物经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ITS测序,将rDNA-ITS、18S rDNA和β-tubulin扩增产物的测序序列提交NCBI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储存,采用MEGA 7.0软件对ITS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及拼接,并在NCBI数据库与近源物种进行BLAST,选取同源性高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建立侧柏叶枯病菌的系统进化树,明确其分类地位[15]。

1.6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采用不同培养基(PDA、PSA、WA、CA、SDAY、Czapek、PPDA、SA)研究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首先将病原菌接种于PDA培养基,25 ℃培养5 d,待菌落长满培养皿后用灭菌打孔器制备菌饼(直径=4 mm),随后接种在不同培养基平板上,置于25 ℃培养箱内黑暗培养,然后分别于接种后3,5,7,9 d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平均生长速率(mm/d),比较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直径-4)/生长天数。

1.7 杀菌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带毒平板法[19]测定供试10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将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了5 d的侧柏叶枯病病原菌菌落,用无菌打孔器于靠近菌落边缘同一个圆周上制备菌饼(直径4 mm),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杀菌剂的PDA培养基平板上,每皿接种1个菌饼,25 ℃恒温箱内培养7 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各处理菌落直径,以无菌水为对照,每个质量浓度重复4次,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以杀菌剂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抑菌率几率值为纵坐标(Y),得出杀菌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有效中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20]。

1.8 杀菌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1.8.1 施药浓度设置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处理、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空白对照(喷施清水)。

1.8.2 田间试验方案 试验地点为黄帝陵景区西侧的侧柏幼树林,共选择2块样地,树龄均为7~10 年,树高4~6 m。每块样地的田间试验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15~20株侧柏,每处理重复4次,每块样地共20个小区。样地一发病较重,病情指数为40.47,于5月上旬开始施药,之后间隔10~14 d施药1次,共施药4次。样地二发病较轻,病情指数为37.85,于6月上旬开始施药,之后间隔10~14 d施药1次,共施药4次。采用机动喷药机械全株茎叶均匀喷雾。喷液量以均匀喷湿叶片正反面、有药液下滴为宜,每株树喷液量约2 L。

1.8.3 防治效果的计算 分别于施药前、第2次施药后10 d及第4次施药后10 d调查样地的病害发生情况。每小区调查8棵侧柏树,在每棵树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分别固定调查5个10 cm左右小枝,按病害分级标准记录小枝上叶片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13]。侧柏叶枯病分级标准参考王瑜等[21]对叶斑病的分级标准并进行适当调整,具体为:0级.无病斑;1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1%~10%;2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10%~20%;3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20%~30%;4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30%~40%;5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40%~50%;6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50%~60%;7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60%~70%;8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70%~80%;9级.病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80%以上。

发病率=发病小枝数/调查总小枝数×100%;

病情指数(DI)=∑(各级发病小枝数)/调查总小枝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DI(CK)―DI(CH))/DI(CK)×100%。

式中:DI(CK)为对照区病情指数,DI(CH)为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1.9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值,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侧柏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培养,获得两类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的病原菌,将其分别命名为PO-LBP1和PO-LBP2。PO-LBP1和PO-LBP2的菌落形态如图1和图2所示。

2.2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回接试验结果

将分离物PO-LBP1和PO-LBP2分别单独或者混合接种于盆栽侧柏枝条上,接种7 d后观察,侧柏叶片褪绿、出现褐色斑点或坏死斑,发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相同,发病率均为100%;对照叶片健康不发病。混合接种的发病情况较单独接种严重。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发病叶片和对照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所有发病部位均分离得到与接种病原菌菌落和孢子形态一致的分离物,而对照叶片上未分离到接种菌。因此,可以明确引起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为PO-LBP1和PO-LBP2。

A.菌落正面;B.菌落背面

2.3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2.3.1 形态学鉴定 根据PO-LBP1和PO-LBP2的菌落形态及其孢子与形态(图3),初步判断PO-LBP1归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PO-LBP2归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图3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PO-LBP1(A)和PO-LBP2(B)的孢子形态(×40)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合rDNA-ITS和18S rDNA测序结果,分别获得PO-LBP1的ITS和18S rDNA序列,并将其提交至NCBI数据库,获得PO-LBP1的ITS序列登录号为MK795966,18S rDNA序列登录号为MN122010。通过BLAST分析,发现GenBank 中与菌株PO-LBP1 ITS序列同源性达 99%的菌株大部分为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alternata)。采用MEGA软件对其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图4)。进一步分析菌株PO-LBP1的18S rDNA,得到碱基序列约为 520 bp,碱基序列通过 NCBI 进行BLAST分析,结果显示,同源性为 99%的菌株仅有互隔交链孢,PO-LBP1的18S rDNA系统进化树如图5所示。根据PO-LBP1的ITS和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以将PO-LBP1鉴定为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alternata。

采用rDNA-ITS测序方法对PO-LBP2进行分子鉴定,获得PO-LBP2的ITS序列在NCBI登录号为MK795967,通过NCBI进行BLAST分析,GenBank中与PO-LBP2同源性达到99%的菌株大部分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其对应的系统进化树如图4所示。进一步采用β-tubulin测序结果分析,将PO-LBP2的β-tubulin基因序列提交至NCBI,获得登录号为MN122011,并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发现PO-LBP2的β-tubulin基因序列与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aeoniicola)β-tubulin基因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79%)和覆盖率(99%),其对应的系统进化树如图6所示。因此,结合ITS序列和β-tubulin序列分析,将PO-LBP2鉴定为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

图4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PO-LBP1和PO-LBP2的ITS系统进化树

2.4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本研究利用生长速率法分析了8种不同培养基对互隔交链孢(A.alternata)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见图7。由图7-A可知,最适合互隔交链孢生长的培养基为SA、PSA和PDA,其菌落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9.02,8.73和8.59 mm/d,且这3种培养基对互隔交链孢菌落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培养基。互隔交链孢在WA培养基上生长最缓慢(3.56 mm/d),可能是因为WA培养基营养成分不全所致。由图7-B可知, 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在PPDA、SA、PSA和SDAY培养基上平均生长速率均较快,分别达到了11.29,11.40,11.61和11.63 mm/d,且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在这4种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尽管这4种培养基成分有所差异,但均能满足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生长的营养需求,故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在这4种培养基上均能很好地生长。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在CA、PDA和Czapek培养基上生长也较好,其菌落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9.15,8.87和8.54 mm/d;在WA培养基上生长最缓慢。综合侧柏叶枯病菌互隔交链孢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在8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以根据后续试验要求选择相应的培养基对侧柏叶枯病菌进行培养。

图柱上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图同

2.5 杀菌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研究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作用,能够为病害田间防治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本研究拟通过分析10种不同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菌互隔交链孢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室内毒力作用,筛选出对侧柏叶枯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由表1和表2可知,戊唑醇和咪鲜胺对侧柏叶枯病菌互隔交链孢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对互隔交链孢的EC50值分别为1.13和1.58 mg/L,对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EC50值分别为1.38和1.44 mg/L,其余杀菌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等抑菌作用。

表1 杀菌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互隔交链孢的抑菌活性

表2 杀菌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抑菌活性

2.6 杀菌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通过室内毒力试验,筛选出对侧柏叶枯病菌互隔交链孢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均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杀菌剂依次为戊唑醇、咪鲜胺、代森锰锌、多菌灵、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戊唑醇、咪鲜胺、代森锰锌和嘧菌酯对侧柏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见图8。由图8可知,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均对侧柏叶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总体表现为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说明选用的4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稳定。第2次施药10 d后,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和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平均值分别达到60%和50%左右;第4次施药10 d后,其防治效果平均值可达85%左右。

图8 供试药剂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 讨 论

侧柏叶枯病是我国侧柏上一种最主要的常见病害,早在1984年和1992年,蒋金升等[10]和戴雨生等[11]分别对侧柏叶枯病进行了研究。本团队前期通过形态学方法明确了引起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病原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和链格孢(Alternariasp.)[13]。被命名为同种名称的植物病害,由于寄主植物生境不同会导致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物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合形态学和ITS-rDNA、18S rDNA和β-tubulin序列分析,将侧柏叶枯病菌PO-LBP1和PO-LBP2分别鉴定到种的水平,其中PO-LBP1为互隔交链孢(A.alternata),PO-LBP2为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

有关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的研究还较少,2009年该菌首次作为病原菌被报道,其能引起北美芍药(Paeoniasuffruticosa)枝枯病,其分生孢子大小为(24.0±1.8) μm×(7.1±0.5) μm,有2~4根端生附属丝,附属丝长度为(26.6±4.1) μm[18]。本研究中,引起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PO-LBP2,其分生孢子大小及其附属丝的数目长度均与该报道相符合,从形态学印证了PO-LBP2为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国内学者对中国南方植物中的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罗汉松(Podocarpusnagi)中也发现了内生真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22]。本研究中,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作为病原物引起了侧柏叶枯病,该发现揭示了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新寄主——侧柏,对深入研究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系统进化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黄帝陵侧柏叶枯病既能由互隔交链孢或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单独侵染引发,也能由这2种病原复合侵染发病。复合侵染现象在植物病毒病害中报道较多,如番茄退绿病毒ToC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能复合侵染诱发番茄病毒病,并且二者在复合侵染过程中出现了互作和基因变异情况[23];姜珊珊等[24]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山东甘薯病毒的种类及侵染类型,发现了33种复合侵染组合;钱恒伟等[25]在进行甘薯茎枯病研究中,发现该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复合侵染引起的,而且发现复合侵染较单一接种的发病率高,发病早,致病性强。本研究中,互隔交链孢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复合侵染黄帝陵侧柏比单独接种时的发病率高,发病程度更为严重,说明这2种病原可能在复合侵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互作。本研究还发现,单独接种互隔交链孢时,黄帝陵侧柏叶片出现症状的时间比单独接种芍药生拟盘多毛孢早,叶片的褪绿程度高于单独接种芍药生拟盘多毛孢。康子腾等[26]研究报道,链格孢菌能穿透破坏寄主细胞的细胞壁, 并且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降解酶消化细胞壁,对植物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推测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A.alternate能为另一种病原菌P.paeoniicola的快速侵入提供有利条件,但两者发生复合侵染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链格孢属(Alternaria)能引起多种植物病害,针对不同种链格孢引起的植物病害,其防治药剂筛选结果差异也较大,如对由极细链格孢(A.tenuissima)引起的刺五加黑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氟菌唑、苯醚甲环唑、菌核净、多菌灵、嘧霉胺、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27-28];对由A.solani引起的番茄早疫病具有较强防治作用的杀菌剂为啶菌噁唑[27];对由A.alternata引起的烟草赤星病的有效药剂为多抗霉素和菌核净[29-30];对由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引起的核桃树上的真菌病害较为有效的药剂为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和甲基托布津[31];对引起棕榈树叶斑病的病原菌(Pestalotiopsispalmarum)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杀菌剂为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扑海因和腈菌唑[32]。由此可看出,不同植物病原对同种农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种植物病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或不同寄主植物上对农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本研究开展了黄帝陵侧柏叶枯病发生情况监测及杀菌剂田间防效试验,筛选出对侧柏叶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戊唑醇和咪鲜胺,其防效可达80%以上。本研究田间调查还发现,当侧柏长势旺盛时发病较轻或不发病;当侧柏生长衰弱时,该病迅速发生并且扩展较快。由此可知,侧柏叶枯病菌是弱寄生性病原物,应加强侧柏生长管理,通过改善树势减轻叶枯病的发生,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的防控应结合栽培管理措施和化学防治。

4 结 论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可由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alternata)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aeoniicola)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侧柏是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新寄主;互隔交链孢和芍药生拟盘多毛孢的最佳生长培养基为黄豆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对黄帝陵侧柏叶枯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戊唑醇和咪鲜胺。

猜你喜欢

多毛侧柏叶枯病
侧柏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西北地区的侧柏良种培育探讨
伏羲庙,侧柏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赫姆斯利猪笼草和哈氏多毛蝙蝠
冬日清晨
少女多毛有因寻慎重对待别过忧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女性多毛症怎么治疗?
再力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